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歷多年我們成了真正的成都人

工作也好, 愛情也罷……人生有無數種可能, 等我們攤開手迎接。 從兩手空空初到成都這座城市闖蕩打拼, 到被包容開放的她留下接納, 回望剛到成都的那兩年, 無數新成都人留下了他們自己的故事。

這些年的人和事, 都是味覺串起來的

這些年的人和事,

都是味覺串起來的

剛到成都, 我租的房子在茶店子, 那時候到水碾河上班, 有個小8路直達, 要1塊5;還可以8路轉4路, 要多花時間, 但可以省2毛, 我基本都是選這種走法。 我住的地方樓下有個燒烤, 烤的土豆特別好吃, 5毛錢一串, 我轉車上班能省4毛, 下班我添1毛就可以吃串土豆了。

當時我天天想的是有一天如果有錢了, 我要把這家的土豆吃個飽。

搬到光華村正是流行《月亮惹的禍》的那一年。 單位在布後街, 每天我騎自行車上班, 叮叮噹當的。 我當時租的房子遠在財大後門外, 二樓, 樓外有個壩子, 可以曬衣服, 休息時還可以喝點茶, 現在想來, 這環境還是舒適的, 只是當年忙著生存, 沒有閒心思。

這樣的房子沒有廚房, 我都是在屋外生蜂窩煤做飯。 冬天的時候, 我買一個豬蹄, 早上上班前把它放在爐子上。 要吃豬蹄的那一整天都是很幸福的, 上班的路上, 想著放在爐子上的豬蹄, 笑了;上班時想起, 又笑了;到下班時, 更是自行車踩得跟風火輪似的。 到家了, 冷得鼻涕長流, 餓得前胸貼著後背的我端起我那放在爐子上燉了一整天的豬蹄,

臉都幸福得紅起來:熱氣騰騰, 又軟又糯, 只消吃一小口, 幸福得無以言喻。

休息時有時候去財大後門, 那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吃攤, 有一家攤雞蛋餅是我的最愛。 並不是她的雞蛋餅味道多麼好, 而是她家的雞蛋是那些攤位中最大的。 而且老闆每次攤餅時都會在所有雞蛋裡再給你挑一個最大的雞蛋。 生活的艱辛讓我在目測雞蛋大小這件事上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後來離開了, 就再也沒吃過雞蛋餅了。

搬到馬鞍路時, 是我、我同學、我同學的妹妹、我同學妹妹的同學一起租的, 我們住在7樓。 我同學耍了朋友, 每次她男朋友來, 我就要當“廳長”, 所以我怨氣很足。 她男朋友為了安撫我,

每次都讓他爸燒好吃的帶過來。 這招很靈, 我不僅不抱怨當廳長, 如果他沒來, 我還經常讓我同學喊他來。 他帶過來其中一道菜是薑汁雞, 好吃得無法重複。 我自己做過, 也在外面餐館裡點過, 但都不是那種味兒。

肥腸粉是另一個朋友帶來的。 他超級愛打雙扣這種需要四個人同時參與的遊戲, 到我們這裡就能隨時開始。 他每次想打雙扣了, 就去打一大盆甘記肥腸粉過來, 他家就住在甘記的馬路對面。

現在偶爾去甘記, 我還會想起吃著肥腸粉打雙扣的日子。 所以說好吃的人, 想法都是特別奇怪的, 回憶自己剛到成都那些年的人和事, 都是味覺串起來的。 (三姐)

覺得心酸的時候, 是美食撫平了我的心

覺得心酸的時候,

是美食撫平了我的心

剛來成都的時候, 因為朋友租住的老小區正好空了一間房子要找新人合租, 我看都沒看就按地址搬了去——就在現在的油簍街一家串串樓上, 頂樓。 房間很老, 但還算乾淨, 但從沒有住過頂樓的我, 並不知道接下來的夜晚究竟有多恐怖。

剛到成都的前兩天忙著收拾房間, 人太累, 晚上倒頭就睡, 什麼都聽不見。 到了第三天, 才剛躺下, 我就意識到天花板上發出了非常恐怖的聲音, 一會兒是嘰嘰嘰的叫喚, 一會兒是砰砰砰的追趕。 我整個人鑽進被子躲在鋪蓋下面瑟瑟發抖, 判定那奇怪的聲音應該是非常肥大的老鼠……

