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蘇聯為何會死磕柏林呢?不惜戰死30萬士兵,只因三大理由!

在二戰當中, 蘇聯成為同盟國重要成員, 為抵禦法西斯作出巨大的貢獻。 可是在同盟國反擊時刻, 為何蘇聯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攻克柏林呢?要知道當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翻不起浪花, 史達林到底是如果想的呢, 真的是想報復德國嗎?其實這後面都是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

在二戰當中德國的戰鬥力, 幾乎讓所有國家都為之詫異, 其中蘇聯更時險些被擊潰。 可是無論德國如何的強大, 可是在面對蘇英美等國家的聯手下, 最終還是慘遭失敗。 當時的柏林作為德國最後的壁壘, 於是希特勒便下令死守這座城池。 德國調動48個步兵師、6個裝甲師、作戰人員高達80萬, 火炮和重武器不在少數, 可以說哪怕是勢微的德國, 戰鬥力都非常的強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 史達林便調動270個師的兵力, 作戰人數高達250萬人, 其中火炮和空中火力的壓制都是可以跟德軍相媲美的、於是柏林攻堅戰便在1945年展開, 雖然德軍的作戰人數少於蘇軍, 可是蘇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雖然蘇聯憑藉人數的優勢成功的將柏林攻克, 但是自身也損失30萬的人員傷亡,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英美等國基本沒有怎麼處理,

便跟蘇聯平分德國。 那麼史達林是在打什麼小算盤?

一, 國際威望。 雖然當時蘇聯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的, 可是在國際當中很多國家, 對於蘇聯的實力戰鬥時有所懷疑的。 相比較美國和英國在二戰當中整場表現, 都是可以讓人信服的。 唯獨是蘇聯, 並沒有讓人見識到它有什麼過人之處。 於是柏林戰役便能成為蘇聯證明自己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史達林便下令無論如何都要將柏林攻克下來。

二, 英美的鼓舞。 當時盟軍的統帥艾森豪便一再的強調, 盟軍即將對柏林發動攻勢, 可實際上盟軍的主力部隊, 距離戰場還是就有一定的距離, 這就為蘇聯提供先動手的時機。 在加上來之英美國家對蘇聯的各種鼓舞, 使得史達林便想用這場戰爭為蘇聯立威, 讓世界看看蘇聯的力量。

三, 威懾英美。 當時在二戰即將結束時, 英美等國家是非常不希望蘇聯能夠崛起的, 甚至都計畫在二戰結束之後, 跟蘇聯進行交手。 可是在柏林戰役之後, 英美認識到蘇聯並不是自己想像當中那麼羸弱, 於是便放棄跟蘇聯交手的打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