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女子圖鑒》:你在大城市的打怪指數是多少?

《北京女子圖鑒》海報

參考消息網4月27日報導《北京女子圖鑒》火了, 在此起彼伏的褒獎與討伐中殺出重圍, 人們揪著細節議論紛紛,

樂此不疲。

相比2016年的日版《東京女子圖鑒》, 北京版很不高明。

東京版劇集短小, 內涵卻複雜豐富, 它就像一面鏡子, 映射出大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百態, 從消費主義到階級壁壘, 從職場鬥爭到婚姻危機。

而北京版, 一個北漂女的故事, 粗魯又現實, 甚至帶著一股世俗的酸臭味。

妖魔化北京 妖魔化北漂女

陳可奔赴北京

中國版的陳可, 帶著義無反顧的執拗, 直白地表示:“死也要死在北京, 我又不是最差的, 我為什麼要回去啊?”女配們圍繞著陳可, “你得趕緊讓自己優秀起來, 要讓自己有價值才可以”,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女人過了25歲, 你再漂亮, 不保養也沒法看了”, 劇中物質條件最好(在北京有四套房)的女老闆, 也說:“不算我自己奮鬥的, 我離過兩次婚, 問題都在對方, 所以我拿了不少賠償金”。

《北京女子圖鑒》的可怕在於真假難分, 明明是一個電視劇, 卻讓你恍惚以為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這些真實生活的影子包括:身在小地方的人渴望去北京發展、家人不理解、找房子甚至比找工作還難、住地下室、求職百般被拒、因為異地戀被分手、辦公室政治站隊……甚至陳可也不是完美的女主角形象,

她也會虛榮、膽怯, 就像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劇集被人詬病的地方不少, 例如, 它將所有能想像的可怕情境堆疊:飯局、出差被老闆暗示到房間送香煙、對奢侈品牌包包有執念……這些境遇似乎在影射無數城市人, 《北京女子圖鑒》妥協于現實, 甚至是現實的狗腿子, 抓住女性的軟肋, 還使勁往上撒鹽。 在劇中你會發現“所有的交友都是利用與被利用, 所有的職場都充滿潛規則, 所有的男人都充滿危險, 但也充滿被利用的可能, 城市不是女性的依靠, 而似乎隨時要將女性吞噬”。 又如, 劇集後半程, 當涉及職場之後,

劇情就進入“崩壞”狀態, 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何該劇評分從豆瓣7.4急速降到6.1。

《北京女子圖鑒》誇大“關係”、“小聰明”和“顏值”的作用

《北京女子圖鑒》似乎告訴你, 在北京有捷徑, 你混得不好, 怪你自己不懂潛規則。 它還無限誇大了“關係”、“小聰明”和“顏值”的作用, 狠狠嘲諷了真正的努力和上進。

例如, 陳可隨意就靠人介紹找到工作, 隨意就租到物美價廉的豪宅, 職場打怪不需要加班和充電學習, 只需要男配女配爭先恐後地幫忙, 甚至來京兩年就在討論買房事宜——

無怪乎無數人揭竿而起——“這是妖魔化的北京, 北漂人不是這麼生活的。 ”

跟《東京女子圖鑒》形似神不似

幫助陳可的男配之一

《北京女子圖鑒》被戲稱為“《女子上位史》”與“《北京男子集郵圖鑒》”,電視劇海報中除了女主陳可,還有眾星拱月浩浩蕩蕩的11位男配。陳可在劇中設定是有漂亮的面孔,溫柔且有野心。而男配們是過路者也是擺渡人——將女主送上越來越高的位置。

如果說,女主依靠男人們“上位”的戲劇化劇情設定可以理解為編劇為博人眼球而用心良苦,那麼,劇集披著“獨立女主”“沒有瑪麗蘇”的外殼,包裹著的卻是“依附男性”的裡子,是否能安慰廣大北漂女的心靈?相比之下,日版《東京女子圖鑒》在女主塑造和情節設定上更有說服力。

