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為什麼願意賠償白銀萬兩,卻不願富國強兵!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馬關條約》中清政府屈辱的割讓臺灣, 並賠償了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

後世不解的是:清朝既然有幾億銀子去賠款, 為何不敢“遷都抗戰”和日本死扛到底?

一、

當時, 旅順和威海衛的相繼失陷, 標誌著日軍通往天津、北京的門戶已經打開。 軍事上, 清軍已經證明了遠不是日本的對手, 西式武器裝備的淮軍每戰必敗, 耗費鉅資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誰都明白, 北京是守不住的。

擺在清廷面前的只有兩條路:遷都抗戰或者忍辱求和。

圖:油畫《甲午戰爭》局部

放棄北京, 遷都西安, 堅持抗戰,

這個堅強不屈的建議是當時不少主戰派官員提出的。 代表人物京城有帝師、清流領袖翁同龢, 地方大員有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張之洞等。

那麼, 遷都西安抗戰有無勝算?

從戰略上說, 憑藉國土的廣闊戰略縱深, 用空間換時間, 和敵人進行持久抗戰, 二戰中中國、蘇聯都成功的證明了這一點的可行。

而且, 並非無人提出這一點。 甲午戰爭期間, 兩江總督劉坤一就首倡:“有錢賠款, 不如用兵兩年。 況用兵兩年, 需餉不過數千萬, 較賠款尚不及半, 而彼之所費愈多。 ……‘持久’二字, 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

另一個封疆大吏兩廣總督張之洞也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彼孤軍遠征, 糧彈皆靠海運, 分兵守則軍勢弱, 不守則接濟斷, 彼時一敗即不能支。

圖:晚清最有頭腦的五個人。 左起: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劉坤一

應該說, 這兩位清末的頂樑柱級人物見識是很厲害的。

說白了, 遷都抗戰、死扛到底就是拼國力, 日本畢竟是個小國, 當時的國力比起二戰時期遠遠不如, 而二戰時期中國持久作戰都能堅守半壁江山, 中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資源、兵力、潛力遠在日本之上, 如果全國咬緊牙關齊心抗戰, 加以西方列強絕不會坐視日本一家獨大, 國事尚有可為, 不是沒有獲得最後勝利的可能。

有錢賠款, 不如和丫死磕!

就連清朝前線將領, 雖然屢戰屢敗, 但也都是清一色的主戰派。 遼東前線的主將宋慶致電朝廷:“願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

二、

反觀日本。

到1895年3月, 侵華戰爭已經打了8個月, 小小島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甚至連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圖:風雪中蹣跚行軍的日軍

中國戰場上,侵華的兩路日軍,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都處於休整期。日軍儘管在直接戰場傷亡不大,但疫病、凍傷等非戰鬥減員很多,據統計,日軍參戰的7個師團,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就達1.7萬多人。因此,日本巴不得早日議和成功,威逼清朝割地賠款。

決定權在兩個人手上: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

年輕的光緒皇帝一向對外面的世界很感興趣,他經常召見駐外公使詢問國外風情典故。不知道他聽說過這段故事沒有——

1812年,如日中天的拿破崙率60萬大軍入侵俄羅斯,俄軍抵抗不住,死傷慘重,拿破崙一口氣打到了莫斯科。但進了城後,拿破崙吃驚的發現:這裡沒有他期待中沙皇派來的求和使者,而是一場俄羅斯人自己點燃的漫天大火!

拿破崙驚歎道:“這是我平生見到的最壯麗、最恐怖的景象!”大火燒了整整一周,昔日美麗的城市成了廢墟,法國士兵在這裡找不到一塊麵包可以充饑。

圖:火燒莫斯科,戰鬥民族製造

拿破崙派出了議和使者,逃亡中的沙皇亞歷山大回答:“只要俄國疆土上還有一名法國士兵,就不議和!”冰天雪地裡,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退,軍隊一潰千里,最後只剩下1萬多名士兵活著回到法國。

三、

那麼,光緒和慈禧有勇氣火燒北京焦土抗戰嗎?有決心和侵略者抗爭到最後一刻嗎?

圖:早期光緒皇帝像明信片

答案是明顯的。遷都抗戰並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在愛新覺羅氏眼裡,維持滿清的統治才是第一位。捨棄北京,不僅僅意味著捨棄歷代皇帝的寢陵,捨棄奢侈腐化的生活,更會影響到全國的統治。比起割地賠款,清廷更加擔心皇帝寶座的不穩,擔心漢族人民的起義,太平天國和撚軍的例子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而令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的擔心並沒有錯。

全國人民對侵略者是痛恨的,自從日軍踏上國土的一刻起,所到之處當地人民無不奮起反抗,但對於“外無以禦侮,內無以保民”腐敗到極點的的大清政府,老百姓實在鼓不起忠君愛國的念頭。真要遷都抗戰,天下大亂,勢必出現第二個太平天國、第二個撚軍,恐怕日本人未敗,清政府先亡。

小小島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甚至連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圖:風雪中蹣跚行軍的日軍

中國戰場上,侵華的兩路日軍,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都處於休整期。日軍儘管在直接戰場傷亡不大,但疫病、凍傷等非戰鬥減員很多,據統計,日軍參戰的7個師團,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就達1.7萬多人。因此,日本巴不得早日議和成功,威逼清朝割地賠款。

決定權在兩個人手上: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

年輕的光緒皇帝一向對外面的世界很感興趣,他經常召見駐外公使詢問國外風情典故。不知道他聽說過這段故事沒有——

1812年,如日中天的拿破崙率60萬大軍入侵俄羅斯,俄軍抵抗不住,死傷慘重,拿破崙一口氣打到了莫斯科。但進了城後,拿破崙吃驚的發現:這裡沒有他期待中沙皇派來的求和使者,而是一場俄羅斯人自己點燃的漫天大火!

拿破崙驚歎道:“這是我平生見到的最壯麗、最恐怖的景象!”大火燒了整整一周,昔日美麗的城市成了廢墟,法國士兵在這裡找不到一塊麵包可以充饑。

圖:火燒莫斯科,戰鬥民族製造

拿破崙派出了議和使者,逃亡中的沙皇亞歷山大回答:“只要俄國疆土上還有一名法國士兵,就不議和!”冰天雪地裡,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退,軍隊一潰千里,最後只剩下1萬多名士兵活著回到法國。

三、

那麼,光緒和慈禧有勇氣火燒北京焦土抗戰嗎?有決心和侵略者抗爭到最後一刻嗎?

圖:早期光緒皇帝像明信片

答案是明顯的。遷都抗戰並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在愛新覺羅氏眼裡,維持滿清的統治才是第一位。捨棄北京,不僅僅意味著捨棄歷代皇帝的寢陵,捨棄奢侈腐化的生活,更會影響到全國的統治。比起割地賠款,清廷更加擔心皇帝寶座的不穩,擔心漢族人民的起義,太平天國和撚軍的例子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而令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的擔心並沒有錯。

全國人民對侵略者是痛恨的,自從日軍踏上國土的一刻起,所到之處當地人民無不奮起反抗,但對於“外無以禦侮,內無以保民”腐敗到極點的的大清政府,老百姓實在鼓不起忠君愛國的念頭。真要遷都抗戰,天下大亂,勢必出現第二個太平天國、第二個撚軍,恐怕日本人未敗,清政府先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