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交流輪崗是促進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

教師均衡是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要素。 因此, 遵照教育部有關“縣管校聘”的指示精神, 對轄區內的教師和校長進行交流輪崗,

實施教師資源分享的模式, 我認為, 不僅有利於教師隊伍“血液”的迴圈趨新, 給學校內部機制注于生機和活力, 還為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長期以來, 除個別情況外, 大多數中小學教師長期滯留在一校, 其突出表現是:“宅教”現象嚴重。 每年除了極少數的高校畢業生到崗任職外, 原有教師很少有流動的機會, 有的教師在一所學校工作數十年, 甚至一直到退休, 紮堆現象嚴重。 學校區位和辦學條件上的差異使正常流動受阻, 造成大齡教師在一些學校大量積壓, 因崗位滿額, 新教師又無法調入, 致使部分學校教師老中年多、青年少, 老中青相結合的理想結構嚴重失調。 同時, 大量優秀教師在具有區位優勢或辦學條件好的學校紮堆,

致使邊遠或鄉村學校優秀教師資源奇缺。

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 給教師自身或學校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容易讓部分教師產生消極倦怠的思想, 總認為“我在校已工作多年了,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幹好幹賴都是一個樣”。 消極因素的存在, 不僅讓教師對自身工作的品質和效益降格以求, 而且還會影響到整個學校內部的活力與動力, 乃至教育教學品質的提高。

二是領導與教師不能定期地交流輪崗也使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處於閉關自守、孤陋寡聞的生存模式, 難以實現校際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和均衡發展。 這與《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以及順應現代知識更新的形勢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 我認為, 在教育改革與發展已進入新時代的形勢下, 按照教育部的有關指示精神, 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的有關經驗做法為借鑒, 應該把校長與教師的交流輪崗制度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並使之常態化, 讓教師隊伍常“流”常新。

文章來源 | 蒲公英評論網

趕快下載“師之app”瞭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資訊, 更有大牌入駐解答熱點難題, 為您帶來專屬的知識盛宴, 快來加入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