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濟寧有個袼褙巷

考察一個城市的商業繁榮程度, 我以為有一個小竅門, 就是看它一個細小的家庭勞動事項的社會化程度。

濟甯作為魯西南的一個傳統北方城市,

本是太皞伏羲氏血食享祭國的任國所在地, 歷史不是一般的悠久, 至少在夏代就已建城。 《水經注》稱“夏後氏之任國也”。 這個任國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 秦設郡縣制稱為任城縣, 在元朝之前與北方其他城市沒有太大區別。 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曾描寫當時濟寧人的勤勞:耒耜就役, 農無遊手之夫;杼軸和鳴, 機罕顰蛾之女。 對當時濟寧人的性情也有深刻認識:君子以才雄自高, 小人則鄙樸難治。 迨及明清, 濟寧在全國的地位陡然上升至重要位置, 那是因為漕運的興盛, 京杭大運河經過濟寧。

由於濟甯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點, 並且處於整個漕運的技術艱難地段(汶上南旺龍王廟是整條運河的制高點),

管理整個漕運的總督衙門便一度設在濟寧。 更為重要的是, 京杭運河帶來人物的頻繁交流, 使南北文化時時在這裡發生著碰撞、嬗變。 其結果是濟甯成為運河沿岸不斷湧來南方文化的重要城鎮, 形成了濟寧城與周邊廣大地區差異懸殊的二元文化, 一直廣為流傳的一句童謠“濟寧州、太白樓、三歲的小孩操老頭”, 則映射出這種二元文化的衝突。 這個過程也是濟寧城不斷商業化的過程,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斷面臨著南方社會化分工的商業文明的衝擊, 使這座城市成為處在北方的一座南方城市。 南方特色商號的入駐, 大量蘇州園林的移植, 從口味、穿著、居室、舟車以至行為方式、處事理念都在漸漸地改變, 專業化社會分工程度不斷從原來的家庭事務中分離出來。

另一方面, 使更多的人從分散的瑣碎家務中解放出來, 去從事社會化工作, 於是多種社會服務門面、店鋪紛紛出現, 覆蓋到吃穿住行生活的各個方面。 那天, 經過一個小巷, 突然發現小巷的名字竟為袼褙巷。 不禁駐足察看, 引發起我探索的興趣和遠蕩的思緒。

袼褙, 是碎布糊成的硬布板, 用來做鞋幫和納鞋底。 與其他硬化物在發音上有類似之處。 比如皮膚創傷結痂叫疙疤, 鼻涕幹了叫鼻格巴, 鍋裡飯燒幹了會結成鍋巴, 鍋餅貼在鍋的一面會形成各渣, 這個發音似乎源於觸覺中的隔字, 隔著一層的感覺。

小時候, 常聽母親哄孩子睡覺時哼起的兒歌:

小叭狗, 上南山,

砍荊條, 編簸籃,

曬大米, 悶乾飯,

爺爺吃, 奶奶看,

氣得叭狗啃鍋沿,

叭狗叭狗你別啃,

剩個噶巴是你的。

這裡提到的噶巴就是鍋疙巴。 這個噶巴與袼禙, 從意義上看都是汁液或軟體物硬化後的東西。

打袼褙, 本是家庭婦女餘閒時的一項工作, 是家庭事務中非常普遍細小的一項工作,

沒想到, 在清朝已社會化了, 這足以說明濟寧城當時社會化程度之深和分工之細, 也足以想見當時濟甯社會的繁盛程度, 這項近二十年前才逐漸消失的行當, 原來在清朝時, 都成為了一項行業, 成為袼褙一條街, 不能不令我們驚歎已經沒落的濟甯古代商業文明, 也追想著運河文化的昔日繁華。 在這裡依然講述著一個曾經繁盛一時的過往故事。

要問袼褙巷的袼褙誰打的最好, 據說巧妮的袼褙最為人稱道。 巧妮是一個年方二八的姑娘, 心靈手巧, 做起事來乾淨俐落, 她打的袼褙最講究, 平展挺括, 不起皮, 不出褶子, 整個袼褙巷的袼褙無出其右者, 把三流的事情硬是做成了一流的。

槐樹葉子剛紮滿的時候,從南方來做生意的爺倆住在了巧妮家的西廂房,那家的後生是跟他爹到濟甯州來玩的。這天他爹出門做事,自己便在住處看書。正入迷處,忽聽到“撲、撲”的聲音,聲音有些奇怪,於是他輕啟門扉,向外窺探。

