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學生的閱讀史就是他的心靈成長史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近日,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就“大學生閱讀情況”對全國高校454名大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

在學業壓力、網路誘惑、圖書花銷等問題面前, 大學生自覺選擇了快節奏的學習生活, 多半學生都有閱讀時間短、閱讀類型窄、閱讀數量較低、閱讀方式單一的特點。 (4月23日中國青年網)

總的來看, 現在的大學生生活比較繁忙, 既要保證專業知識學習, 又要進行社會兼職實踐, 這就造成了其閒置時間比較少, 也就導致其閱讀時間更少, 自然會產生閱讀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 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實質是, 大學生被快節奏的生活裹挾後, 無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閱讀時間, 在閱讀上沒有採取“慢工”的閱讀方式, 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到細心、靜心閱讀的妙處。

為什麼大學生要嘗試“慢工出細活”的閱讀方式呢?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給出了解釋,

他認為:“閱讀與不閱讀, 能夠區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閱讀是一種優雅的姿態, 閱讀就是我們完成理想的一種信仰。 而優雅姿態、完美信仰, 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們需要在‘慢工’閱讀方式的滋潤下開花結果。 ”

大學生採用“慢工出細活”的閱讀方式, 需要在閱讀觀念、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類型、閱讀方式上改變現狀, 從心閱讀, 進而實現閱讀養心的效果。

大學生在閱讀觀念上要認識到閱讀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拓展視野, 還可以滋養心靈。 增長見識、提高文化修養是當今大學生閱讀的主要原因。 四川農業大學一名女大學生就表示:“閱讀不同於才藝愛好, 不用經過特殊訓練, 只要翻開書, 消磨課餘時間的同時就能增長自身見識。

”但她同時也希望能在忙碌的生活中, 通過擠出時間看書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放鬆, 從而緩解壓力。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心靈成長史, 閱讀養心的意義正是基於此。

在閱讀時間上, 要認識到閱讀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延展人生。 絕大多數學生在口頭上都會說喜歡閱讀, 然而實際情況是, 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卻不足一個小時, 並且對閱讀存在誤區。 一提到閱讀, 他們就覺得會浪費或佔用了他們的寶貴時間, 卻在學習和社交上花費無限多的時間。 殊不知, 閱讀雖然不能保證生命的長度, 但它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

在閱讀數量上, 要認識到只有閱讀有了數量保障才會有品質提升的可能性。

很多大學生閱讀量較低, 每月只看1-3本書, 自然很難保證高品質的閱讀享受。 大學生只有廣泛涉獵, 讓自己的閱讀視野開闊, 才會形成比較、鑒別意識, 才能一眼明辨好書壞書, 閱讀品質也才會提高。

在閱讀類型上, 要認識到閱讀不是單色天空而是多彩世界。 據調查, 小說、散文、文學藝術和動漫是大學生最喜歡的幾種閱讀類型。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作品大多取材於生活, 人物非常貼近實際, 閱讀起來會比較輕鬆, 由此便造成閱讀面過窄。 大學生閱讀不應該只局限於自己喜歡的類型, 還應該多閱讀一些“費腦筋”的經典書籍, 只有這樣才能多角度、深思維地深刻認識世界。

在閱讀方式上, 要認識到閱讀不應該只是手機碎片化觀看,

還應該包括紙質書籍精讀。 很多大學生喜歡手機閱讀, 但這樣雖可以隨時隨地閱讀, 但不能進行更深層次閱讀的弊端也是不能忽視的。 學校圖書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因為圖書館是學校裡比較全面又方便使用的資源平臺。 與手機裡的文字相比, 紙質書上的文字更有質感。 大學生只有放下手機、電腦, 多聞墨紙書香, 才能潛移默化地改換閱讀方式。

除此之外, 高校教師也應承擔起培養大學生養成深入閱讀習慣的重擔, 指導學生把握好手機閱讀的頻率和時長, 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進行有效閱讀。 同時, 高校還要營造良好學風, 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在閱讀上做到“慢工出細活”。

文章來源 | 蒲公英評論網

趕快下載“師之app”瞭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資訊,更有大牌入駐解答熱點難題,為您帶來專屬的知識盛宴,快來加入吧!

文章來源 | 蒲公英評論網

趕快下載“師之app”瞭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資訊,更有大牌入駐解答熱點難題,為您帶來專屬的知識盛宴,快來加入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