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字經中的名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源自薊州竇禹鈞

竇燕山, 本名竇禹鈞, 古代幽洲(今天津薊州區)人。 傳說竇燕山少時行惡, 三十而無子。 其父送夢給他讓他”速要悔過遷善“”改過呈祥“。 他將夢中之言謹記在心, 於是周濟貧寒, 廣行方便, 大積陰德。 後生五子, 且齊登科甲。 長子曰儀, 為禮部尚書;次子曰儼, 為禮部侍郎;三曰侃, 為補闕;四子曰稱, 為諫議大夫;五子曰僖, 為起居郎、後有侍郎馮道贈詩雲:”燕山竇十郎, 教子以義方“。

對竇家情況記錄得較為詳細的, 是范仲淹的《竇諫議錄》, 他在文中傳述了竇禹鈞的一生, 然而在教育方法上, 除了說他曾建一座書院, 聚書數千卷, 邀請老師為孩子們授課外, 並無其他特別的教子方法。 一個兒子們全部考上進士的家庭, 難道僅僅就是建幾間書房、置幾冊書籍、請幾個教師就能輕易實現嗎?這樣的條件, 經濟稍為寬裕的家庭都不難做到, 那為什麼別人家沒有一門一門出進士呢?讓人疑慮。

倒是“長樂老”馮道, 有感于竇禹鈞教子, 寫了一首《贈竇十》, 為我們提供了資訊, 詩曰:“燕山竇十郎, 教子以義方。 靈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教子以義方”, 一語道破天機。 的確, 竇禹鈞教子, 重在言傳身教, 以自己的言行, 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

為富亦仁, 為富亦義

據范仲淹《竇諫議錄》記載, 竇禹鈞富甲一方, 卻為富亦仁, 為富亦義。 有個僕人, 利用工作便利, 盜用了竇家一大筆錢, 擔心發覺後無顏以對, 便寫了個憑證, 系在自己女兒手臂上, 憑證上寫道:“永賣此女, 與本宅償所負錢。 ”然後, 遠走他鄉。 竇禹鈞發現後, 立即燒掉了憑證, 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女孩, 將她撫養成人後, 自貼嫁妝, 送她出嫁。 僕人聽說竇家主人如此大義, 趕緊回來謝罪。

竇禹鈞原諒了他, 對前事也不再提及。

次元宵節晚上, 竇禹鈞去延慶寺進香, 在後殿臺階邊拾到一個裝有銀二百兩、金三十兩的包裹, 這可是一筆鉅款。 他深知失主會心急如焚, 第二天很早便又去了延慶寺, 等候失主前來認領。 果然, 不久就有一人一邊哭泣, 一邊找尋。 原來, 失主昨晚酒醉了, 把鉅款遺失在廟裡。 此人父親犯了大罪, 這筆款項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籌借來為父親贖罪的“買命錢”, 如果丟失, 父親當性命不保。 竇禹鈞非常同情失主的遭遇, 不僅歸還了鉅款, 另外還饋贈他金錢若干。

仗義疏財, 資助寒士

竇禹鈞為人寬厚, 仗義疏財, 親朋戚友中有人去世, 因貧不能治喪的, 他常常主動出錢, 由他出錢辦喪事的死者,

多達27人;有女兒到出嫁年齡而辦不起嫁妝的人家, 他慷慨解囊, 由他置辦嫁妝出嫁的女孩, 多達28人;親友故舊中的貧困家庭, 他主動借錢給他們做生意, 發家致富, 他接濟的人家, 不可勝數。

他雖富有, 但非常節儉, 家裡沒什麼金玉飾物, 妻兒也是粗布衣服。 他建的學院, 四方寒士皆可來學, 凡有志于學者, 他提供資助, 到他這裡來學習過的寒士, 成才顯貴者很多。

後來, 到竇家看望他, 表達謝意的學生絡繹不絕。 竇禹鈞死後, 有些得到過他幫助的人, 甚至為他守孝三年。

好家風造就良家子

竇禹鈞用他的言行踐行著一個士大夫的道德操守, 履行著一個父親的責任, 在孩子們的心裡撒下善良正義的種子。 兒子們不僅學業優異,

而且個個在朝任要職, 顯赫一時。 然而, 不管兒子們官有多大, 在父母堂前, 那都是規規矩矩的。

長子竇儀曾任工部尚書, 次子竇儼任侍郎, 三子竇侃任起居舍人, 四子竇偁任參知政事, 五子竇僖任左補闕。 竇家聞名一方, 文人來往, 學者穿梭, 談笑有鴻儒。 每每家裡來客, 竇老太爺堂屋一坐, 那一尚書、二侍郎、三起居、四參政、五補闕, 都恭恭敬敬, 侍立在側, 家風嚴謹, 觀者肅然, 好一派世家風範。

為富不仁者, 必生紈絝子;為官不義者, 必有“高衙內”。 很多書讀得好的孩子, 不完全是靠死記硬背, 或者別的什麼科學方法, 更多的在於讀書之外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感染。

良好的家風, 能造就良家子, 尤其是在北宋那種崇文抑武的世風之下, 文章滲透出來的淳樸之風,可能比通篇“子曰詩雲”更受考官們的歡迎,一門進士,恐怕就是良好家風浸染的結果。

文章滲透出來的淳樸之風,可能比通篇“子曰詩雲”更受考官們的歡迎,一門進士,恐怕就是良好家風浸染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