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拿來的雲做不久 OpenStack落得一地雞毛?

近日, 阿裡雲副總裁李津在南京雲棲大會上表示, “中國只有兩種雲, 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 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 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 ”

早些年在NASA放棄OpenStack的時候, 就有人斷言, 這種“DIY”式的方式難登大雅之堂。 若干年後, 國內仍有不少雲廠商在OpenStack等開源工具來提供雲服務, 這一模式正變成“IT廠商飲鴆止渴, 用戶怨聲載道”的一地雞毛。

拿來的雲, 顯然指的是OpenStack這類開源的架構。 相比自研一套底層雲計算產品體系來說, 使用現成的OpenStack來部署雲確實是一個比較討巧的選擇, 一時間中國雲名聲鵲起, 大有成為雲計算第一國的趨勢, 國內的華為雲、騰訊雲都這種模式的受益者。 但隨著雲產品線的不斷擴張, 開發者發現, 當初那個方便實用的OpenStack越來越滯後, 感覺坐上了一台拼湊起來的汽車, 隨時有散架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 這車說我要換個新座位, 你還不得不接受。

事實上, 市場上充斥各種依託開源軟體拼湊的雲產品, 採用 OpenStack 的Nova做調度, Cinder做存儲介面, Neutron做網路介面, 還要依賴Ceph做存儲, KVM做虛擬機器, Openflow做網路。

OpenStack元件之間獨立性很強, 門檻很低, 但基本都是各自發展, 所以天花板也很低, 一旦有元件遇上瓶頸, 整體發展就會受阻, 所以國外幾乎沒有公司用OpenStack做公有雲。

不想開山劈路, 只想坐享開源社區的成果, 不該是中國IT人的氣質。

環顧周邊, 從AWS到GCP、Azure再到國內阿裡雲, 成功的雲廠商無一例外是自研雲產品體系。 因為自己能夠掌控整個鏈條, 也因此整體體驗更加完善。 ——而這恰恰是對於客戶最重要的:我要的是結果, 不管如何實現。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 用開源做雲, 醉翁之意不在酒, 真實的目的其實是融資,

趁著熱潮。 細想一下也很有道理, 我們太多人想著用市場換技術, 結果走著走著就走上了拿來主義的捷徑, 為了融資、炒作一擁而上, 換來的結果只能是一地雞毛。

不想走大道, 拿個開源的OpenStack就創業, 短期看似乎有點戲, 長久來看哪這麼容易, 美帝雖然兇險, 但他們對核心技術的開發執念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