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焦慮能幫你掙更多錢?保持適度焦慮的三個好處!

前段時間一篇爆文讓我們知道, 82年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賺了15億。 不少80後看完這篇文章, 感到心潮澎湃, 有一種想要拋棄同齡人和老總辭職去浪奔浪流的衝動。

但在網上稍微一查就發現, 被拋棄的不止是同齡人, 還有比我們年紀更小的人。 2016年資料統計, A股已經有63位80後董事長;90後“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 套現近兩億;00後的少女于木汁靠寫公眾號, 月入十萬……

80後《奇葩說》紅人馬薇薇創立了米果文化, 自曝自己創業以來, 深陷失眠, 甚至整夜合不了眼。 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 有社會調查顯示:成功人士更容易產生焦慮症。

我們看到的優秀, 是他們內心的焦慮。 與其說他們生來很優秀, 不如說他們總是在焦慮中艱難跋涉, 逼自己去挑戰不可能做到的事。

關於焦慮的定義, 內華達大學Holly Hazlett-stevens博士曾寫過一句話:“你的焦慮實際上是一個過程, 它是由一系列的思想、感情、感覺和行為組成的。 ”

一個環境與外界對自己要求較高, 或自己對自己要求較高的人, 最容易產生焦慮。 發展心理學中, 3-7歲的幼兒會出現“自我為中心”現象, 認為一切都是圍著自己轉的, 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他就會出現不安全感, 同時社會性會有顯著的提高——他開始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你之所以焦慮, 不是因為焦慮本身是異常情緒, 而是因為你做得太少了。

有人將焦慮視為洪水猛獸, 也有人將焦慮當做前進的催化劑, 決定焦慮對你有何意義的, 不是焦慮本身, 而是你有沒有為焦慮採取足夠多的行動。

波士頓大學焦慮和相關疾病中心創辦人大衛·巴羅(David Barlow)在《焦慮及其疾病》(Anxiety and Its Disorders, 2002年)中說道:“焦慮的功效,

是針對可能的危險狀況而給予警告, 也會觸發內在的心理機制。 ”

焦慮不是精神病, 而是一個過程。 焦慮的發生首先起源於一個契機, 讓你意識到某件事你不可能做到;其次, 你會嘗試不可能做到的事。

焦慮激發的強烈不安全感情緒, 能讓我們更清楚的意識到威脅和漏洞, 為了克服這種不安全感, 有人拿出了驚人的行動力, 從而產生了以下三種藏在焦慮中“珍寶”:

一、督促我們去挖掘

更多有益的情感

克裡斯多福·孟版本的《親密關係》中, 提及夫妻之間的常見問題時, 他舉了一個自己身上的例子:他和妻子產生爭吵, 並且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他為真理得不到聲張而感到氣憤極了, 卻突然想到對錯根本不重要,

於是他去廚房煮了一份妻子愛吃的佳餚, 順利化解了爭吵。

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前, 他已經與妻子爭吵了無數次, 每一次他都吵到最後, 直到有一天, 他發現發現自己對吵架這件事產生了濃重的焦慮感, 這份逃避, 使他變得越來越冷酷、麻木、愛的能力逐漸減弱。

他的焦慮感並非來自爭吵, 而是來自沒有採取行動去改變自己, 理智被焦慮侵佔的負面情緒。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 他開始重新看待和妻子的關係, 回憶剛剛和妻子在一起時她美好可愛的模樣。 “我記得她喜歡吃的飯菜。 ”他這樣想, 突然就從黑暗的隧道中發現了曙光。

深處焦慮的負面影響中, 自救之人會挖掘正面情感, 就像兔子挖洞一樣。 一份很大很大的焦慮, 要用一份很大很大的愛意來補上,

來避免自己被焦慮感掌控, 並成為他溫暖可靠的心靈居所。

二.挑戰內心深處的陰暗面

小時候, 我有一個游泳遊得很好的朋友, 我學過很多次游泳, 卻從未學會。 並不是我真的學不會, 而是她遊得太好了, 讓我很焦慮, 如果我不會游泳, 就可以逃避這份焦慮感,所以每次學完我都會忘記,下一次又得從頭學起。

直到某天發生了某件事,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游泳的焦慮感擴大了,我甚至恐懼游泳。我對自己說:“你必須逼自己一把,你必須把自己丟進一個不會游泳就會死的環境裡”。

於是我去國外考潛水證。當我穿上潛水服,跳下游泳池,我比任何人都緊張。可是當我真的跳下海、完成訓練要求、順利返回岸邊,這一系列動作之後,我發現我遊得雖然不如她,但也還不錯。