從那天起, 只要黑夜一來臨, 我整個人就被驚悚環繞, 不敢睡覺, 總感覺脆弱老化的天花板會砰一聲掉下來。

雖然那時覺得很無望, 但是接來下, 周圍的太多美食讓我每一次覺得心酸的時候都撫平了我的心——沒有什麼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 就吃完這頓再追加一頓!天橋下的涼麵, 便民菜市的手工餃子和饅頭, 社區門口的夫妻肺片、烤鴨和棒棒雞, 無數銷魂美味的燒烤、串串和火鍋……謝謝你們, 讓我初到成都的日子, 雖然孤單但並不覺得淒苦!(蓓蓓)

從土生土長的瀘州人 到真真正正的成都人

從土生土長的瀘州人

到真真正正的成都人

18年前, 為了改變日漸沉悶的生活工作環境, 迎著21世紀的新曙光, 我從瀘州來到了成都。

我是土生土長的瀘州人。 瀘州擁有沱江、長江, 城中還有飛跨的長江大橋, 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讓瀘州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骨子裡都透著一股子豪邁。

初到成都時,暫居在通錦橋的一個社區裡。只有幾歲的兒子,特別喜歡吃當時通錦橋頭廖土雞店裡的黑牛肉,因為就隔著一座橋,有天我就讓他自己去買。

我站在窗前觀察,只見兒子走到橋中間就一副六神無主的樣子,不知道是該進還是退。我忙下樓前去詢問,兒子委屈地問:媽媽,你說走過橋就轉彎,關鍵哪裡有橋嘛?

明明就站在橋上,兒子卻對橋熟視無睹。又想起幾年前才到單位的一位元姐姐,也是深得家鄉水土浸潤的瀘州人。她特別喜歡鍛煉身體,因為住在靠近羊犀立交的西沿線上,我就建議她沿摸底河沿岸跑步,環境優美清幽宜人,可姐姐老是抱怨找不到河,我覺得好生奇怪,摸底河明明橫穿金沙那麼顯眼,為何找不到?

有天中午閒暇,我決定親自帶姐姐沿河走一圈。來到同怡路的摸底河橋上,我指著河水說,姐姐,這就是摸底河哦!不想姐姐一副驚訝表情大笑著說,妹妹,這哪裡是河嘛?那個中午,兩個見慣了大江大河的瀘州人,面對窄窄的摸底河,笑作了一團。

如今,成都在我們這些曾經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外鄉人的見證下,日新月異地換了模樣。多年過去了,我也結束了動盪不安的日子,在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成了真真正正的成都人。(桃花水母)

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也見證了我的青春

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也見證了我的青春

大學畢業那年,二十歲剛出頭的我,拎著裝了兩套換洗衣裳的小包,獨自從魚米之鄉湖北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晃悠悠到了成都。那是2007年的初夏,我應做情感雜誌編輯的小姐姐之邀,到成都遊玩。

初到成都的那個下午,在雜誌社等待小姐姐下班的時候,一個四十多歲、氣質獨特的女人走到我跟前,一臉和藹地對我說:“嘿,小丫頭,不如留下來上班吧?”原來是總編!後來無數次回想這一幕,仿佛夢境般不真實。我甚至沒有準備簡歷,沒有面試經驗,僅僅因為發表了那幾篇酸得掉牙的愛情小說,就這樣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在雜誌社隔壁的桂花巷租了個套二,行李不多,拎包入住。帶我入行的小姐姐沒多久就回了自己的家鄉,新來的女同事沈熹微與我年齡相仿,寫得一手好文,我們很快便成為了同居女友。

無數個清晨,我們洗完頭還未幹,微風裡滿是洗髮水的淡淡香氣,穿過桂花巷一路走到雜誌社上班。雜誌社就在寬窄巷子的盡頭,常常加班改稿到深夜,饑腸轆轆的時候,我和沈熹微,還有雜誌社一群小姑娘,就去那家名叫“茶馬古道”的小酒館吃海鮮燒烤,喝花雕酒,玩真心話大冒險。我們坐在小酒館的露臺,在春風沉醉的夜晚,就著皎潔的月光飲酒,交換心事。一切都很好,也不缺煩惱。煩惱當然是愛情,是談及未來,不確定的種種。

