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藥領域傳來兩大喜訊,癌症患者迎來春天

健康, 是人類生活中永恆的主題。

人們常說, 生死之間無大事。 身體健康的人可能對這一點的認識或者感觸沒有那麼深, 但對於有些人來說, 這一點卻體會得更加深刻。

比如說愛滋病患者和癌症患者。

4月26日,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宣佈了新愛滋病病毒抗體的成功。

在4月12日國務院宣佈將在2018年5月1日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將較大幅度地降低其生產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稅率之後, 4月28日國家衛健委進一步表示, 近期的重點工作還有啟動抗癌藥品國家集中採購、醫保准入談判, 加快癌症防治藥品的上市,

降低藥品的流通成本。

這對於癌症患者和愛滋病患者來說, 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好消息。

與癌症常常被一起提起的一個詞是, 腫瘤。

而我們在這裡要說的是, 腫瘤和癌症並不完全一樣。

腫瘤一般可以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 惡性的腫瘤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癌症。 但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 存在由良性腫瘤轉化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統計資料(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資料通常滯後三年), 2014年我國平均每天有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 每分鐘被確診癌症的人數達到7人。 自40歲開始癌症發病率快速上升。 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 形勢十分嚴峻。

隨著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日漸升高,

癌症正在成為中國首要的死亡原因和極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新愛滋病病毒抗體的研發

4月26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愛滋病研究所團隊宣佈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新的針對愛滋病病毒的抗體, 能夠保護細胞免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和清除愛滋病病毒,

目前已經在實驗小鼠身上成功進行了實驗。

截至目前, 愛滋病病毒(HIV)已在世界範圍內導致約4000萬人死亡, 攜帶愛滋病病毒生活的人也高達約3600萬, 但愛滋病目前仍未有完全治癒的手段,而針對愛滋病的抗體是治療愛滋病極為重要的療法之一。

抗體對治療愛滋病的作用, 可以用古代雙方交戰的情景來形容。

比如說人體正常的細胞是穿著白衣服的軍隊, 而愛滋病病毒則是穿著黑衣服的軍隊。 本來白衣服的一方正在潰敗, 黑衣的一方正在步步緊逼, 而這時突然白衣服的一方有了從戰場之外而來的援軍——抗體。 那這支生力軍要怎麼判別敵我呢?

原理很簡單, 穿著白衣服的是自己人,

穿著黑衣服的自然就是敵人了。

但事情當然不會這麼簡單, 愛滋病病毒的快速變異特性給單一的抗體治療方案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就好比是本來是黑白分明的兩支軍隊, 結果穿黑衣的一部分軍隊一言不合就換上了白衣服, 然後援軍(抗體)就“拔劍四顧心茫然”,

說好的黑衣服的就是敵人呢?怎麼還能換衣服的?

為了解決這個“換衣服”的問題, 港大的研究團隊將兩種抗體串聯在一起研製了這種新藥, 就像是本來穿黑衣服的人, 雖然換了白衣服, 但手中持有的兵器仍然可以用來辨認敵我。

自26日宣佈以來, 這一成果迅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畢竟“能夠徹底預防和清除愛滋病病毒”的新藥對全球3600多萬的愛滋病患者來說無異于一次新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 這款新藥目前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 距離真正能夠適用於人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抗腫瘤藥物市場的發展

面對癌症的巨大威脅, 醫學界研究出了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以及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等醫學療法, 相應的抗腫瘤藥物也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

根據IMS的資料,2016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銷售規模突破900億美元,同比增速15.5%,增速創近五年來抗腫瘤藥物市場之最。IMS預測,到202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有望以12.4%的年複合增速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在國內市場,2016年我國藥品市場的銷售規模達到1.5萬億,抗腫瘤藥物市場的規模約為1110億元,同比增長9.3%。

