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源于孔孟之鄉的姓氏(12)——曾姓

曾姓發源地: 山東蒼山 山東嘉祥曾姓總體概述:

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的大姓, 人口眾多, 約有650萬, 占全國人口0.50%。

尋根溯源:

1、天下一曾無二曾, 現在曾姓的中國人, 都是一脈傳自鄫國太子巫, 以國為氏。 系出自姒姓, 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 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 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 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 複國無望, 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 去邑旁(即“阝”旁), 表示離開故城, 改曾阝為曾, 稱曾氏, 仕于魯。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 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 因曾姓先前是一家, 所以對於同姓聯婚, 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2、據有關資料所載, 外族或外姓冒姓, 少數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 在遠古帝舜時期, 鯀的妻子因夢裡吃了薏苡而生下禹,

帝舜便賜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後, 曾把幼子曲烈封於“鄫”地(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北)。 從此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 大約相襲了兩千多年, 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並滅。 此時, 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 複國無望, 便在魯國的南武城(今濟寧市嘉祥縣南)長期住下來, 去邑旁(即“阝”旁), 表示離開故城, 改鄫為曾, 稱曾氏。 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 先秦時期, 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 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 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 使曾姓族人遍佈于山東、河北等地。 秦漢期間, 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 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 從而聲名顯赫, 家族昌盛。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 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 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 是為扶風房, 其二子玉、昌分別徙于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 曾寶之孫曾據,

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 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 是為吉陽房。 曾據有二子:闡與王易。 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王圭、舊、略。 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 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臨川市西)房。 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韶關市南), 為韶州房, 曾王圭之子曾永, 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 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廣州)。 至此, 曾姓族人在漢末以前, 由於累官或戰亂等原因, 不斷遷移, 已分別進入了山東、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 人口眾多, 家族興旺, 形成了幾個較大的郡望。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 連年戰亂頻仍, 社會始終處於動盪之中,
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 中原士族大舉南遷, 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 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治今江蘇蘇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 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佈全國, 名人不斷湧現, 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 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時期, 社會安定, 宗族發展速度加快, 擴張、播遷亦為時尚。 唐末, 曾姓有入遷福建者。 至宋末, 由於戰亂, 外族入侵, 曾姓又幾度遷移。 元明清時期, 曾姓已播遷於各地, 且有遠播臺灣與海外各地者。 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 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 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號:

曾姓在漫長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了眾多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五個:

1、魯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濟寧曲阜);

2、天水郡,西漢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晉移治上圭阝 (今甘肅天水市);

3、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

4、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魯山縣;

5、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吉縣。

堂號:曾姓族人以“敦本”、“宗聖”、“守約”、“追遠”、“三省”等作為其堂號。

宗族特徵: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時期就遍佈於全國各地。

2、曾姓以仁孝禮義而著稱於世。

3、曾姓字行輩份排列工整、嚴密,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與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參為孔子門人,世稱宗聖,其後子孫亦為聖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輩份亦參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輩”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曾氏名人:

曾點: 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山東嘉祥)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參: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行見稱。他嚴於律己,注重內省修養,一貫奉行忠恕之道。相傳《大學》、《孝經》為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述聖”。

曾譚: 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曾元裕,唐朝後期軍事人物,官至平盧節度使。曾延世,曾參三十六世孫,曾隱之五子,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諭訓,天資穎悟,十四歲時中二甲進士,出任光州刺史。

曾公亮: 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今福建晉江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鞏: 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世稱南豐先生,曾為王安石所推許。其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元豐類稿》、《隆平集》傳世。

曾布: 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安止: 字移忠,號屠龍翁。熙甯進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今福建晉江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 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魯: 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于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鯨: 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 明江蘇江都人,嘉靖進士,以禦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知人善任,文武雙能,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和《冰鑒》。

曾國荃: 曾國藩之弟,曾多次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為剿滅太平天國立下大功,歷任陝西、山西巡撫,兩廣、兩江總督。曾紀澤:清末外交官,曾國藩長子,其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曾出任駐英、法、俄公使,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著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熙: 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

曾運乾: 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曾蔭權: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號:

曾姓在漫長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了眾多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五個:

1、魯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濟寧曲阜);

2、天水郡,西漢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西晉移治上圭阝 (今甘肅天水市);

3、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

4、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魯山縣;

5、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吉縣。

堂號:曾姓族人以“敦本”、“宗聖”、“守約”、“追遠”、“三省”等作為其堂號。

宗族特徵: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時期就遍佈於全國各地。

2、曾姓以仁孝禮義而著稱於世。

3、曾姓字行輩份排列工整、嚴密,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與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參為孔子門人,世稱宗聖,其後子孫亦為聖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輩份亦參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輩”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曾氏名人:

曾點: 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山東嘉祥)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參: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行見稱。他嚴於律己,注重內省修養,一貫奉行忠恕之道。相傳《大學》、《孝經》為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述聖”。

曾譚: 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曾元裕,唐朝後期軍事人物,官至平盧節度使。曾延世,曾參三十六世孫,曾隱之五子,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諭訓,天資穎悟,十四歲時中二甲進士,出任光州刺史。

曾公亮: 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今福建晉江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鞏: 江西南豐人,北宋文學家,世稱南豐先生,曾為王安石所推許。其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元豐類稿》、《隆平集》傳世。

曾布: 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安止: 字移忠,號屠龍翁。熙甯進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今福建晉江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 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魯: 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于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鯨: 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 明江蘇江都人,嘉靖進士,以禦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知人善任,文武雙能,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和《冰鑒》。

曾國荃: 曾國藩之弟,曾多次率湘軍與太平軍作戰,為剿滅太平天國立下大功,歷任陝西、山西巡撫,兩廣、兩江總督。曾紀澤:清末外交官,曾國藩長子,其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曾出任駐英、法、俄公使,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著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熙: 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

曾運乾: 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曾蔭權: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