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豆情

土豆又叫馬鈴薯, 因為土豆形狀像馬鈴, 故稱馬鈴薯。 內蒙古是土豆的故鄉, 在內蒙古農村, 一日三餐可以沒有酒肉, 不能沒有土豆。 在故鄉人的餐桌上, 土豆食品的製作做到了極致。 蒸土豆、燜土豆、炒土豆絲、土豆燴菜、土豆魚魚、土豆餃子、土豆炸糕、土豆丸丸、土豆卷子……五花八門, 目不暇接。 土豆當菜, 又當主食, 秋天, 山藥窖裝滿土豆, 倉裡裝滿蓧麥, 莊戶人心定了, 腰杆硬了, 一年生活有了著落。

當年我的故鄉和林格爾, 因為蠻漢山區山高坡陡, 溝壑縱橫, 無霜期短, 只有夏季才能收些白菜、豆角, 鄉親們一年到頭只有土豆相伴。

上世紀70年代家鄉的土豆主要有兩種, 一種叫“裡外黃”, 形狀細長有分叉, 黃皮、黃蕊, 肉質細膩、香甜, 口感非常好。 一種是紫山藥, 它塊莖圓潤, 皮紫發亮, 肉雪白, 上覆一層紫色, 含澱粉多醇香。 那時, 我們都喜歡吃裡外黃, 吃法上也較豪放。 用水洗淨, 放大鍋燜煮, 等一個個香噴噴的土豆都煮開了花, 露出金黃薯肉。 不用剝皮, 連皮帶肉一口咬下, 糯糯, 甜甜, 細膩可口, 讓人欲罷不能。 喝一口小米粥, 就著酸鹹菜, 吃一個土豆, 餘味無窮。 吃飽喝足, 雙腳一蹬, 熱炕頭一覺到天明。

紫山藥產量高, 澱粉含量大, 經濟價值高, 是鄉親們最愛。 但我最愛吃紫山藥做的涼拌土豆絲。 夏天農活最苦, 拔一上午麥子, 汗流浹背, 又累又餓, 回到家,

吃一碗涼拌土豆絲, 涼涼, 脆脆, 清香爽口, 吃一口香在口中, 涼到心裡, 清心氣暢, 愜意極了。 下鄉時, 房東大娘最善於做土豆絲, 一大早起來, 挑最大的紫皮土豆, 挖掉芽子, 刮去皮, 開切。 切土豆最講究刀功, 只見房東大娘手起刀落, 刀光閃閃, 土豆如雪片一樣紛紛落下, 然後改刀切絲, 均勻纖細的土豆絲如變戲法一樣飄落下來。 房東大娘把切好的土豆放到大盆裡, 留下澱粉, 撈去土豆絲, 放到滾開的熱水中一淖, 火候恰到好處, 撈出, 熗蔥油辣椒、花椒, 一股清香沁人肺腑, 吃到嘴裡, 香、辣、酸、麻、涼, 五味俱全, 令人胃口大開。

1975年公社成立農科站, 引進產量高的優良品種, “老兩口”“四平頭”逐漸取代了傳統品種“裡外黃”“紫山藥”。 老兩口產量驚人,

超過地方品種幾倍, 每一窩都是雙數, 四、六、八, 每個土豆輕則八兩, 重則一斤以上。 最讓人忘不了的是那豐收的場景, 全村男女老少全出動, 希望的田野上歡歌笑語, 人聲鼎沸, 男人站成一排, 拿雪亮的鐵鍁, 一鍁下去碩大白玉般的土豆滾出地面, 加一鍁又一串。 種一輩子土豆的莊戶人, 從沒見過這樣的豐收, 婦女們挎著籃子收揀, 幾個土豆就一筐,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跑著笑著運送土豆, 一會兒, 豐收碩果堆成一座小山, 豐收的喜悅代替了繁重的勞累, 人們終於相信了科學的力量。

今天, 家鄉的土豆已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成為土豆中的金字招牌。 “蓧面魚魚山藥蛋, 辣椒搗個稀巴爛, 山珍海味也不換。 ”土豆伴著家鄉人民度過艱苦歲月,

今天土豆又送人民走上富裕。 溝壑縱橫的蠻漢山區, 山梁上, 溝壑裡, 黃土高坡上到處是密密麻麻的土豆田。 夏天你若來到山高坡陡, 看那土豆花開, 紫色的雍容華貴, 美麗大方, 隨風飄蕩, 香飄千里;白色的高潔典雅, 亭亭玉立像一片銀色的海洋, 讓人看到未來, 希望…… □崔建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