在各類抗腫瘤藥物市場份額中,2012-2016年植物生物鹼和其他天然藥的市場份額最大,但從2012年以來市場份額就處於持續的下降之中,而靶向藥物近年來增長勢頭良好,預計將成為抗腫瘤藥物市場最大的品類。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前三類別分別是靶向藥物、抗腫瘤激素類和其他抗腫瘤藥。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成果,就屬於靶向藥物。

靶向藥物的作用原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是通過識別腫瘤細胞的一些特異性特徵,比如說“黑衣服”和“手持的兵器”來對腫瘤細胞進行識別並造成殺傷。

對於普通藥物來說,通常進入人體內的藥物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能夠真正作用於病變的部位,發揮出藥物的效果。因此普通抗腫瘤藥物的療效較低,而且容易造成“誤傷”的副作用。而靶向藥物由於精准制導的“靶向能力”能夠特異地識別病變細胞,在目標的局部形成較高的濃度進行針對性殺傷,從而提高了藥物的療效並減少了副作用,有效降低了對“友軍”的誤傷。

機遇與風險並存

4月12日,國務院通過了對進口抗癌藥物實施零關稅和鼓勵創新藥進口的決議,並決定將更多進口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中,切實降低繼續抗癌藥的群眾支付價格。在此之外,還將較大幅度地降低抗癌藥生產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稅率。

在此之前,國家其實早已出臺了許多激勵國內創新藥研發的政策法規,包括優先審評審批、提高藥品研發壁壘、促進行業規範化等,為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極佳的政策環境。

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國國內的藥企在新一輪機遇面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國內已經佈局創新藥的上市企業有恆瑞醫藥、複星醫藥、北達藥業、上海醫藥等,研發藥物所針對的癌症包括女性患病率最高的乳腺癌和男性患病率最高的肺癌以及胃癌、肝癌等等。

從目前來看,國內企業在研發、生產等方面都與國外藥企尚有較大的實力差距,但有差距才有動力。

4月28日,國家衛健委藥政司司長于競進表示,根據統計,我國當前已經上市的抗癌藥品共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近年來,雖然各方加大了抗癌藥前期的研發投入,但新產品研發的成功率很低,只有不到2%。而研發的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元,這導致藥企往往需要通過高定價來收回前期的投入。

而與國內藥品藥企不得不通過高定價來彌補成本相對的,是國內市場的進口抗癌藥物預期的大幅降價。

昨日,人社部醫保司表示,去年的國家藥品談判目錄最終經過與企業協商確定了44個談判的品種,最終談成了36種,最終談成的藥品中有一半左右是腫瘤藥,這些藥品平均降價44%,有一種藥品降價甚至達到70%。

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較大幅度的降價可以說是為進口抗癌藥物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大門,這無疑是我國癌症患者的一個福音。

但隨之而來的,國外抗癌藥物豐富的品類、優質的療效和便宜下來的價格也毋庸置疑將給國內的抗癌藥市場帶來造成較大的衝擊。可以預見的是,國內藥廠的市場份額將迎來一定幅度的下降,營收和利潤都將受到影響。

但1000多億元的抗腫瘤藥物市場和政策的鼓勵,也是國內藥企發展的一個機遇!風險總是與機遇並存,雖然當下國內藥企新藥品研發的成功率較低、成本較高,面對國外大藥廠的衝擊處在弱勢地位,但機會總是青睞那些有備而來的人,國外的大藥廠不也是從這樣的階段過來的嗎?

醫藥市場的特點註定了一旦新藥研製成功並上市,將給企業帶來巨額的收益。面對衝擊,國內的企業還需進一步加大藥品研發的投入,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才能“直起腰”說話,與國外的大藥企一爭高下!

