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張繼永:掌握多項絕活 創造了航太製造的奇跡

張繼永在接受記者採訪

0.8毫米, 兩個雞蛋殼的厚度。 試想一下, 把一個188公斤的鈦合金毛坯, 加工成為一個壁厚0.8-0.85毫米, 壁厚均勻性保持在0.05毫米,

最終重量只有5公斤的衛星燃料貯箱是一種怎樣的極限挑戰?

製造我國最大的衛星燃料貯箱, 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張繼永, 就是這個任務的挑戰者。

燃料貯箱是衛星的“油箱”, 它是整個衛星的生命線, 在衛星長達10多年的服役期內, 它全程暴露在太空環境中, 因此性能要求苛刻, 精度標準極高, 製造工序極為複雜。

面對這個讓很多人退縮的技術難題, 張繼永想起了求學期間自己的班主任說的一句話“你先別怕, 只要是車床上能幹的活, 花時間, 花精力, 想辦法, 總能幹出來。 ”技校期間老師的言傳身教, 對張繼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車工就是一把刀, 刀磨的好幹活肯定差不了”, 老師傅傳下來的這句話張繼永一直記在心裡。

在他看來, 在具體的工作中, 刀的模樣千變萬化, 完全要依照車工對材料和設計要求的精准來把控, 好的車工要“因材施刀”, 要根據不同的材質、參數、工件形狀磨出好的刀具。

在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改進, 依靠這把尖角處帶點圓弧, 其它邊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刀具, 張繼永成功製造了我國最大的衛星燃料貯箱, 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 創造了航太製造的奇跡。

張繼永1997年從技校畢業之後, 就開始涉足如此艱巨的任務。 在師傅的帶領下, 磨刀、開車、停車、測量, 一次又一次站在車床前, 日復一日地重複著這些工序。 從學徒到掌握多項絕活的航太工匠, 這一堅守就是20年。

張繼永說, 自己的工作就是把設計藍圖變成精美的產品。

作為一個一線的工人, 他在乎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至於自己能得到什麼結果可以說從來沒有想過”。

走進加工車間, 在許多人看來, 幾十年如一日重複著同一個工作單調而又枯燥。 談到這裡, 張繼永回憶起了自己曾經去銀川迷路誤入沙漠的經歷, 他說, 當時自己下車除了風聲就只有自己的心跳聲。 就像自己某次加班, 剛好把一件工作做得即將成功, 自己坐著聽車床的聲音, 風聲就是刀具切削的輕快聲, 心跳聲是齒輪間的撞擊聲。

“只有真正幹這個工作, 你才能瞭解這個聲音, 雖然我們的舞臺只有一個車床這麼大, 但是, 面對不同的設計圖紙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會面對不同的問題, 能讓這些鐵疙瘩變成完美的產品,

是一種非常難得的享受, 摯愛的航太事業讓我的人生更加充實!”張繼永說。

張繼永還把工作經驗無私傳授給學徒, 帶出了一個工匠團隊。 2016年, 在他的帶領下, 將以往衝壓件進行化學浸泡的加工方式轉變為加工精度更高、合格率更高的車加加工方式, 合格率從60%提升到了98%以上, 填補了國內壓力容器金屬隔膜車削加工的空白。

二十年如一日傳承與鑽研, 憑藉著熱愛與擔當, 張繼永把車床當成實現夢想的平臺, 成長為貯箱製造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為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的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本網記者 任磊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