《東京女子圖鑒》中綾的蛻變史

日版雖只有11集的容量,卻深刻描繪出女主綾跨越20多歲到40多歲心力路程。你能看到綾有野心,也有欲望,生動無比,還能看到綾逐漸認識真實的世界和自己,並在自我懷疑中慢慢探索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因為創作者的精巧心思——

第一,用旁白提高進度卻不會讓人跳脫,因為女主的心理變化始終是一脈相承的,你不會覺得她是恍然間黑化或是妥協,她內心的掙扎肌理清晰。

進入婚姻時,她會準確說出女人的處境——“未婚時被人說結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結了婚以後,又說生孩子才是女人的幸福,這樣無言的壓力壓迫,被女人幸福的定義無止境的逼迫著”。結尾時綾對自己總結到:“百分百不會滿足於眼前的幸福,但又無數次地勸告自己適可而止”,這才是真正的人性描寫。

第二,女主周圍各色人物,都或多或少代表了與女主相左的不同價值觀,描繪出一個真正的眾生相,著實對得起“圖鑒”二字。

綾的女強人上司會振聾發聵地說:“那些年輕美眉得意忘形,連工作都做不好,說加班就一副臭臉,說什麼比起升職更想結婚,一到下班時間就沖出公司跑去聯誼。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代受了多少苦才換來男女平等的,想要帶薪假之前,做好分內工作吧。”而拒絕綾的男生會說出:“男人喜歡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夢想,也沒有理想,只是天真爛漫地支持他的理想的女人。”這些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影子。

在日版如此確鑿描繪心境、糾結、壓力時,中國版倒是純粹一刀切,只告訴你一個秘笈“抄近路”——裡面有個印象深刻的雷人劇情:陳可因為打美容針過敏,耽誤了工作,前公司老闆積極為她提供建議,她哭一哭,合作方富二代於揚馬上放棄談好的合作,跟她簽了單。女主陳可的靈魂也並不立體,蒼白又世俗,本應該重點描繪奮鬥史中的心路歷程,靠著一路開掛,所有的取捨掙扎都被化為零。

《東京女子圖鑒》結尾是開放式的,你想去的遠方“應有盡有”,但驀然回首卻也是“一無所有”,它有深度。反觀《北京女子圖鑒》,你看到的更多是瑟瑟發抖的黑暗現實,少了反思與人性。看完東京版,你會想想自己有幾斤幾兩,能否承受壓力,你會期待去東京,那裡有你憧憬的卻無悔的;看完北京版,你會照照鏡子、摸摸自己的臉蛋,揣摩下自己能否把男生迷得七葷八素、靠他們走向人生巔峰。

北京是蜜糖還是砒霜?

《東京女子圖鑒》陳可蛻變

不得不說,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大熱並引發一波波討論,而衍生本土劇《北京女子圖鑒》、《上海女子圖鑒》也都具備爆款品相,這其中有著深刻而現實的社會學蘊含。

劇集無疑精准戳中眾人的焦慮心理。發達的社交網路讓我們很輕易地窺探到別人的生活:誰誰誰買房了,你還住隔斷;誰誰誰年終獎發了20萬,你才收到兩桶豆油;誰誰誰又生二胎了,你連物件都沒有……飛速進化的時代,總是強加給你許多莫名其妙的焦慮,即使心胸再寬,也難免不泛起嘀咕。

而電視劇中的角色綾、陳可受到那麼多關注,也是因為不管在幾線城市的觀眾們的焦灼,通過電視劇被無意識地放大審視,並且刺激他們“躍躍欲試”——到大城市裡闖一闖。

此外,《北京女子圖鑒》戳中“北漂夢”。在大城市奮鬥的老一代,為了戶口、房價、養老、上學等被禁錮。而年輕的一代幹勁十足又茫然失措,他們焦灼死磕又疲於奔命,近來大火的旅行青蛙、佛系青年、90後脫髮,往往是自我嘲諷後的解脫。大城市裡面有掙扎和誘惑,而人們又希望能在《北京女子圖鑒》中找到實用的生存秘笈——往往發現並不如意。

