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攜AI以令物聯網,vivo不再是一家單純的手機廠商了

從現在開始, 你眼前的vivo可能不再只是一家單純的手機廠商了。

vivo 在北京舉辦2018開發者大會, 正式宣佈對外開放AI能力, 並且宣稱要把AI能力嵌入到物聯網終端, 動起了AI+IoT的腦筋。

vivo的開放歷程和邏輯

vivo開發者平臺於2016年4月就已經正式對外開放 , 至今恰好兩年。

vivo的開放邏輯很明確, 手機為控制中樞, AI為基礎, 技術為支撐, 串聯起廣大開發者在內容、硬體、技術和生態層面的合作, 搭建一個完整的智慧生活服務場景。

這其中, 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就是AI。

手機廠商對AI的佈局要追溯到2016年, 彼時無論是蘋果、華為、OV都在手機終端加持了人工智慧的亮點,

不過用戶感知比較少, 一方面是AI無法對手機外形帶來改變, 另一方面AI的產品體驗也微乎其微。

直到2017年下半年開始, 手機廠商的AI噱頭呈現集體爆發, 應了那句“不是AI手機都不好意思發新品”。

對於vivo來說, 2015年旗下產品就配備了智慧引擎, 2017年, vivo分別在杭州、聖地牙哥成立人工演算法團隊, 再次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投入。

伴隨著人工智慧全新品牌形象 Jovi 的誕生, 代表著它開啟人工智慧的序幕, Jovi 可以說承載了vivo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判斷和想法。

而對於使用者而言, 面對大量的資訊冗餘, 手機如何幫助他們通過AI更快速精准的找到想要的內容, 並智慧化的去處理一些日常問題, 就變成這個階段用戶的核心訴求。

簡單來說, vivo是要把手機升級為物聯網中樞平臺, 同時連接用戶和開發者, 打通雙邊的需求。

如何打通開發者和用戶之間的關係?

為了能夠連接更多開發者, vivo在開發者大會上宣佈了一系列的新舉措。

比如在應用分發方面, vivo平臺會開放流量、帳戶支付、運營、大資料核心能力。 在流量扶持上, vivo則推出了繁星計畫, 正式對外免費開放極光獎、新品速遞、福利專區、卡券推薦等資源。

用戶層面, 以vivo展示的“全域識別”入口場景為例, 可以讓手機在任何場景下, 點擊感興趣的文本或圖片, 系統能快速通過AI演算法識別使用者意圖, 展示應用卡片或快應用入口, 為使用者提供相應服務。

毫無疑問, 這加快了用戶使用手機效率的提升, 也縮短了場景之間切換的時間。

事實上, 就在過去不久的3月20日, vivo聯合其他九大手機廠商共同發佈了快應用標準, 讓用戶可以即點即用, 縮短使用者的轉化路徑。

“我們希望能夠發掘更多貼近用戶使用習慣的場景, 並利用AI的能力讓開發者的產品深度嵌入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中, 從而讓用戶便捷的使用, 也為開發者帶來更多流量”, vivo的內部核心人員曾表示。

物聯網時代, 手機廠商角色的轉變

物聯網時代, vivo的轉變也很容易理解。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智慧手機的爆發, 隨之而來的是數位生活的膨脹, 手機承載的內容也開始變多, 加上5G、AI的逐漸普及和落地。

一部手機不僅能夠連接並控制各場景的設備, 甚至可以通過手機內置的AI模組對一些場景進行高效運算和傳輸,

根據使用者的使用場景, 實現多設備聯動。

從手機廠商的角度來說, 本身就有足夠多的智慧設備下沉到使用者群體, 每一個家庭用戶的手中都相當於拿著一個智慧家居的交互中樞。 同時, 巨大的存量用戶都可以通過手機直接轉換為智慧家居用戶。

畢竟行業已經篤定, 物聯網的第一站就是智慧家居。

vivo的開放, 則意味著手機廠商不再是智慧家庭裡的一個智慧設備(手機)的提供商, 而是扮演著平臺角色, 開始了物聯網時代的探索式轉型。

這種改變背後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因素是, 在手機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 手機廠商必然面臨轉型, 比如典型如小米, 早就在構建生態鏈, 華為則大步伐佈局筆記本市場,

OPPO在推AR, 而vivo則走起了技術開放之路。

某種意義上來說, 物聯網時代的手機廠商轉型, 是一個防止落後的途徑, 也是大趨勢面前必然的選擇。

如果某一天, 哪一家手機廠商的主要營收來源不再是賣手機, 也無需驚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