只見堂屋裡的巧妮手裡端著一碗水,低頭將水含在嘴裡,正把水不停地噴在一堆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碎布頭上,似乎要讓它長出葉開出花來。後生好奇地看巧妮究竟是在做什麼?這時候,巧妮開始在案板上均勻地抹上一層漿子,轉身在剛噴過水的一堆碎布頭中翻揀,將一塊碎布順長扯平鋪在案板上,繃緊、壓實、按平。後生看得出神,見一塊塊碎布邊縫銜接,沒有重疊,也沒有空缺,碎布一條一條地仔細粘好,像對七巧板一樣。就這樣一層一層地抹漿子,一層一層地貼碎布,漿子在巧妮指縫間東抹西蹭,動作如彈琴一樣揮灑自如,碎布在巧妮胸前上紈下甩,腰身似跳舞一般婀娜多姿。她是那樣的投入,不時地比劃著,端詳著,像一位油畫家,塗抹一陣兒,離開畫板,隔遠審視一會兒,再繼續塗塗抹抹,思量著把哪一塊布放在哪個位置,一塊塊淩亂的碎布頭在巧妮手中轉眼變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彩畫。

後生正看得發呆之際,巧妮把案板立起來,吃力地往屋外搬,後生趕緊過去幫忙,兩人抬到院子裡晾曬。巧妮並沒有說“謝謝”,只是在眼睛裡表示了謝意,馬上低下紅雲升上雙頰的臉,這時後生從巧妮的笑臉上看到了一個酒窩。

從此,巧妮打袼褙時,後生總愛在一邊看,也幫著她遞東西搬案板,晾曬巧妮的爹收來的破衣服,晾曬完撕扯成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碎布頭,經常問巧妮一些問題,知道了那些碎布有一個名字叫鋪襯。

有一次,後生問巧妮,那天看見你用臉貼在袼褙中央是做什麼呢?巧妮說,看袼褙幹透了沒有。後生自言自語道處處留心皆學問。巧妮說你說什麼,後生又說了一遍,巧妮說俺聽不懂呢,你這洋學生文謅謅的。從此巧妮就叫後生洋學生了。

有洋學生在場,巧妮打起袼褙來神采飛揚,屋子裡的物件仿佛都柔和了。二人言笑宴宴,熟悉得不像剛認識的。

巧妮呢,也好奇地打聽南方的一些物事。一天,巧妮問洋學生,聽說南方有颱風,颱風是什麼風呢?

洋學生說這裡有個故事呢。從前,有個窮漢,快三十了,還沒說上媳婦,家裡只有兩間小趴趴屋。

於是他想蓋三間大的瓦房,打好地基,開始挑牆,用麥秸摻到泥中,村裡看哈哈笑的,譏笑他窮得叮噹響,不自量力,憑什麼能蓋三間大瓦房,除非他從地裡挖出了元寶。窮漢卻像愚公挖山不止一樣他是挑牆不止。他自己清楚,他並沒挖到元寶,只是不管是為了娶媳婦,還是為了爭口氣,他也不知道自己能蓋成什麼樣。他勁頭很足。

起到哪裡算哪裡,終於把牆挑起來了,但是,椽、梁、瓦這些都是要花錢哩。他身無分文,求貸無門,壘了個屋鑔子象個目字擱那裡了。莊上看哈哈笑的見了就問:什麼時候上樑呀?窮漢無奈地咧咧嘴:再晾晾,就這樣一下子拖了半年多。

巧妮著急地問: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洋學生說,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風,從未有過的大風,吹得大樹抬不起頭來,狂風中吹來一個烏壓壓的大物件,驚得人們閃避四竄,只見這個物件像四個人抬桌子一樣放下來,齊整整地落在窮漢的那個屋鑔子上,原來是一個講究的瓦屋頂,三間的瓦屋頂,般般可哥地吻合在窮漢的屋牆上,天衣無縫,如量身定做一樣。巧妮拍手大叫:太好了!太好了!過了一會兒,風停了,人們走出家門,驚奇地發現一陣風的功夫,窮漢的高大瓦屋蓋好了,再仔細看那瓦屋頂還是閩南一代的風格,成了村裡最華美的房子,引得十裡八鄉里都來看。有了大瓦房,窮漢說上了媳婦,後來人們便把這種能抬動房頂的大風叫做颱風。

巧妮歡快地喊道:颱風真好!