曾經,游泳給我帶來的焦慮感如同一隻恐龍那麼巨大。當我真的下了海、考到了潛水證、做到了曾經以為不可能做到的事,焦慮感就變成恐龍蛋那麼小,並且永遠也不會再變回恐龍了。

三、調整外界環境變化時,我們應對的態度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政治學家邁克爾·麥昆恩(Michael MacKuen)和他的同事2010年在《美國政治學雜誌》中發表的研究暗示,有關道德和政治課題的焦慮,會促使我們以一個更開放的方式思考。

比如,寒門學子到了人才濟濟的名校。當人們固有的性格與習慣與改變的外界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時,他們會傾向於感到焦慮或憤怒。感到焦慮的人會尋找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去應對改變,感到憤怒的人則傾向于尋找和原來的模式一樣的人和事。

焦慮的好處在於,當我們意識到外界環境已經與自己熟悉的環節截然不同,我們會選擇搜尋環境中的良性因數,然後根據這些良性因數去調整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

焦慮,使我們更敏銳的察覺到外界環境的變化,並作出積極的改變。如果沒有焦慮,我們不會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並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焦慮有著巨大的價值。它促使我們把自己的固有性格和習慣挖掘得千倉百孔,然後回爐重造,將自己鍛煉成為一個更高級、更成熟的人。

焦慮不是精神病,也不是洪水猛獸。不要試圖去克服、治癒焦慮,我們需要它。

焦慮就像一個訓練員,用嚴厲的態度督促你進行更多的嘗試。為了與焦慮共存,我們需要拿出越來越多的行動力,使自己的蛻變跟得上焦慮敏銳的提醒。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我們沒有達到原本定下的目標,我們也完成了曾經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培育更好的自己。

-END-

作者簡介:芒來小姐,情感作者,媒體人,心理諮詢師。已出版《識男手冊》、《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喜歡請關注:芒來小姐(全網都叫這個名)。

聲明: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抄襲轉載。

就可以逃避這份焦慮感,所以每次學完我都會忘記,下一次又得從頭學起。

直到某天發生了某件事,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游泳的焦慮感擴大了,我甚至恐懼游泳。我對自己說:“你必須逼自己一把,你必須把自己丟進一個不會游泳就會死的環境裡”。

於是我去國外考潛水證。當我穿上潛水服,跳下游泳池,我比任何人都緊張。可是當我真的跳下海、完成訓練要求、順利返回岸邊,這一系列動作之後,我發現我遊得雖然不如她,但也還不錯。

曾經,游泳給我帶來的焦慮感如同一隻恐龍那麼巨大。當我真的下了海、考到了潛水證、做到了曾經以為不可能做到的事,焦慮感就變成恐龍蛋那麼小,並且永遠也不會再變回恐龍了。

三、調整外界環境變化時,我們應對的態度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政治學家邁克爾·麥昆恩(Michael MacKuen)和他的同事2010年在《美國政治學雜誌》中發表的研究暗示,有關道德和政治課題的焦慮,會促使我們以一個更開放的方式思考。

比如,寒門學子到了人才濟濟的名校。當人們固有的性格與習慣與改變的外界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時,他們會傾向於感到焦慮或憤怒。感到焦慮的人會尋找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去應對改變,感到憤怒的人則傾向于尋找和原來的模式一樣的人和事。

焦慮的好處在於,當我們意識到外界環境已經與自己熟悉的環節截然不同,我們會選擇搜尋環境中的良性因數,然後根據這些良性因數去調整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

焦慮,使我們更敏銳的察覺到外界環境的變化,並作出積極的改變。如果沒有焦慮,我們不會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並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

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焦慮有著巨大的價值。它促使我們把自己的固有性格和習慣挖掘得千倉百孔,然後回爐重造,將自己鍛煉成為一個更高級、更成熟的人。

焦慮不是精神病,也不是洪水猛獸。不要試圖去克服、治癒焦慮,我們需要它。

焦慮就像一個訓練員,用嚴厲的態度督促你進行更多的嘗試。為了與焦慮共存,我們需要拿出越來越多的行動力,使自己的蛻變跟得上焦慮敏銳的提醒。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我們沒有達到原本定下的目標,我們也完成了曾經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培育更好的自己。

-END-

作者簡介:芒來小姐,情感作者,媒體人,心理諮詢師。已出版《識男手冊》、《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喜歡請關注:芒來小姐(全網都叫這個名)。

聲明: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抄襲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