希望國內的藥企把握住這次機遇,為國內的癌症患者帶來更大的福音,也推動國內抗腫瘤藥物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相應的抗腫瘤藥物也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

根據IMS的資料,2016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銷售規模突破900億美元,同比增速15.5%,增速創近五年來抗腫瘤藥物市場之最。IMS預測,到202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有望以12.4%的年複合增速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在國內市場,2016年我國藥品市場的銷售規模達到1.5萬億,抗腫瘤藥物市場的規模約為1110億元,同比增長9.3%。

在各類抗腫瘤藥物市場份額中,2012-2016年植物生物鹼和其他天然藥的市場份額最大,但從2012年以來市場份額就處於持續的下降之中,而靶向藥物近年來增長勢頭良好,預計將成為抗腫瘤藥物市場最大的品類。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前三類別分別是靶向藥物、抗腫瘤激素類和其他抗腫瘤藥。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成果,就屬於靶向藥物。

靶向藥物的作用原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是通過識別腫瘤細胞的一些特異性特徵,比如說“黑衣服”和“手持的兵器”來對腫瘤細胞進行識別並造成殺傷。

對於普通藥物來說,通常進入人體內的藥物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能夠真正作用於病變的部位,發揮出藥物的效果。因此普通抗腫瘤藥物的療效較低,而且容易造成“誤傷”的副作用。而靶向藥物由於精准制導的“靶向能力”能夠特異地識別病變細胞,在目標的局部形成較高的濃度進行針對性殺傷,從而提高了藥物的療效並減少了副作用,有效降低了對“友軍”的誤傷。

機遇與風險並存

4月12日,國務院通過了對進口抗癌藥物實施零關稅和鼓勵創新藥進口的決議,並決定將更多進口創新藥納入醫保目錄中,切實降低繼續抗癌藥的群眾支付價格。在此之外,還將較大幅度地降低抗癌藥生產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稅率。

在此之前,國家其實早已出臺了許多激勵國內創新藥研發的政策法規,包括優先審評審批、提高藥品研發壁壘、促進行業規範化等,為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極佳的政策環境。

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國國內的藥企在新一輪機遇面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國內已經佈局創新藥的上市企業有恆瑞醫藥、複星醫藥、北達藥業、上海醫藥等,研發藥物所針對的癌症包括女性患病率最高的乳腺癌和男性患病率最高的肺癌以及胃癌、肝癌等等。

從目前來看,國內企業在研發、生產等方面都與國外藥企尚有較大的實力差距,但有差距才有動力。

4月28日,國家衛健委藥政司司長于競進表示,根據統計,我國當前已經上市的抗癌藥品共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近年來,雖然各方加大了抗癌藥前期的研發投入,但新產品研發的成功率很低,只有不到2%。而研發的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元,這導致藥企往往需要通過高定價來收回前期的投入。

而與國內藥品藥企不得不通過高定價來彌補成本相對的,是國內市場的進口抗癌藥物預期的大幅降價。

昨日,人社部醫保司表示,去年的國家藥品談判目錄最終經過與企業協商確定了44個談判的品種,最終談成了36種,最終談成的藥品中有一半左右是腫瘤藥,這些藥品平均降價44%,有一種藥品降價甚至達到70%。

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較大幅度的降價可以說是為進口抗癌藥物進入中國市場打開了大門,這無疑是我國癌症患者的一個福音。

但隨之而來的,國外抗癌藥物豐富的品類、優質的療效和便宜下來的價格也毋庸置疑將給國內的抗癌藥市場帶來造成較大的衝擊。可以預見的是,國內藥廠的市場份額將迎來一定幅度的下降,營收和利潤都將受到影響。

但1000多億元的抗腫瘤藥物市場和政策的鼓勵,也是國內藥企發展的一個機遇!風險總是與機遇並存,雖然當下國內藥企新藥品研發的成功率較低、成本較高,面對國外大藥廠的衝擊處在弱勢地位,但機會總是青睞那些有備而來的人,國外的大藥廠不也是從這樣的階段過來的嗎?

醫藥市場的特點註定了一旦新藥研製成功並上市,將給企業帶來巨額的收益。面對衝擊,國內的企業還需進一步加大藥品研發的投入,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才能“直起腰”說話,與國外的大藥企一爭高下!

希望國內的藥企把握住這次機遇,為國內的癌症患者帶來更大的福音,也推動國內抗腫瘤藥物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