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末紫禁城宮女 & 溥儀的乳母

每次看到舊時代的女人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就感覺有著莫大的幸福, 而且認定自己一定要保持著這種幸福不改變, 只要自己能努力就能賺到錢, 其實有錢基本上生活就已經很好了。 而作為以前的舊時代, 很多女性的命運都無法選擇, 即使努力也改變不了命運, 這就是無力回天的悲哀。

下面介紹下清朝紫禁城裡面的宮女們, 看古裝劇多了再看看現實版的後宮, 很難想像現實的“後宮娘娘”們是多麼的稚嫩, 這麼小就已經定下了自己的命運。

清朝秀女分兩種, 一種是八旗秀女, 有可能往上升;包衣秀女, 那就只能是宮女。

凡年滿13歲的女孩挑選一次

宮女在25歲可以選擇離宮, 但是古代女子25歲很難有個好前程, 一般會繼續留下來。

每年選宮女由內務府會計司負責。

兩位宮女在儲秀宮前。

端康皇太妃與宮女。

溥儀乳母王焦氏(1887-1946年), 溥儀吃奶一直吃到9歲。

溥儀的乳母王焦氏(左)與侍母張氏合影。

寫自傳,大多是為了表功立德證清白,以顯後世。然而,世上還有寫自傳黑自己罵自己的。這個人就是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把自己的人性之惡、一切污點和盤托出,罵得自己一文不值。在對自己鄙夷的回憶中,有段與民間女人的感情,發自內心,充滿人性之善,讀來真實感人。

封建晚清,底層社會最苦,女人一錢不值。生下女孩後,扔掉、賣掉是窮苦人家常有之事。焦連壽就是這樣一個苦命的女人。她1887年出生在河北任丘縣,3歲發水災,一家4口到京城逃荒。途中,老爹挑擔,一頭是破衣爛罐之家當,一頭是這個不值錢的女兒,想賣,都沒人買。

靠乞討,一家4口來到北京,本想投奔宮中太監的本家親戚。但太監心理更陰暗,直接拒見。大量災民湧京城,北京順天府怕出事,索性建了個粥廠濟民。靠喝粥和乞討,焦家暫時保住了性命。後來,焦連壽9歲的哥哥跟街頭一剃頭匠找了活路。

焦家就帶女兒回了老家。天災過後,人禍又至。八國聯軍戰事一起,老焦又帶妻女到北京逃難了。剃頭匠哥哥,此時仍無力供養他們。焦連壽已16歲,在京城,老父將她半賣半嫁給一王姓差役,當了老婆。生下一女兒後,丈夫病死。一家人又陷入絕境。

此時是1906年,醇王府載灃之長子溥儀出生。為給溥儀找奶媽,醇王府的管家派人收羅苦命婦女。給親王的兒子當奶媽,條件不那麼高,但也須健康、體貌端正、奶水稠厚、身無異味。剛剛得女兒的焦連壽,就滿足了以上條件,從20個備選奶媽中脫穎而出,進入醇王府。

為貴族人家當奶媽,或許現代人看來是一種好職業,工作環境還不錯,吃喝不愁。其實非然。用溥儀的話說,這是一個年輕母親“最大的屈辱”。

溥儀3歲時,慈禧指定他為皇帝,焦連壽隨之進入宮中,成了童年溥儀最親近、最依賴的人,沒有之一。溥儀稱她為“嬤嬤”。幼年皇帝無知,常拿惡作劇整太監,比如突然下令,讓太監把地上一坨髒東西吃掉,大冬天的拿救火用的唧筒(水泵)朝太監身上噴水,還有把鐵砂摻在蛋糕中讓太監吃下,用彈弓射擊太監……

每當大家無可奈可,想管又不敢管時,就會搬來焦“嬤嬤”當救兵。溥儀回憶說,焦連壽從不責駡他,總是耐心地勸他:太監也是人,也像他一樣,受傷了會疼、會生病。“只有乳母在的時候,才由於她的樸素的語言,使我意識到,‘別人和我一樣都是人’的道理。”

溥儀在沒有父母的環境中成長,嚴重影響性格健康,焦連壽成了他長期依戀的“母親”,哺乳一直未停。正常情況下,我們現代人1歲給孩子斷奶,而溥儀長到9歲了,還沒有斷奶。

貧窮是如此卑劣,它讓人一生難逃苦難。1945年,59歲的老嬤嬤隨溥儀舉家轉移蘇聯時,死於日軍之手。一世浮萍,唯孤苦相伴。行善之人必有好報,這個女人因哺養溥儀而被後人記住。苦難之中的焦連壽,身上有2個特點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所有中國女性的特徵:

1.善良:為了養活公婆和女兒,自己接受“最屈辱”的職業,給親王家當奶媽;被成年的溥儀接到宮中供養後,仍然不欺負人,不與人爭吵,沉默微笑。

2.陽光。三觀正確,不使害人伎倆。在受盡磨難屈辱的宮中,仍然教育幼年的皇帝“太監也是人”。

溥儀的乳母王焦氏(左)與侍母張氏合影。

寫自傳,大多是為了表功立德證清白,以顯後世。然而,世上還有寫自傳黑自己罵自己的。這個人就是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溥儀把自己的人性之惡、一切污點和盤托出,罵得自己一文不值。在對自己鄙夷的回憶中,有段與民間女人的感情,發自內心,充滿人性之善,讀來真實感人。

封建晚清,底層社會最苦,女人一錢不值。生下女孩後,扔掉、賣掉是窮苦人家常有之事。焦連壽就是這樣一個苦命的女人。她1887年出生在河北任丘縣,3歲發水災,一家4口到京城逃荒。途中,老爹挑擔,一頭是破衣爛罐之家當,一頭是這個不值錢的女兒,想賣,都沒人買。

靠乞討,一家4口來到北京,本想投奔宮中太監的本家親戚。但太監心理更陰暗,直接拒見。大量災民湧京城,北京順天府怕出事,索性建了個粥廠濟民。靠喝粥和乞討,焦家暫時保住了性命。後來,焦連壽9歲的哥哥跟街頭一剃頭匠找了活路。

焦家就帶女兒回了老家。天災過後,人禍又至。八國聯軍戰事一起,老焦又帶妻女到北京逃難了。剃頭匠哥哥,此時仍無力供養他們。焦連壽已16歲,在京城,老父將她半賣半嫁給一王姓差役,當了老婆。生下一女兒後,丈夫病死。一家人又陷入絕境。

此時是1906年,醇王府載灃之長子溥儀出生。為給溥儀找奶媽,醇王府的管家派人收羅苦命婦女。給親王的兒子當奶媽,條件不那麼高,但也須健康、體貌端正、奶水稠厚、身無異味。剛剛得女兒的焦連壽,就滿足了以上條件,從20個備選奶媽中脫穎而出,進入醇王府。

為貴族人家當奶媽,或許現代人看來是一種好職業,工作環境還不錯,吃喝不愁。其實非然。用溥儀的話說,這是一個年輕母親“最大的屈辱”。

溥儀3歲時,慈禧指定他為皇帝,焦連壽隨之進入宮中,成了童年溥儀最親近、最依賴的人,沒有之一。溥儀稱她為“嬤嬤”。幼年皇帝無知,常拿惡作劇整太監,比如突然下令,讓太監把地上一坨髒東西吃掉,大冬天的拿救火用的唧筒(水泵)朝太監身上噴水,還有把鐵砂摻在蛋糕中讓太監吃下,用彈弓射擊太監……

每當大家無可奈可,想管又不敢管時,就會搬來焦“嬤嬤”當救兵。溥儀回憶說,焦連壽從不責駡他,總是耐心地勸他:太監也是人,也像他一樣,受傷了會疼、會生病。“只有乳母在的時候,才由於她的樸素的語言,使我意識到,‘別人和我一樣都是人’的道理。”

溥儀在沒有父母的環境中成長,嚴重影響性格健康,焦連壽成了他長期依戀的“母親”,哺乳一直未停。正常情況下,我們現代人1歲給孩子斷奶,而溥儀長到9歲了,還沒有斷奶。

貧窮是如此卑劣,它讓人一生難逃苦難。1945年,59歲的老嬤嬤隨溥儀舉家轉移蘇聯時,死於日軍之手。一世浮萍,唯孤苦相伴。行善之人必有好報,這個女人因哺養溥儀而被後人記住。苦難之中的焦連壽,身上有2個特點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所有中國女性的特徵:

1.善良:為了養活公婆和女兒,自己接受“最屈辱”的職業,給親王家當奶媽;被成年的溥儀接到宮中供養後,仍然不欺負人,不與人爭吵,沉默微笑。

2.陽光。三觀正確,不使害人伎倆。在受盡磨難屈辱的宮中,仍然教育幼年的皇帝“太監也是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