那一年初入職場,年輕莽撞如我,幻想靠一支筆在這座城市生存。僅憑著對文字的一腔熱愛,寫了一篇又一篇愛情故事,同時結識了一批圈內好友,發展了自己的作者資源。我幾乎能約到圈內所有大腕兒的稿子,雪小禪、連諫、榛生……我問連諫約到了長篇懸疑小說《魅妝》在雜誌連載,我是責任編輯,後來出版成小說,還賣了影視版權,拍成了電影——這大概是我離娛樂圈最近的一次。

第二年經歷了5·12地震,在寫字樓的最高層,東倒西歪一陣猛烈晃動後,伴隨著美編小妹妹的哭叫聲,我們手把手往樓下跑。記得餘震期間去朋友家住,計程車駛過羅曼大酒店,一張看板,印著成都女作家潔塵的照片,以及她對這座城市的點評——溫存飽足、詼諧灑脫。印象深刻是因為後來無數次想要換個城市生活,並為之嘗試,在別處漂泊,顛沛流離,兜兜轉轉好幾年,每到一處總會回想起那場團結人心的災難,感受過各路好友的關心與厚愛,令我最終又回來。

今年是在成都的11年了,這期間我經歷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也見證了自媒體的崛起。我從雜誌編輯轉行到了手機報編輯,再到自媒體運營,這11年裡,我趕在青春的尾巴上,談了一場愉快甜蜜的戀愛,和愛人手拖手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嘗遍了藏在旮旯角落裡的蒼蠅館子,搬了無數次家,和愛人一起打拼,在成都買了車子房子,結了婚生了娃,最終落戶在此。這11年裡,我親眼見證了成都的飛速發展,如今我能講一口正宗標準的成都話,帶著外地好友去吃只有本地人才光顧的川菜館子,給他們描述十年前我初來乍到時各個景區的模樣。如今,他鄉即故鄉。

每一年的感恩節,我一定會記得發祝福短信給帶我入行的小姐姐及那個破例讓我留在雜誌社並教會我不少職業技能的總編,感激她們讓我擁有此刻平凡但安穩的生活。當然也有遺憾,我的女友沈熹微去年因病離世,這才驚覺時光匆匆,而人到中年,青春已逝。這座城市帶給我太多的溫情脈脈,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又何嘗不是見證了我的整個青春。(鹿鹿)

總會有些不習慣,慢慢變成了新習慣

總會有些不習慣,慢慢變成了新習慣

剛來成都那一年,是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大大小小的包裹從重慶直接寄到了成都的表姐家,從此開始了我長達一年的蹭吃蹭住的日子。說起來其實並不苦,只是在重慶待了好幾年,一開始總會有些不習慣。

來到成都後,我的生活圈子一下溫和了起來,沒有了逢飯局必喝酒的江湖規矩和熬通宵的不良習慣,我一個曾經放浪形骸的人,從此過上了戒酒早睡的健康生活。健康一點,其實也挺好的,只是躁動慣了,溫吞的生活會讓人覺得少了點年輕的衝動——本質原因是——對於為了省房租而蹭住在航空港表姐家裡的我來說,一切休閒活動,都是不存在的。

住在航空港而在CBD上班,是種單程通勤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上的體驗,幾乎就足以讓我放棄一切業餘生活:約朋友吃飯永遠不能盡興,聊天聊到一半就得起立先走;逛街這種耗時的事情更不敢想,網購是我唯一的消費方式;作為一個新人,我甚至不敢加班——因為回家不僅要轉車,通往三環外的公車還收得異常早。

回家吃完飯,都沒什麼時間玩手機就得洗洗睡了,畢竟第二天還要早起,還要在公車上搖搖晃晃。除了上班,永遠在車上,所以,第一年對成都的印象是模糊的。

第二年我搬出了表姐家,在距離公司只有10分鐘的地方租了一個單間。生活空間變窄了,生活內容卻豐富了,終於有了時間在兩點一線之外的區域探索,也才真正開始有機會去融入這個城市,看到它真正的模樣。

現在呢?當年的不習慣都變成了我的新習慣,我成了健康積極的新一代成都人。飛速發展的這座城市,也“拉近”了我家與表姐家距離。(王朱)

