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性情溫和的蝠鱝,為什麼被叫做“魔鬼魚”?

蝠鱝其實是很溫和的大魚, 絲毫沒有“魔鬼魚”名字般“嚇人”的氣場, 能在水中與它們相遇絕對是一件非常夢幻的事。 當然前提是我們沒有驚嚇到它們。

廣布的大魚

雙吻前口蝠鱝屬於鱝形目蝠鱝科Mobulidae蝠鱝屬Mobula。 “蝠鱝”是對蝠鱝屬中所有8種軟骨魚類的統稱, 它們身體寬大呈菱形, 因在水中暢遊的姿態和夜空中飛舞的蝙蝠相似而得名。

蝠鱝展開的身型看起來恰似張開的斗篷, 其英文俗名manta來源於西班牙語, 指的就是西班牙的一種斗篷。 除此之外, 蝠鱝頭部前端兩側各有一個由胸鰭前伸特化而成的角狀頭鰭,

加上它們巨大的身軀,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惡魔, 因此也被稱為“魔鬼魚”。

蝠鱝菱形的身體。

雙吻前口蝠鱝是蝠鱝中體型最大的種類, 平均體寬約4.5米, 其體長最大能達7米, 體重超過1.3噸, 比第二大的阿氏前口蝠鱝(Mobula alfredi)足足大了有2米。 如此巨大的體型再加上它們在緊急時的快速游泳能力,

海洋中只有少數幾種大型鯊魚和鯨類才能捕食到它們, 如虎鯊、虎鯨等。

這是1933年捕獲的一隻體寬6.09米的雙吻前口蝠鱝。

每一行物種大小的參照物是一個1.7米高的潛水夫, 紅色箭頭為雙吻前口蝠鱝和參照物。

雙吻前口蝠鱝是一種全球性分佈的軟骨魚類, 從熱帶到溫帶都是它們的活動範圍。 它們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遠離陸地的大洋中隨著海流洄游, 在上升流海區追逐著浮游生物。 有時它們也會在珊瑚礁海區造訪“清潔站”, 並在水層中停留幾分鐘, 讓“清潔魚”幫忙清理死皮和身上的寄生蟲。

正在享受“清潔服務”的蝠鱝。

與其他鱝類不同, 蝠鱝需要依靠不斷遊動所產生的水流來進行呼吸, 這也是它們總是張開嘴巴游泳的原因。 頭鰭是蝠鱝獨一無二的形態特徵, 在需要全力游泳前進時, 蝠鱝會將頭鰭卷成螺旋形豎立於身體前端以減少阻力。

因為蝠鱝是濾食性魚類, 因此在攝食的時候會將頭鰭向外舒展圍于口邊, 用於將水流和小型浮游生物引進巨大的方形口中, 以通過羽狀腮進行濾食。

雙吻前口蝠鱝吃飯喜歡一口悶——它們會先緩慢地在浮游生物中來回遊動, 將這些食物聚集起來, 然後迅速張開嘴巴一口“喝掉”, 這些浮游生物會隨著水流在細密的鰓耙中被過濾下來送到胃中。 據估計, 一隻蝠鱝一周需要攝取自身體重約13%的浮游食物為食。

一隻正在進食的雙吻前口蝠鱝;←左滑動看鰓的特寫。

膨魚鰓之殤

蝠鱝在中國俗稱【魚彭】魚(魚字旁加彭,讀作péng,這個字打不出來),其鰓耙的幹製品被稱為膨魚鰓、魚旺、黑腮等。在《中國藥用動物志》中對雙吻前口蝠鱝(M. birostris)和蝠鱝(M. mobular)的膨魚鰓的定義是膨魚鰓的定義是“寒性”藥材,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等功效,但均未得到科學證實。

海鮮乾貨店中待售賣的膨魚鰓。

而近些年來,市場上甚至炒作膨魚鰓在治療癌症和生育問題方面具有奇效,不禁讓人毛骨悚然。這更像是一種行銷手段,畢竟1200~1500元/斤的市場價格驅動力還是很大的;相反,蝠鱝作為濾食性魚類,鰓上富集的重金屬通常會超標,人食用了反而對健康不利。此外,鯨鯊Rhincodon typus的幹制鰓也被發現在市場上進行售賣。

