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下的精神文明建設

作者: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楊志純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這一重大政治論斷, 不僅為我國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也為我們謀劃和推進各項工作提供了新的戰略考量。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 是在改革開放中應運而生, 並且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實現了持續發展, 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新時代背景下,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立足新的歷史方位, 牢記新的文化使命,

堅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 更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向自覺、走進百姓、走在實處、走出新路。

踐行新思想,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向自覺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 也是時代的呼喚、實踐的需要、全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意願。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需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深入領會其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 自覺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 使之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我們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凝魂聚氣的戰略任務來抓,

作為凝心聚力的戰略工程來抓, 推動實現精神文明建設走向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魂聚氣, 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築牢理想信念。 這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向自覺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活教材。 我們要充分運用各類平臺載體,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 切實做好十九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路工作, 引導人們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

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 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結合起來,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引導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共築共圓中國夢。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力, 引導各方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這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向自覺的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方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 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 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實踐表明, 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對於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都具有重要意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更加自覺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來謀劃和推進, 貫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全過程,
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 鍥而不捨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 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篇章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潤的道德滋養。

順應新變化,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進百姓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是黨的十九大對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作出的又一重大政治論斷。 這一新變化, 意味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更高層次的要求日益增長;意味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 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們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這個新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利民、惠民體現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各個方面,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拓寬領域、補齊短板,貼近需要、走進百姓,引導人民群眾共建共用美好生活。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進百姓,必須順應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做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工作。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在精神需要、價值需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精神文明建設說到底是做凝聚人、引領人、培育人的工作,其特點在於群眾性。無論是思想道德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都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群眾中發現典型,做到群眾評、群眾學,文明創建讓群眾當主角,志願服務讓群眾廣泛參與,引導人民群眾在參與創建中受到教育、提升境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我們要堅持從最能形成共識的"愛、敬、誠、善"入手,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昇華為人們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在全社會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風尚。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進百姓,必須強化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中還不平衡,同時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人民群眾對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增進人際互信、強化公德建設、推進生態道德建設、擴大創建覆蓋面等方面還有更多的期待。要深入推進道德風尚高地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和集中整治並舉,下決心解決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不文明陋習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更有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

聚焦新目標,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實處

黨的十九大不僅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而且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作為重要目標內涵。精神文明建設不同于修公路、蓋大樓,而是在精神領域搞建設,建設的是思想道德和文明風尚,更需要腳踏實地、穩打穩紮,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我們既要保持"急不得"的心態和定力,又要採取"慢不得"的行動和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文明程度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實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持續提升。

道德是文明的基石。要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扎實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以公民道德素養的提升彙聚社會文明的力量。要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創新開展公益廣告宣傳,推動各地建設一批主題性的公園、廣場、景區、街頭遊園,常態化開展道德模範、時代楷模、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推選和學習宣傳活動,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地傳播核心價值觀。要強化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扎實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健全"紅黑榜"發佈制度,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誠實守信在全社會蔚為風尚;大力提升志願服務制度化水準,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志願服務,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中傳播文明風尚、提升精神境界。弘揚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從娃娃抓起,聚焦立"德"、塑"美"、踐"禮"、育"心",突出抓好"八禮四儀"養成教育和"童"字系列美育活動,持續深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攜手培育社會文明的新生力量。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抓手,也是動員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一項創舉。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和群眾期待,更加注重常態長效、落實落地,從根本上扭轉"為拿牌子搞創建"的觀念,克服"牌子到手、創建到頭"的傾向,摒棄"運動式""一陣風"的做法,讓創建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使創建活動成為助推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要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堅持把城市文明建設與城市治理和服務結合起來,引導各地在著力解決老百姓關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同時,更加注重道德內涵建設、文明風尚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準,力爭到2020年江蘇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全省有近50%的城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以文明村鎮、最美鄉村創建為抓手,引導各地在推動產業興旺、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弘揚文明新風,豐富文化生活,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實現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新提升。要深化文明單位創建,推動創建工作向基層覆蓋、向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延伸,引導各行各業特別是視窗單位強化文明規範服務、履行社會責任,爭當社會文明的標杆。要深化家庭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現代家庭理念,建設新時代家風文化,以家庭的"小氣候"溫潤社會的"大氣候"。要深化文明校園創建,發揮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力爭到2020年實現江蘇全省高校和中小學校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全覆蓋、縣級以上文明校園占比達50%以上。

落實新部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出新路

黨的十九大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高度,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出了新部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面對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新要求進行對標找差,在推進落實上持續用力、不斷創新,努力走出具有時代特點、符合江蘇實際的精神文明建設新路子。重點把握和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關係:

一是既要在內容上體現新的要求,又要在形式上注重探索創新。比如,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上,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賦予其新的思想內涵和現代表達,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江蘇省經過兩年多編創、即將推出的動畫片《東方七色花》,採取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我們的節日",就是用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當代價值的有益探索。比如,在道德典型選樹和學習宣傳上,不僅要注重條塊結合、擴大覆蓋,及時把各類典型培育好、選樹好,而且要注重宣傳形式、傳播效應,多採取文藝的表達講好美德故事、傳播美德力量,引導更多的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全社會形成典型持續湧現的"蒲公英效應"。

二是既要注重向傳統品牌注入新鮮元素,又要注重打造務實管用的新載體。近年來,江蘇省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打造的一些平臺載體,有不少已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品牌效應。對這些好載體,我們要做好深化、拓展、延伸的文章,使老品牌不斷煥發出生機活力。比如,在深化道德講堂建設上,要推進道德講堂融入生活場景、融入職業生涯、融入重大節慶和紀念活動,通過面對面、在一起,用感人至深的身邊故事、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好人,增強道德講堂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比如,在深化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上,要推動"八禮四儀"教育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團隊活動、主題教育等各個環節,全面進入家庭、社會和校外活動陣地,引導廣大青少年踐禮修德、從優秀走向優雅。比如,在深化"童"字系列美育活動上,要從"童聲裡的中國""童心裡的詩篇""童真裡的色彩"延伸到"童話裡的世界",常態化開展創作大賽和優秀作品進校園吟誦傳唱、推廣展示活動,探索建立青少年美育體驗基地,組織開展美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引導青少年在參與中發現、感受、追求真善美。同時,我們還要根據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積極搭建群眾便於參與、樂於參與的新載體。比如,在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上,要堅持一手抓信用建設、一手抓信任建設,以城鄉社區為重點,以"學會在一起"為主題,廣泛開展"社區鄰里節""好鄰居賽金寶"等活動,不斷增進人際互信。比如,在凝聚傳播文明的力量上,要堅持主題性、群眾性、體育性、藝術性相統一,通過持續舉辦江蘇省廣場舞大賽,吸引城鄉愛好者廣泛參與,使之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

三是既要運用法治方式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又要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精神文明建設覆蓋面影響力。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堅持德法同行、德法相濟,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引導各地探索制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更好地發揮法治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撐保障作用。要針對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評估機制,發揮好《江蘇道德發展狀況測評體系》的"晴雨錶""指揮棒"作用,促進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要按照"人在哪裡、陣地就建在哪裡、工作就延伸到哪裡"的要求,建好用好"網上道德講堂",不斷拓展"志願江蘇"平臺傳播功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向網路空間延伸。要適應資訊傳播方式和人們接受習慣的深刻變化,運用"兩微一端"傳播文明理念、推進實際工作,廣泛開展網路公益活動,引導線民多發網路好聲音,讓美德新風通過網路廣為傳揚。

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們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這個新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利民、惠民體現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各個方面,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拓寬領域、補齊短板,貼近需要、走進百姓,引導人民群眾共建共用美好生活。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進百姓,必須順應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做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工作。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在精神需要、價值需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追求。精神文明建設說到底是做凝聚人、引領人、培育人的工作,其特點在於群眾性。無論是思想道德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創建工作,都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群眾中發現典型,做到群眾評、群眾學,文明創建讓群眾當主角,志願服務讓群眾廣泛參與,引導人民群眾在參與創建中受到教育、提升境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我們要堅持從最能形成共識的"愛、敬、誠、善"入手,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昇華為人們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在全社會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風尚。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進百姓,必須強化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前,精神文明建設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中還不平衡,同時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人民群眾對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增進人際互信、強化公德建設、推進生態道德建設、擴大創建覆蓋面等方面還有更多的期待。要深入推進道德風尚高地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和集中整治並舉,下決心解決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不文明陋習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更有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

聚焦新目標,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實處

黨的十九大不僅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而且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作為重要目標內涵。精神文明建設不同于修公路、蓋大樓,而是在精神領域搞建設,建設的是思想道德和文明風尚,更需要腳踏實地、穩打穩紮,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我們既要保持"急不得"的心態和定力,又要採取"慢不得"的行動和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文明程度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實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持續提升。

