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被皇帝點贊的井陘孝子,骨相貧賤竟然官至四品!你知道是誰嗎?

古郡井陘, 山水鐘靈, 賢豪接踵, 代有名人。 在明朝景泰年間, 就從井陘山鄉走出一位志鴻氣壯、奮發有為, 以勤奮成才、以孝廉聞名, 先後曆中舉人、進士, 任監察禦史, 升山西、湖廣參議之士, 他就是以“為官清廉, 正直嚴明”著名的一代廉吏畢鸞。

(陳生明)畢鸞, 字沖霄, 石家莊市井陘縣七獅村人。 其父畢貴, 歲貢出身, 任山東莒州學正;母系本邑南良都李族淑女。 畢鸞年幼之時, 因家境貧寒, 隨母寄居于外祖父家。 一日, 有位名噪一時的術士從村中經過, 鄉中耆老隨手一指:“先生看此子相貌如何?”術士稍一揣摩, 竟然搖頭晃腦地肆出妄言:“我觀孺子,

其相貧賤, 不看也罷!”說罷將手一背揚長而去。 說者無心, 聽者在意。 畢鸞自幼聰慧穎悟, 拒信其言, 篤信“成事在天, 謀事在人”, 隨即揮毫書寫“加百倍之功, 奪造化之源”十字貼於房門, 並以此聯語為銘, 勵志向上。 自此, 畢鸞更加刻苦攻讀, 鍥而不捨。 有道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苦掘甘泉心自甜”, 畢鸞於明正統六年(西元1441年)中辛酉科舉人, 翌年中壬戌科進士, 授職監察禦史, 任山西、湖廣參議, 秩正四品。

據史料記載, 其父畢貴為政清廉, 病逝于莒州任上, 竟然貧不能歸柩。 母李氏卒後, 也只好寄葬于南良都張家峪處。 畢鸞乃一孝子, 不畏艱辛, 親往莒州負父骨歸裡, 將父母遺骸合葬于七獅村南山畢氏祖墳。 畢鸞廬墓三載, 朝夕哀號, 感天動地, 相傳孝感山野靈物與其成共守狀。 有司上報其事, 朝廷旌表其孝行。 明代宗朱祁鈺于景泰元年三月初五頒詔敕封畢鸞父母聖諭:“敕曰:國家推恩臣下必及其親者, 所以重本而勸孝也, 而何問於存沒哉!浙江道監察禦使畢鸞故父貴,

早以文學典教庠, 複成厥子為國之用。 揆其所自, 宜有顯褒, 今特贈為文林郎浙江道監察禦使。 零其不泯, 尚克承之。 敕曰:朕惟群臣之才者, 固本于父, 亦必資母德焉。 存有褒榮, 沒有追贈, 此有國之通制也。 浙江道監察禦使畢鸞之母李氏, 有子能官, 而不逮養。 溯惟所自, 宜錫褒榮, 茲特贈為孺人。 靈其承之, 永賁幽壤。 ”鄉人稱倖存至今的《明景泰皇帝敕封浙江道監察禦史畢鸞父母聖諭碑》為陘邑“皇封御賜聖旨碑”, 畢、李兩族後人視為榮耀。 碑石現由其南良都外祖李氏後人珍藏。

畢鸞以孝行載《明史·孝義傳》《井陘縣誌料·孝友》;邑人為其在天長鎮東關建“錦衣坊”, 載入《井陘縣誌·坊表》篇;於明崇禎年間, 為明代曆科殿試進士畢鸞等七人建“黃甲群英坊”,

並以“監察禦史巡按江南轉湖廣糧道參議”入鄉賢祠祭祀。 物換星移。 數百年過去了, 畢鸞之孝廉懿行至今仍為世人效法與揄揚。 其“加百倍之功, 奪造化之源”的緘言錦語, 已成為畢氏家族先人遺訓世代傳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