又一天,一道陽光從樹縫中投射過來,巧妮又打好了一幅袼褙,洋學生幫她將案板架到屋外晾曬,發現院子裡墊了一片鮮土。問巧妮怎麼撒了一層土,巧妮莞爾笑道,怕地不平絆倒你嘍!洋學生從心裡感覺巧妮是個細心的人。

那天,洋學生在西廂房看書,見巧妮又把案板往屋外搬,趕過去幫忙,不料巧妮像陌生人一樣,對著洋學生說,打今兒以後,不要你來幫忙。說完抿著小嘴獨自把案板搬了出去,弄得洋學生立在那裡像個丈二和尚,不知哪裡做錯了什麼,悶坐了好幾天,不敢與巧妮說話。

這天,剛刮起一陣風,就聽到大雨點子吧嗒吧嗒地砸了下來,洋學生沖出門外要去搬案板,巧妮也同時往屋外跑,二人迅速地將案板放進屋內。巧妮依然在眼睛裡表示了謝意,便低下了頭。洋學生問巧妮為什麼不讓他幫忙,巧妮不語,再三追問下,巧妮說,你老是幫忙,我又不能給你工錢,我不想欠別人的!洋學生聽後,陰天轉晴露出笑容說,我自個兒喜歡看打袼褙,誰讓人報答什麼來?說完又放膽地加了一句,你若是過意不去,就用你打的袼褙給我做雙鞋唄。巧妮聽罷,臉刷地紅到耳根,白了洋學生一眼,油嘴!誰願意給你做誰做去。轉身甩著辮子走進裡屋,不再搭理洋學生。洋學生頓足捶胸,後悔不迭,埋怨自己太唐突了,悻悻地回屋了。

忽聽父親說到洋學生明日要隨父返鄉,巧妮連忙拿出一雙鞋樣子,那是巧妮依照那天洋學生在鮮土上留下的腳印裁出來的。巧妮晚飯也不迭地吃,躲在閨房裡,比著鞋樣子裁剪袼褙,她要一晚給洋學生把鞋做出來。一邊納著鞋底一邊想著平日裡洋學生說的那些不曾聽過的好聽的話兒,在巧妮眼裡,洋學生就是有文化、見過大世面、說話風趣、文質彬彬的人。想著洋學生的言談舉止,巧妮似乎一點都不覺得累。針腳格外密實,鞋口格外精緻,終於穿過最後一根針,窗戶紙也已經明瞭。巧妮累得癱臥在床上,兩眼發澀,心裡卻亮堂堂的。一不小心嘴角裡帶著微笑便睡著了,一個激靈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她急忙起身,走出屋來,朝西廂房望去,西廂房的門大敞四開,客人已經走了。

巧妮轉身抱住那雙鞋,撒腿跑出家門,緊趕慢趕,跑到運河碼頭,卻已是孤帆一片天邊遠影了。巧妮舉起剛做的新鞋,舉著搖著,朝著客船追過去,嘴裡喊著: 洋學生——洋學生——引得碼頭上的人都放下手裡的活計,如圍觀熱鬧景一般。巧妮的喊聲嘶啞了,淚流了滿面。

從此,巧妮閉門不出,一門心思地打袼褙,千情萬意無以表達,把思念之情一層層地糊在袼褙裡。巧妮的袼褙出了名,來說媒的也擠破了門,巧妮一概不應,她爹苦口婆心地勸說,聲色俱厲地發火,巧妮都平淡如水。看到大風刮得院子裡那棵槐樹東搖西擺,就想這場風會不會把洋學生刮回來; 每當用臉貼到袼褙時,便想起後生那天說的那句什麼話。天南海北,時時情系運河;春花秋月,往往淚灑袼褙。人們都說巧妮得了相思病了。她經常到運河邊上轉悠,嘴裡不知唱的什麼歌。

槐樹葉子落光的時候,巧妮又抱著那雙鞋沿運河岸轉悠,後來不知所終。有人說不小心掉進了大運河,也有人說在一個月夜被南方來的船接走了,反正巧妮那天沒再回來,只留下她精心打制的一疊疊平展展、硬錚錚的色彩斑斕的袼褙。

巧妮的故事一直流傳在運河岸的老戶人家,伴著濟寧大運河裡的檣櫓倒影和欸乃槳聲。

巧妮的塑像屹立在運河岸邊的袼褙巷口,手舉著布鞋,遙望南天,一任河中船來船往帆起帆落,似乎仍在等著洋學生的重返,訴說著她無盡的思念。塑像下,一個小女孩唱著跟誰學的歌謠:

說袼褙,道袼褙

巧妮手巧人更美

白帆匆匆喚不住

空留悠悠運河水

(郭偉)

槐樹葉子剛紮滿的時候,從南方來做生意的爺倆住在了巧妮家的西廂房,那家的後生是跟他爹到濟甯州來玩的。這天他爹出門做事,自己便在住處看書。正入迷處,忽聽到“撲、撲”的聲音,聲音有些奇怪,於是他輕啟門扉,向外窺探。