道德是文明的基石。要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扎實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以公民道德素養的提升彙聚社會文明的力量。要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創新開展公益廣告宣傳,推動各地建設一批主題性的公園、廣場、景區、街頭遊園,常態化開展道德模範、時代楷模、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推選和學習宣傳活動,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地傳播核心價值觀。要強化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扎實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健全"紅黑榜"發佈制度,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誠實守信在全社會蔚為風尚;大力提升志願服務制度化水準,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志願服務,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中傳播文明風尚、提升精神境界。弘揚核心價值觀必須堅持從娃娃抓起,聚焦立"德"、塑"美"、踐"禮"、育"心",突出抓好"八禮四儀"養成教育和"童"字系列美育活動,持續深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攜手培育社會文明的新生力量。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抓手,也是動員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一項創舉。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和群眾期待,更加注重常態長效、落實落地,從根本上扭轉"為拿牌子搞創建"的觀念,克服"牌子到手、創建到頭"的傾向,摒棄"運動式""一陣風"的做法,讓創建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使創建活動成為助推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要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堅持把城市文明建設與城市治理和服務結合起來,引導各地在著力解決老百姓關注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同時,更加注重道德內涵建設、文明風尚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準,力爭到2020年江蘇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全省有近50%的城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以文明村鎮、最美鄉村創建為抓手,引導各地在推動產業興旺、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弘揚文明新風,豐富文化生活,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實現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新提升。要深化文明單位創建,推動創建工作向基層覆蓋、向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延伸,引導各行各業特別是視窗單位強化文明規範服務、履行社會責任,爭當社會文明的標杆。要深化家庭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現代家庭理念,建設新時代家風文化,以家庭的"小氣候"溫潤社會的"大氣候"。要深化文明校園創建,發揮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力爭到2020年實現江蘇全省高校和中小學校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全覆蓋、縣級以上文明校園占比達50%以上。

落實新部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走出新路

黨的十九大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高度,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出了新部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面對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新要求進行對標找差,在推進落實上持續用力、不斷創新,努力走出具有時代特點、符合江蘇實際的精神文明建設新路子。重點把握和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關係:

一是既要在內容上體現新的要求,又要在形式上注重探索創新。比如,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上,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賦予其新的思想內涵和現代表達,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江蘇省經過兩年多編創、即將推出的動畫片《東方七色花》,採取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我們的節日",就是用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當代價值的有益探索。比如,在道德典型選樹和學習宣傳上,不僅要注重條塊結合、擴大覆蓋,及時把各類典型培育好、選樹好,而且要注重宣傳形式、傳播效應,多採取文藝的表達講好美德故事、傳播美德力量,引導更多的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全社會形成典型持續湧現的"蒲公英效應"。

二是既要注重向傳統品牌注入新鮮元素,又要注重打造務實管用的新載體。近年來,江蘇省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打造的一些平臺載體,有不少已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品牌效應。對這些好載體,我們要做好深化、拓展、延伸的文章,使老品牌不斷煥發出生機活力。比如,在深化道德講堂建設上,要推進道德講堂融入生活場景、融入職業生涯、融入重大節慶和紀念活動,通過面對面、在一起,用感人至深的身邊故事、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好人,增強道德講堂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比如,在深化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上,要推動"八禮四儀"教育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團隊活動、主題教育等各個環節,全面進入家庭、社會和校外活動陣地,引導廣大青少年踐禮修德、從優秀走向優雅。比如,在深化"童"字系列美育活動上,要從"童聲裡的中國""童心裡的詩篇""童真裡的色彩"延伸到"童話裡的世界",常態化開展創作大賽和優秀作品進校園吟誦傳唱、推廣展示活動,探索建立青少年美育體驗基地,組織開展美育示範學校創建活動,引導青少年在參與中發現、感受、追求真善美。同時,我們還要根據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積極搭建群眾便於參與、樂於參與的新載體。比如,在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上,要堅持一手抓信用建設、一手抓信任建設,以城鄉社區為重點,以"學會在一起"為主題,廣泛開展"社區鄰里節""好鄰居賽金寶"等活動,不斷增進人際互信。比如,在凝聚傳播文明的力量上,要堅持主題性、群眾性、體育性、藝術性相統一,通過持續舉辦江蘇省廣場舞大賽,吸引城鄉愛好者廣泛參與,使之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

三是既要運用法治方式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又要運用互聯網手段擴大精神文明建設覆蓋面影響力。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堅持德法同行、德法相濟,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引導各地探索制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更好地發揮法治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撐保障作用。要針對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評估機制,發揮好《江蘇道德發展狀況測評體系》的"晴雨錶""指揮棒"作用,促進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要按照"人在哪裡、陣地就建在哪裡、工作就延伸到哪裡"的要求,建好用好"網上道德講堂",不斷拓展"志願江蘇"平臺傳播功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向網路空間延伸。要適應資訊傳播方式和人們接受習慣的深刻變化,運用"兩微一端"傳播文明理念、推進實際工作,廣泛開展網路公益活動,引導線民多發網路好聲音,讓美德新風通過網路廣為傳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