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30年前的老上海是這樣子的!南京東路非常簡陋,彈格路像個城中村

最近, 一位名叫張望的70後, 分享了一組珍貴的彩色照片。

這組由美國夫婦和他們的“驢友”在1981年所拍攝的照片, 記錄下了大量的中國街景和風土人情,

既是80年代中國大城市的縮影(上海, 杭州, 北京, 天津等地), 也是我們模糊記憶中的美好過往。

漸行漸遠的路上, 你是否回頭看過屬於過去的路?你是否懷念曾經的老風景?這次帶你去看看30年前的老上海吧。

南京東路是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一, 位於上海市中心, 東起外灘即中山東一路, 西至西藏中路, 全長1599米。 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為南京路步行街, 曾與松江區榮樂東路有著同等的口碑地位。 清光緒元年(1875年), 南京路鋪設從印度進口400萬塊鐵藜木, 塗上一層柏油, 成為遠東最漂亮的道路。

東門路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的一條東西向街道, 東起中山東二路, 西到中華路, 此處為十六鋪商業區內的主要商業街。 據《上海名街志》記載, 地理意義上的十六鋪始於北宋天聖元年, 當時, 吳凇江下游有一條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鋪處), 岸邊逐漸形成聚落,

漁民、鹽民、農民等常在此處交換商品。

方浜中路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南部(原南市區)的一條街道, 東西走向, 東起中華路接方浜東路, 西至人民路接方浜西路, 全長1469米。 方浜中路修築於1913年, 系填方浜修築而成, 名方浜路, 或廟前街、小東門大街等,

1946年改名方浜中路。 方浜中路位於豫園和上海城隍廟前, 是一條繁華的上海老街。

蘇州河, 長江支流黃浦江支流吳淞江上海段俗稱, 民間一般認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區北新涇, 至外白渡橋東側匯入黃浦江。 蘇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發展的中心, 催生了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後又用100年時間成為搭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蘇州河下游近海處被稱為“滬瀆” ,是上海簡稱的命名來源。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Broadway的音譯)大廈,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外牆底層為暗綠色高級花崗石貼面,上為淺褐色泰山面磚貼面,窗裙部分拼成圖案,色調和諧統一,是上海高層建築趨向現代主義風格早期代表。

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倉庫建築,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淞滬會戰時期,這裡曾駐紮452名國民黨將士英勇抵抗日軍的進攻。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

西藏中路(Central Tibet Road.)原為185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為了防禦太平軍,在租界西側開挖的一條小河,名為泥城浜,北面到蘇州河,南面在今大世界處與東西向的洋涇浜相通,接周涇。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填埋泥城浜,修築成新的西藏路,形成市中心區少有的寬闊的南北幹道。

金陵東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浦西中南部,東起中山東一路外灘,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東路,北沿漢口路。境內道路大多在19世紀中、後期辟築,當時路面大都為灰渣、碎石、石板等。1984年,金陵東路改鋪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鋪設彩色水泥預製板。

對老上海來說,“彈格路”真是再熟悉不過了,它有幾百年的歷史。由卵石、塊石鋪築的“彈格路”。“彈格路”滲水好,又接地氣,壞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腳,且容易鬆動,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窪窪、泥濘不平,稍不慎還濺了一身髒水。

催生了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後又用100年時間成為搭建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蘇州河下游近海處被稱為“滬瀆” ,是上海簡稱的命名來源。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Broadway的音譯)大廈,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外牆底層為暗綠色高級花崗石貼面,上為淺褐色泰山面磚貼面,窗裙部分拼成圖案,色調和諧統一,是上海高層建築趨向現代主義風格早期代表。

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倉庫建築,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淞滬會戰時期,這裡曾駐紮452名國民黨將士英勇抵抗日軍的進攻。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

西藏中路(Central Tibet Road.)原為185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為了防禦太平軍,在租界西側開挖的一條小河,名為泥城浜,北面到蘇州河,南面在今大世界處與東西向的洋涇浜相通,接周涇。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填埋泥城浜,修築成新的西藏路,形成市中心區少有的寬闊的南北幹道。

金陵東路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浦西中南部,東起中山東一路外灘,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南靠人民路、淮海東路,北沿漢口路。境內道路大多在19世紀中、後期辟築,當時路面大都為灰渣、碎石、石板等。1984年,金陵東路改鋪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鋪設彩色水泥預製板。

對老上海來說,“彈格路”真是再熟悉不過了,它有幾百年的歷史。由卵石、塊石鋪築的“彈格路”。“彈格路”滲水好,又接地氣,壞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腳,且容易鬆動,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窪窪、泥濘不平,稍不慎還濺了一身髒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