逃離北上廣熱度不減

《東京女子圖鑒》中,東京像一塊香甜的乳酪,綾一直追求著上層社會的生活,又一直受到上層社會的“鄙視”,但她卻不斷越戰越勇。北京,亦是如此。

北京常常被稱為“最容易實現夢想的地方”,甚至你常常能看見“北漂小夥回三線城市住大房,每天都在後悔離開北京”“北京夫婦辭職賣房去雲南開咖啡館後重新回到北京”這樣的新聞。

這似乎反映了一個趨勢,即使北上廣充滿了血與淚,但更多的趨勢是人們開始接受挑戰並適應規則。

有人形容在大城市生活就是不斷打怪的過程,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關卡,或許他們希冀成為綾或是陳可,想看看自己人生旅途的盡頭會是怎樣。

《東京女子圖鑒》中的綾說:“從小就一直堅信著,自己的人生將會非常美好和浪漫。其實只是平淡無奇隨處可見的故事而已。自己不是獨一無二的主角,而是有成了配角的感覺”。是啊,誰說人生必定得是金光閃閃的?與之相反,《北京女子圖鑒》卻是灼心的巨浪,女主叫囂著“死也要死在北京”。

人本該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北京是蜜糖還是砒霜,或許也在你的一念之間?

幫助陳可的男配之一

《北京女子圖鑒》被戲稱為“《女子上位史》”與“《北京男子集郵圖鑒》”,電視劇海報中除了女主陳可,還有眾星拱月浩浩蕩蕩的11位男配。陳可在劇中設定是有漂亮的面孔,溫柔且有野心。而男配們是過路者也是擺渡人——將女主送上越來越高的位置。

如果說,女主依靠男人們“上位”的戲劇化劇情設定可以理解為編劇為博人眼球而用心良苦,那麼,劇集披著“獨立女主”“沒有瑪麗蘇”的外殼,包裹著的卻是“依附男性”的裡子,是否能安慰廣大北漂女的心靈?相比之下,日版《東京女子圖鑒》在女主塑造和情節設定上更有說服力。

《東京女子圖鑒》中綾的蛻變史

日版雖只有11集的容量,卻深刻描繪出女主綾跨越20多歲到40多歲心力路程。你能看到綾有野心,也有欲望,生動無比,還能看到綾逐漸認識真實的世界和自己,並在自我懷疑中慢慢探索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因為創作者的精巧心思——

第一,用旁白提高進度卻不會讓人跳脫,因為女主的心理變化始終是一脈相承的,你不會覺得她是恍然間黑化或是妥協,她內心的掙扎肌理清晰。

進入婚姻時,她會準確說出女人的處境——“未婚時被人說結婚才是女人的幸福,結了婚以後,又說生孩子才是女人的幸福,這樣無言的壓力壓迫,被女人幸福的定義無止境的逼迫著”。結尾時綾對自己總結到:“百分百不會滿足於眼前的幸福,但又無數次地勸告自己適可而止”,這才是真正的人性描寫。

第二,女主周圍各色人物,都或多或少代表了與女主相左的不同價值觀,描繪出一個真正的眾生相,著實對得起“圖鑒”二字。

綾的女強人上司會振聾發聵地說:“那些年輕美眉得意忘形,連工作都做不好,說加班就一副臭臉,說什麼比起升職更想結婚,一到下班時間就沖出公司跑去聯誼。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代受了多少苦才換來男女平等的,想要帶薪假之前,做好分內工作吧。”而拒絕綾的男生會說出:“男人喜歡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夢想,也沒有理想,只是天真爛漫地支持他的理想的女人。”這些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影子。