只見堂屋裡的巧妮手裡端著一碗水,低頭將水含在嘴裡,正把水不停地噴在一堆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碎布頭上,似乎要讓它長出葉開出花來。後生好奇地看巧妮究竟是在做什麼?這時候,巧妮開始在案板上均勻地抹上一層漿子,轉身在剛噴過水的一堆碎布頭中翻揀,將一塊碎布順長扯平鋪在案板上,繃緊、壓實、按平。後生看得出神,見一塊塊碎布邊縫銜接,沒有重疊,也沒有空缺,碎布一條一條地仔細粘好,像對七巧板一樣。就這樣一層一層地抹漿子,一層一層地貼碎布,漿子在巧妮指縫間東抹西蹭,動作如彈琴一樣揮灑自如,碎布在巧妮胸前上紈下甩,腰身似跳舞一般婀娜多姿。她是那樣的投入,不時地比劃著,端詳著,像一位油畫家,塗抹一陣兒,離開畫板,隔遠審視一會兒,再繼續塗塗抹抹,思量著把哪一塊布放在哪個位置,一塊塊淩亂的碎布頭在巧妮手中轉眼變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彩畫。

後生正看得發呆之際,巧妮把案板立起來,吃力地往屋外搬,後生趕緊過去幫忙,兩人抬到院子裡晾曬。巧妮並沒有說“謝謝”,只是在眼睛裡表示了謝意,馬上低下紅雲升上雙頰的臉,這時後生從巧妮的笑臉上看到了一個酒窩。

從此,巧妮打袼褙時,後生總愛在一邊看,也幫著她遞東西搬案板,晾曬巧妮的爹收來的破衣服,晾曬完撕扯成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碎布頭,經常問巧妮一些問題,知道了那些碎布有一個名字叫鋪襯。

有一次,後生問巧妮,那天看見你用臉貼在袼褙中央是做什麼呢?巧妮說,看袼褙幹透了沒有。後生自言自語道處處留心皆學問。巧妮說你說什麼,後生又說了一遍,巧妮說俺聽不懂呢,你這洋學生文謅謅的。從此巧妮就叫後生洋學生了。

有洋學生在場,巧妮打起袼褙來神采飛揚,屋子裡的物件仿佛都柔和了。二人言笑宴宴,熟悉得不像剛認識的。

巧妮呢,也好奇地打聽南方的一些物事。一天,巧妮問洋學生,聽說南方有颱風,颱風是什麼風呢?

洋學生說這裡有個故事呢。從前,有個窮漢,快三十了,還沒說上媳婦,家裡只有兩間小趴趴屋。

於是他想蓋三間大的瓦房,打好地基,開始挑牆,用麥秸摻到泥中,村裡看哈哈笑的,譏笑他窮得叮噹響,不自量力,憑什麼能蓋三間大瓦房,除非他從地裡挖出了元寶。窮漢卻像愚公挖山不止一樣他是挑牆不止。他自己清楚,他並沒挖到元寶,只是不管是為了娶媳婦,還是為了爭口氣,他也不知道自己能蓋成什麼樣。他勁頭很足。

起到哪裡算哪裡,終於把牆挑起來了,但是,椽、梁、瓦這些都是要花錢哩。他身無分文,求貸無門,壘了個屋鑔子象個目字擱那裡了。莊上看哈哈笑的見了就問:什麼時候上樑呀?窮漢無奈地咧咧嘴:再晾晾,就這樣一下子拖了半年多。

巧妮著急地問: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洋學生說,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風,從未有過的大風,吹得大樹抬不起頭來,狂風中吹來一個烏壓壓的大物件,驚得人們閃避四竄,只見這個物件像四個人抬桌子一樣放下來,齊整整地落在窮漢的那個屋鑔子上,原來是一個講究的瓦屋頂,三間的瓦屋頂,般般可哥地吻合在窮漢的屋牆上,天衣無縫,如量身定做一樣。巧妮拍手大叫:太好了!太好了!過了一會兒,風停了,人們走出家門,驚奇地發現一陣風的功夫,窮漢的高大瓦屋蓋好了,再仔細看那瓦屋頂還是閩南一代的風格,成了村裡最華美的房子,引得十裡八鄉里都來看。有了大瓦房,窮漢說上了媳婦,後來人們便把這種能抬動房頂的大風叫做颱風。

巧妮歡快地喊道:颱風真好!