徵稿

啟事

“個人史記”長期徵集普通人的個人回憶錄。您曾經生活過的城市、漫步過的街道、玩耍過的院壩、工作過的廠房……每一處特定的場合,都曾留下過珍貴的往事。如果您願意的話,請您將您的故事和我們分享。

此外,主題徵集“剛到成都那兩年”,繼續歡迎您的投稿。

投稿信箱:chengdu101@qq.com

來函請寄:成都市紅星路159號成都商報“大週末”工作室

讓瀘州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骨子裡都透著一股子豪邁。

初到成都時,暫居在通錦橋的一個社區裡。只有幾歲的兒子,特別喜歡吃當時通錦橋頭廖土雞店裡的黑牛肉,因為就隔著一座橋,有天我就讓他自己去買。

我站在窗前觀察,只見兒子走到橋中間就一副六神無主的樣子,不知道是該進還是退。我忙下樓前去詢問,兒子委屈地問:媽媽,你說走過橋就轉彎,關鍵哪裡有橋嘛?

明明就站在橋上,兒子卻對橋熟視無睹。又想起幾年前才到單位的一位元姐姐,也是深得家鄉水土浸潤的瀘州人。她特別喜歡鍛煉身體,因為住在靠近羊犀立交的西沿線上,我就建議她沿摸底河沿岸跑步,環境優美清幽宜人,可姐姐老是抱怨找不到河,我覺得好生奇怪,摸底河明明橫穿金沙那麼顯眼,為何找不到?

有天中午閒暇,我決定親自帶姐姐沿河走一圈。來到同怡路的摸底河橋上,我指著河水說,姐姐,這就是摸底河哦!不想姐姐一副驚訝表情大笑著說,妹妹,這哪裡是河嘛?那個中午,兩個見慣了大江大河的瀘州人,面對窄窄的摸底河,笑作了一團。

如今,成都在我們這些曾經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外鄉人的見證下,日新月異地換了模樣。多年過去了,我也結束了動盪不安的日子,在成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成了真真正正的成都人。(桃花水母)

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也見證了我的青春

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也見證了我的青春

大學畢業那年,二十歲剛出頭的我,拎著裝了兩套換洗衣裳的小包,獨自從魚米之鄉湖北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晃悠悠到了成都。那是2007年的初夏,我應做情感雜誌編輯的小姐姐之邀,到成都遊玩。

初到成都的那個下午,在雜誌社等待小姐姐下班的時候,一個四十多歲、氣質獨特的女人走到我跟前,一臉和藹地對我說:“嘿,小丫頭,不如留下來上班吧?”原來是總編!後來無數次回想這一幕,仿佛夢境般不真實。我甚至沒有準備簡歷,沒有面試經驗,僅僅因為發表了那幾篇酸得掉牙的愛情小說,就這樣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在雜誌社隔壁的桂花巷租了個套二,行李不多,拎包入住。帶我入行的小姐姐沒多久就回了自己的家鄉,新來的女同事沈熹微與我年齡相仿,寫得一手好文,我們很快便成為了同居女友。

無數個清晨,我們洗完頭還未幹,微風裡滿是洗髮水的淡淡香氣,穿過桂花巷一路走到雜誌社上班。雜誌社就在寬窄巷子的盡頭,常常加班改稿到深夜,饑腸轆轆的時候,我和沈熹微,還有雜誌社一群小姑娘,就去那家名叫“茶馬古道”的小酒館吃海鮮燒烤,喝花雕酒,玩真心話大冒險。我們坐在小酒館的露臺,在春風沉醉的夜晚,就著皎潔的月光飲酒,交換心事。一切都很好,也不缺煩惱。煩惱當然是愛情,是談及未來,不確定的種種。

那一年初入職場,年輕莽撞如我,幻想靠一支筆在這座城市生存。僅憑著對文字的一腔熱愛,寫了一篇又一篇愛情故事,同時結識了一批圈內好友,發展了自己的作者資源。我幾乎能約到圈內所有大腕兒的稿子,雪小禪、連諫、榛生……我問連諫約到了長篇懸疑小說《魅妝》在雜誌連載,我是責任編輯,後來出版成小說,還賣了影視版權,拍成了電影——這大概是我離娛樂圈最近的一次。