漁業捕撈是對所有蝠鱝威脅最大的人類活動。膨魚鰓高昂的市場價格也讓蝠鱝比較集中的海域,如地中海、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的漁民專門捕撈蝠鱝的以獲取它們的鰓。

由於蝠鱝達到性成熟平均需要6~8年,卵胎生的生殖方式使它們一年只能產下1~2只幼崽,低繁殖率加上近幾十年的持續過度捕撈,雙吻前口蝠鱝的種群數量估計下降超過30%,有些地區甚至下降達80%。因此IUCN將雙吻前口蝠鱝的群體狀態列為易危(VU)。

漁民正在捕撈蝠鱝。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塑膠垃圾)、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和不規範的潛水活動等也都是造成蝠鱝種群數量減少的因素。其中塑膠污染不僅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還能通過食物鏈、棲息地破壞等方式間接影響我們。

蝠鱝有著魚類中最大的大腦,除了擁有“過魚智慧”之外,還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潛水愛好者而言,在潛水觀賞蝠鱝時,刻意靠近反而會驚嚇它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相互尊重才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造成蝠鱝群體數量下降的原因,箭頭的粗細表示破壞力的大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過度捕撈,其次是海洋垃圾、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此外還有海中交通工具、不規範的潛水和捕食者。

被塑膠垃圾包圍的阿氏前口蝠鱝。

最後看下分類

在傳統的形態學分類中,根據口型的不同將蝠鱝科分為兩個屬,端位口(terminal mouth)的是前口蝠鱝屬Manta,包括2個種,端位口的意思是蝠鱝口閉合時上下頜平齊、位於前端,“前口”之名就來自於此;下位口(ventral mouth)的則是蝠鱝屬Mobula,包含9個種,下位口的意思是蝠鱝閉合嘴巴時上頜比下頜要突出,類似我們用上嘴唇蓋住下嘴唇。

點擊放大。在舊的分類方式下,左為端位口的前口蝠鱝屬,右為下位口的蝠鱝屬。

而最新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的研究發現,蝠鱝科只有一個蝠鱝屬Mobula,原來隸屬於前口蝠鱝屬中的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均被歸入到蝠鱝屬中。

如果根據最新分類,這兩者應為雙吻蝠鱝和阿氏蝠鱝,不過鑒於目前尚無正式中文名更改的相關資料,本文將依舊沿用原來的中文名稱;同時,由於其他蝠鱝存在同種異名,重新歸類後,整個蝠鱝科由原來的2屬11種變為現在的1屬8種。

←左右滑動查看→目前蝠鱝屬下的8種蝠鱝。

雖然大小有時可以用來鑒別雙吻前口蝠鱝,不過當個體處於平均大小或者更小狀態時,這招就失靈了。此時需要借助其他形態特徵,最明顯的便是身體肩部有兩個平行於頭部對稱排列的三角形白色斑塊,斑塊之間的間隙形成一個“T”字形的黑分割線,在背鰭後面還有一個嵌入的脊柱的鈣化結構。

在水中遨遊的雙吻前口蝠鱝。

親緣關係與雙吻前口蝠鱝很近的阿氏前口蝠鱝在外形上與前者很相似,肩部也有兩個三角形的白色斑塊,有些個體的白色斑塊似乎色素不太夠,呈現黑灰白的漸變;或者不明顯,漸變的白色斑塊不與頭部平行,斑塊間形成的是“Y”字形的黑色分割線,而有些個體的斑塊就很大,擴散到整個肩部。

阿氏前口蝠鱝的白色肩紋。

不過,無論蝠鱝的分類怎麼變化,蝠鱝科中所有的種類依舊都是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即華盛頓公約)附錄II的物種,蝠鱝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均受到管制。

CITES的目的是確保物種的貿易不致危及到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中國是CITES的成員國之一,所有蝠鱝在我國均按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來進行管理。

一隻正在進食的雙吻前口蝠鱝;←左滑動看鰓的特寫。

膨魚鰓之殤

蝠鱝在中國俗稱【魚彭】魚(魚字旁加彭,讀作péng,這個字打不出來),其鰓耙的幹製品被稱為膨魚鰓、魚旺、黑腮等。在《中國藥用動物志》中對雙吻前口蝠鱝(M. birostris)和蝠鱝(M. mobular)的膨魚鰓的定義是膨魚鰓的定義是“寒性”藥材,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透疹等功效,但均未得到科學證實。

