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澄海人為什麼稱男人為“禾埔”、女人為“嗟畝”?原來是因為

澄海話中的福建閩音遺存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澄海民間把小孩語音不正, 稱為“學老”, 讀作“鶴祼”。 於是就有人說潮汕話是最難學的話, 要學到老。 潮汕話真的是難學, 但我們作為母語, 也不必學到老吧。

元蒙滅宋, 造成趙氏皇室南遷, 和大批南宋福建遺民一起輾轉入潮。 大明開國以後, 又有大量閩人源源不斷南下潮州, 其中以莆田人最多。 潮州原住民稱南遷入潮的福建人為“福佬”。 閩人入潮之後, 學說潮州話, 類似現在外省人說潮汕話, 總有一些發音拗不過來, 聽起來怪怪的, 帶有明顯的閩音。 雖然說的是潮州話, 但一聽就知道是福佬。 到後來, 就把孩子學說話時發音不正也稱為“福佬”。 再後來, 演變成“鶴祼”了。 現在惠州和海陸豐一帶, 也稱本地語言為“學老話”, 與我們的說法同根同源。 而在福建, 也有“福佬話”一說, 他們再向上追根溯源, 認為福建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

所以考證出福佬話, 來自“河洛話”, 是中原古音。

福建人入潮幾百年了, 原來的閩音全然消失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現在的潮汕話, 其實已經是古中原正音與古潮州話、古閩音混合的產物。 根據專家考證, 在潮汕話中, 有很多閩音。

惠來縣葵潭鎮的“葵”, 葵扇的葵, 葵笠的葵, 讀“郭”字第8聲。

花開時花瓣有單層和多層, 潮汕話把多層花瓣稱為“重台”, 這個“台”字讀“歹”字第5聲,

唐詩“異花何必更重台”, 燭臺的台, 祝英台的台, 都這樣讀。

此外, 吵鬧叫“冤家”, 失明叫“青盲”, 男人叫“大夫(禾埔)”, 姿娘叫“嗟畝”, 家公叫“大官(禾官)”, 家婆叫“大家(禾家)”操心叫“摳心扒腸、摳心扒腹”, 快快叫“是是”, 買物叫“交關”, 不知叫“唔知”, 他們叫“因”, 逃走叫“遼”等等。 這些全部是閩音遺存。

本文主要參考了樟林鄉賢黃光舜先生著作《閑堂雜錄》

這些全部是閩音遺存。

本文主要參考了樟林鄉賢黃光舜先生著作《閑堂雜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