又一天,一道陽光從樹縫中投射過來,巧妮又打好了一幅袼褙,洋學生幫她將案板架到屋外晾曬,發現院子裡墊了一片鮮土。問巧妮怎麼撒了一層土,巧妮莞爾笑道,怕地不平絆倒你嘍!洋學生從心裡感覺巧妮是個細心的人。

那天,洋學生在西廂房看書,見巧妮又把案板往屋外搬,趕過去幫忙,不料巧妮像陌生人一樣,對著洋學生說,打今兒以後,不要你來幫忙。說完抿著小嘴獨自把案板搬了出去,弄得洋學生立在那裡像個丈二和尚,不知哪裡做錯了什麼,悶坐了好幾天,不敢與巧妮說話。

這天,剛刮起一陣風,就聽到大雨點子吧嗒吧嗒地砸了下來,洋學生沖出門外要去搬案板,巧妮也同時往屋外跑,二人迅速地將案板放進屋內。巧妮依然在眼睛裡表示了謝意,便低下了頭。洋學生問巧妮為什麼不讓他幫忙,巧妮不語,再三追問下,巧妮說,你老是幫忙,我又不能給你工錢,我不想欠別人的!洋學生聽後,陰天轉晴露出笑容說,我自個兒喜歡看打袼褙,誰讓人報答什麼來?說完又放膽地加了一句,你若是過意不去,就用你打的袼褙給我做雙鞋唄。巧妮聽罷,臉刷地紅到耳根,白了洋學生一眼,油嘴!誰願意給你做誰做去。轉身甩著辮子走進裡屋,不再搭理洋學生。洋學生頓足捶胸,後悔不迭,埋怨自己太唐突了,悻悻地回屋了。

忽聽父親說到洋學生明日要隨父返鄉,巧妮連忙拿出一雙鞋樣子,那是巧妮依照那天洋學生在鮮土上留下的腳印裁出來的。巧妮晚飯也不迭地吃,躲在閨房裡,比著鞋樣子裁剪袼褙,她要一晚給洋學生把鞋做出來。一邊納著鞋底一邊想著平日裡洋學生說的那些不曾聽過的好聽的話兒,在巧妮眼裡,洋學生就是有文化、見過大世面、說話風趣、文質彬彬的人。想著洋學生的言談舉止,巧妮似乎一點都不覺得累。針腳格外密實,鞋口格外精緻,終於穿過最後一根針,窗戶紙也已經明瞭。巧妮累得癱臥在床上,兩眼發澀,心裡卻亮堂堂的。一不小心嘴角裡帶著微笑便睡著了,一個激靈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她急忙起身,走出屋來,朝西廂房望去,西廂房的門大敞四開,客人已經走了。

巧妮轉身抱住那雙鞋,撒腿跑出家門,緊趕慢趕,跑到運河碼頭,卻已是孤帆一片天邊遠影了。巧妮舉起剛做的新鞋,舉著搖著,朝著客船追過去,嘴裡喊著: 洋學生——洋學生——引得碼頭上的人都放下手裡的活計,如圍觀熱鬧景一般。巧妮的喊聲嘶啞了,淚流了滿面。

從此,巧妮閉門不出,一門心思地打袼褙,千情萬意無以表達,把思念之情一層層地糊在袼褙裡。巧妮的袼褙出了名,來說媒的也擠破了門,巧妮一概不應,她爹苦口婆心地勸說,聲色俱厲地發火,巧妮都平淡如水。看到大風刮得院子裡那棵槐樹東搖西擺,就想這場風會不會把洋學生刮回來; 每當用臉貼到袼褙時,便想起後生那天說的那句什麼話。天南海北,時時情系運河;春花秋月,往往淚灑袼褙。人們都說巧妮得了相思病了。她經常到運河邊上轉悠,嘴裡不知唱的什麼歌。

槐樹葉子落光的時候,巧妮又抱著那雙鞋沿運河岸轉悠,後來不知所終。有人說不小心掉進了大運河,也有人說在一個月夜被南方來的船接走了,反正巧妮那天沒再回來,只留下她精心打制的一疊疊平展展、硬錚錚的色彩斑斕的袼褙。

巧妮的故事一直流傳在運河岸的老戶人家,伴著濟寧大運河裡的檣櫓倒影和欸乃槳聲。

巧妮的塑像屹立在運河岸邊的袼褙巷口,手舉著布鞋,遙望南天,一任河中船來船往帆起帆落,似乎仍在等著洋學生的重返,訴說著她無盡的思念。塑像下,一個小女孩唱著跟誰學的歌謠:

說袼褙,道袼褙

巧妮手巧人更美

白帆匆匆喚不住

空留悠悠運河水

(郭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