海鮮乾貨店中待售賣的膨魚鰓。

而近些年來,市場上甚至炒作膨魚鰓在治療癌症和生育問題方面具有奇效,不禁讓人毛骨悚然。這更像是一種行銷手段,畢竟1200~1500元/斤的市場價格驅動力還是很大的;相反,蝠鱝作為濾食性魚類,鰓上富集的重金屬通常會超標,人食用了反而對健康不利。此外,鯨鯊Rhincodon typus的幹制鰓也被發現在市場上進行售賣。

漁業捕撈是對所有蝠鱝威脅最大的人類活動。膨魚鰓高昂的市場價格也讓蝠鱝比較集中的海域,如地中海、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的漁民專門捕撈蝠鱝的以獲取它們的鰓。

由於蝠鱝達到性成熟平均需要6~8年,卵胎生的生殖方式使它們一年只能產下1~2只幼崽,低繁殖率加上近幾十年的持續過度捕撈,雙吻前口蝠鱝的種群數量估計下降超過30%,有些地區甚至下降達80%。因此IUCN將雙吻前口蝠鱝的群體狀態列為易危(VU)。

漁民正在捕撈蝠鱝。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塑膠垃圾)、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和不規範的潛水活動等也都是造成蝠鱝種群數量減少的因素。其中塑膠污染不僅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還能通過食物鏈、棲息地破壞等方式間接影響我們。

蝠鱝有著魚類中最大的大腦,除了擁有“過魚智慧”之外,還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於潛水愛好者而言,在潛水觀賞蝠鱝時,刻意靠近反而會驚嚇它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相互尊重才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造成蝠鱝群體數量下降的原因,箭頭的粗細表示破壞力的大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過度捕撈,其次是海洋垃圾、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此外還有海中交通工具、不規範的潛水和捕食者。

被塑膠垃圾包圍的阿氏前口蝠鱝。

最後看下分類

在傳統的形態學分類中,根據口型的不同將蝠鱝科分為兩個屬,端位口(terminal mouth)的是前口蝠鱝屬Manta,包括2個種,端位口的意思是蝠鱝口閉合時上下頜平齊、位於前端,“前口”之名就來自於此;下位口(ventral mouth)的則是蝠鱝屬Mobula,包含9個種,下位口的意思是蝠鱝閉合嘴巴時上頜比下頜要突出,類似我們用上嘴唇蓋住下嘴唇。

點擊放大。在舊的分類方式下,左為端位口的前口蝠鱝屬,右為下位口的蝠鱝屬。

而最新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和形態學的研究發現,蝠鱝科只有一個蝠鱝屬Mobula,原來隸屬於前口蝠鱝屬中的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均被歸入到蝠鱝屬中。

如果根據最新分類,這兩者應為雙吻蝠鱝和阿氏蝠鱝,不過鑒於目前尚無正式中文名更改的相關資料,本文將依舊沿用原來的中文名稱;同時,由於其他蝠鱝存在同種異名,重新歸類後,整個蝠鱝科由原來的2屬11種變為現在的1屬8種。

←左右滑動查看→目前蝠鱝屬下的8種蝠鱝。

雖然大小有時可以用來鑒別雙吻前口蝠鱝,不過當個體處於平均大小或者更小狀態時,這招就失靈了。此時需要借助其他形態特徵,最明顯的便是身體肩部有兩個平行於頭部對稱排列的三角形白色斑塊,斑塊之間的間隙形成一個“T”字形的黑分割線,在背鰭後面還有一個嵌入的脊柱的鈣化結構。

在水中遨遊的雙吻前口蝠鱝。

親緣關係與雙吻前口蝠鱝很近的阿氏前口蝠鱝在外形上與前者很相似,肩部也有兩個三角形的白色斑塊,有些個體的白色斑塊似乎色素不太夠,呈現黑灰白的漸變;或者不明顯,漸變的白色斑塊不與頭部平行,斑塊間形成的是“Y”字形的黑色分割線,而有些個體的斑塊就很大,擴散到整個肩部。

阿氏前口蝠鱝的白色肩紋。

不過,無論蝠鱝的分類怎麼變化,蝠鱝科中所有的種類依舊都是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即華盛頓公約)附錄II的物種,蝠鱝及其製品的國際貿易均受到管制。

CITES的目的是確保物種的貿易不致危及到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中國是CITES的成員國之一,所有蝠鱝在我國均按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來進行管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