第二年經歷了5·12地震,在寫字樓的最高層,東倒西歪一陣猛烈晃動後,伴隨著美編小妹妹的哭叫聲,我們手把手往樓下跑。記得餘震期間去朋友家住,計程車駛過羅曼大酒店,一張看板,印著成都女作家潔塵的照片,以及她對這座城市的點評——溫存飽足、詼諧灑脫。印象深刻是因為後來無數次想要換個城市生活,並為之嘗試,在別處漂泊,顛沛流離,兜兜轉轉好幾年,每到一處總會回想起那場團結人心的災難,感受過各路好友的關心與厚愛,令我最終又回來。

今年是在成都的11年了,這期間我經歷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也見證了自媒體的崛起。我從雜誌編輯轉行到了手機報編輯,再到自媒體運營,這11年裡,我趕在青春的尾巴上,談了一場愉快甜蜜的戀愛,和愛人手拖手走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嘗遍了藏在旮旯角落裡的蒼蠅館子,搬了無數次家,和愛人一起打拼,在成都買了車子房子,結了婚生了娃,最終落戶在此。這11年裡,我親眼見證了成都的飛速發展,如今我能講一口正宗標準的成都話,帶著外地好友去吃只有本地人才光顧的川菜館子,給他們描述十年前我初來乍到時各個景區的模樣。如今,他鄉即故鄉。

每一年的感恩節,我一定會記得發祝福短信給帶我入行的小姐姐及那個破例讓我留在雜誌社並教會我不少職業技能的總編,感激她們讓我擁有此刻平凡但安穩的生活。當然也有遺憾,我的女友沈熹微去年因病離世,這才驚覺時光匆匆,而人到中年,青春已逝。這座城市帶給我太多的溫情脈脈,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又何嘗不是見證了我的整個青春。(鹿鹿)

總會有些不習慣,慢慢變成了新習慣

總會有些不習慣,慢慢變成了新習慣

剛來成都那一年,是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大大小小的包裹從重慶直接寄到了成都的表姐家,從此開始了我長達一年的蹭吃蹭住的日子。說起來其實並不苦,只是在重慶待了好幾年,一開始總會有些不習慣。

來到成都後,我的生活圈子一下溫和了起來,沒有了逢飯局必喝酒的江湖規矩和熬通宵的不良習慣,我一個曾經放浪形骸的人,從此過上了戒酒早睡的健康生活。健康一點,其實也挺好的,只是躁動慣了,溫吞的生活會讓人覺得少了點年輕的衝動——本質原因是——對於為了省房租而蹭住在航空港表姐家裡的我來說,一切休閒活動,都是不存在的。

住在航空港而在CBD上班,是種單程通勤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上的體驗,幾乎就足以讓我放棄一切業餘生活:約朋友吃飯永遠不能盡興,聊天聊到一半就得起立先走;逛街這種耗時的事情更不敢想,網購是我唯一的消費方式;作為一個新人,我甚至不敢加班——因為回家不僅要轉車,通往三環外的公車還收得異常早。

回家吃完飯,都沒什麼時間玩手機就得洗洗睡了,畢竟第二天還要早起,還要在公車上搖搖晃晃。除了上班,永遠在車上,所以,第一年對成都的印象是模糊的。

第二年我搬出了表姐家,在距離公司只有10分鐘的地方租了一個單間。生活空間變窄了,生活內容卻豐富了,終於有了時間在兩點一線之外的區域探索,也才真正開始有機會去融入這個城市,看到它真正的模樣。

現在呢?當年的不習慣都變成了我的新習慣,我成了健康積極的新一代成都人。飛速發展的這座城市,也“拉近”了我家與表姐家距離。(王朱)

徵稿

啟事

“個人史記”長期徵集普通人的個人回憶錄。您曾經生活過的城市、漫步過的街道、玩耍過的院壩、工作過的廠房……每一處特定的場合,都曾留下過珍貴的往事。如果您願意的話,請您將您的故事和我們分享。

此外,主題徵集“剛到成都那兩年”,繼續歡迎您的投稿。

投稿信箱:chengdu101@qq.com

來函請寄:成都市紅星路159號成都商報“大週末”工作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