在日版如此確鑿描繪心境、糾結、壓力時,中國版倒是純粹一刀切,只告訴你一個秘笈“抄近路”——裡面有個印象深刻的雷人劇情:陳可因為打美容針過敏,耽誤了工作,前公司老闆積極為她提供建議,她哭一哭,合作方富二代於揚馬上放棄談好的合作,跟她簽了單。女主陳可的靈魂也並不立體,蒼白又世俗,本應該重點描繪奮鬥史中的心路歷程,靠著一路開掛,所有的取捨掙扎都被化為零。

《東京女子圖鑒》結尾是開放式的,你想去的遠方“應有盡有”,但驀然回首卻也是“一無所有”,它有深度。反觀《北京女子圖鑒》,你看到的更多是瑟瑟發抖的黑暗現實,少了反思與人性。看完東京版,你會想想自己有幾斤幾兩,能否承受壓力,你會期待去東京,那裡有你憧憬的卻無悔的;看完北京版,你會照照鏡子、摸摸自己的臉蛋,揣摩下自己能否把男生迷得七葷八素、靠他們走向人生巔峰。

北京是蜜糖還是砒霜?

《東京女子圖鑒》陳可蛻變

不得不說,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大熱並引發一波波討論,而衍生本土劇《北京女子圖鑒》、《上海女子圖鑒》也都具備爆款品相,這其中有著深刻而現實的社會學蘊含。

劇集無疑精准戳中眾人的焦慮心理。發達的社交網路讓我們很輕易地窺探到別人的生活:誰誰誰買房了,你還住隔斷;誰誰誰年終獎發了20萬,你才收到兩桶豆油;誰誰誰又生二胎了,你連物件都沒有……飛速進化的時代,總是強加給你許多莫名其妙的焦慮,即使心胸再寬,也難免不泛起嘀咕。

而電視劇中的角色綾、陳可受到那麼多關注,也是因為不管在幾線城市的觀眾們的焦灼,通過電視劇被無意識地放大審視,並且刺激他們“躍躍欲試”——到大城市裡闖一闖。

此外,《北京女子圖鑒》戳中“北漂夢”。在大城市奮鬥的老一代,為了戶口、房價、養老、上學等被禁錮。而年輕的一代幹勁十足又茫然失措,他們焦灼死磕又疲於奔命,近來大火的旅行青蛙、佛系青年、90後脫髮,往往是自我嘲諷後的解脫。大城市裡面有掙扎和誘惑,而人們又希望能在《北京女子圖鑒》中找到實用的生存秘笈——往往發現並不如意。

逃離北上廣熱度不減

《東京女子圖鑒》中,東京像一塊香甜的乳酪,綾一直追求著上層社會的生活,又一直受到上層社會的“鄙視”,但她卻不斷越戰越勇。北京,亦是如此。

北京常常被稱為“最容易實現夢想的地方”,甚至你常常能看見“北漂小夥回三線城市住大房,每天都在後悔離開北京”“北京夫婦辭職賣房去雲南開咖啡館後重新回到北京”這樣的新聞。

這似乎反映了一個趨勢,即使北上廣充滿了血與淚,但更多的趨勢是人們開始接受挑戰並適應規則。

有人形容在大城市生活就是不斷打怪的過程,面臨著一個又一個的關卡,或許他們希冀成為綾或是陳可,想看看自己人生旅途的盡頭會是怎樣。

《東京女子圖鑒》中的綾說:“從小就一直堅信著,自己的人生將會非常美好和浪漫。其實只是平淡無奇隨處可見的故事而已。自己不是獨一無二的主角,而是有成了配角的感覺”。是啊,誰說人生必定得是金光閃閃的?與之相反,《北京女子圖鑒》卻是灼心的巨浪,女主叫囂著“死也要死在北京”。

人本該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北京是蜜糖還是砒霜,或許也在你的一念之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