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些繁榮的假像,多少餐飲人被騙了?!

那些看著市場很大的“偽需求”。 對餐飲創業者而言, 是一場命中註定的“悲劇”。

所謂偽需求, 即未切中用戶真實痛點的需求。

偽需求不是沒有需求,

而是此刻市場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或者這種需求雖然解決了用戶的一定問題, 但卻不能夠黏住用戶持續為其買單, 使其成為無法放棄的真正“痛點”所在。

幹餐飲對於市場需求的把控稍不準確就可能萬劫不復, 然而“偽需求”的坑很多, 踩的人也不少。

親子餐廳

難以均衡的餐飲和兒童教育

自從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之後, 兒童經濟就被視為新風口, 親子餐廳一度被熱吹。

贏商網調查資料顯示, 伴隨著中國0-14歲人口將突破2.6億, 2017年兒童消費市場規模也達到4.5萬億元, 然而這其中兒童餐廳僅占0.2%的市場份額, 算下來也有將近90億。

但餐企想要從中分一杯羹卻並不容易。

台州人小許去年在老家開了一家兒童主題餐廳, 然而僅營業了5個月就停業了。

“原本以為隨著80、90後消費者成為餐飲市場的主力軍, 他們會更願意為孩子的教育和健康買單, 不想二三線城市對親子餐廳的市場接受程度並不高。 ”

其實, 不僅二線城市如此, 一線城市的親子餐廳同樣面臨窘境。

在某點評網上查詢廣州的兒童、親子主題餐廳,

大多數評分都在4分以下, 其中最常見的差評就是:“食物難吃”、“上餐速度慢”、“服務態度差”等。

很多兒童餐廳的經營者認為只要給兒童提供足夠多的玩樂設施和遊戲, 再準備一些親子DIY遊戲, 小孩玩開心了, 家長就會心甘情願掏錢。

“對於有小孩的家庭, 帶孩子出去吃什麼去哪裡吃, 確實很頭疼。 但是很多所謂的親子餐廳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以為裝修一下放一些玩具就行了。 其實, 比起讓孩子玩, 我們更關心的是食物的營養健康問題。 ”劉先生是兩位小孩的家長, 說起目前的親子餐廳, 裝修過於花哨, 但是該做好的服務和菜品卻很隨意, 他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了。

去年底, 號稱“華南首家兒童主題Family Mall”在廣州開業, 商場專門規劃了3.5萬㎡兒童親子主題空間, 著重佈局差異化、特色化兒童業態。

但紅餐網(hongcan18)記者走訪時卻發現, 裡面兒童服裝、教育培訓、娛樂和親子DIY館等一應俱全, 但唯獨沒有與商場主題切合度最高的親子餐廳。

△ 廣州六元素體驗中心內景

“我們原先也談了幾個親子餐廳品牌, 本來有一家準備入駐的, 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該商場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親子餐廳的投入成本太高是讓很多人猶豫和退縮的原因。

作為一個新業態, 儘管站在話題風口, 在沒有做好入局準備前, 依然經不起市場的考驗。 國內親子餐廳模式尚在摸索階段,只有將餐飲、兒童娛樂和親子教育均衡結合的親子餐廳才有長久存活的可能,但目前能將各個部分都做好的品牌並不多。

老年餐

政策也扶不起來的阿斗

與兒童數量增長成正比的是老年人口的增長,而老年餐也和親子餐廳一樣是“偽需求”。

全國老年辦在2015年發佈的《十城市萬名老年人居家養老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時老年人對老年餐的需求比例高達42.3%。而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近2.3億,占總人口的16.7%, 是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

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每位老人一天的餐飲消費為20元,北京340萬老年人每天的餐飲花費就達6800萬元,一年的消費額將近250億元。

如此龐大的人群基數,對餐飲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肥沃的“土壤”。

同時,政府對老年餐也有相當力度的扶持,部分地區採取政府補貼等方式,鼓勵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進駐社區,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

除此之外,老年餐飲專案還可以申請公益創投基金,這無疑又在鼓動著創業者那顆“躁動”的心。

然而對於老年餐廳的經營者而言,這些紅利並不能代表實實在在的利潤。

首先在於老年顧客對餐飲的需求比較特殊,餐企在食材、服務、飲食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成本肯定要比普通餐大。

同時,老人多行動不便,他們認為偶爾去外面吃一頓還可以,天天吃餐廳的飯非常不習慣,加之冬天天冷、夏天太熱,都不願意出門。

此外,老年人的價格敏感屬性同樣為老年餐飲蒙上陰影。

這一輩的老人大多是從艱苦時期走過來的,勤儉節約是他們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大多數老人看來,能自己做就堅決不外吃,能便宜買就堅決不會多花一塊錢。即使一二線城市的,老人消費能力不低,但他們的錢更多是花在買保健品而不是餐飲。

空巢、獨居的老人,在做飯、吃飯上多少都存在問題,但即便每餐6到8元就能吃飽吃好,可依然有老人不願意去,許多老年餐桌每天僅有兩三人吃飯,虧損、關門歇業的更是屢見不鮮。

老人餐市場無疑是很大的,但是能夠切中老人的痛點的企業少之又少。特別是,現階段老年餐飲缺乏市場教育,如果沒有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很難做得起來。

素食餐廳

佛系還不足以撐起市場

隨著人們飲食態度的改變,健康成為重要的飲食標準,素食主義悄然流行,並吸引素食餐廳和食品巨頭迅速跑馬圈地。

2015年4月新華社報導稱,中國素食人口已經超過5000萬,彈性素食人口更多。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的純素食市場預計在2015年到2020年間的增長幅度超過17%,將是該時段內國際上增長速度最快的,表明中國人的飲食消費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轉變。

需求正在超速增長,但大部分的素食餐廳卻收入慘澹,去年就有業內人士聲稱,市場上素食餐廳95%都在虧錢。

看似簡單易操作的素食餐廳,在市場潛力不斷增加的時候,為何反而經營困難?

1、不接地氣

素食餐廳講究環境優雅,往往有曲高和寡的意味,加上所用的食材多以植物的原味為主,對食材的要求高,因此價格也不便宜。

據瞭解,國內中高端素食餐廳人均上百元,雖然也有人均30元左右的自助素食餐廳,但食材多得不到保證。

2、消費群體相對狹窄

在國外,素食是一種時尚,但國內的素食文化更多是集中在宗教群體當中,且不說完全的“素食主義者”仍是小眾群體,宗教信仰不同也很難在一起吃素食。

而如果不是“素食主義者”,到素食餐廳消費就是一種“獵奇”,這樣的消費行為完全沒有粘附性,擴展客源就很困難。

3、經營理念落後

絕大多數的素食餐廳經營者要麼是主張清心寡欲的,缺乏有效的行銷、管理和經營理念,要麼就是自己不吃素的,對素食文化缺乏真正的瞭解。無法盈利又沒底蘊的素食館,怎麼打動素食者?

國內的素食風潮才剛剛興起,整個市場都處於獵奇階段,沒有形成穩定的消費驅動。因而,如果沒有強烈的素食文化認同感,當下大投入嘗試素食餐廳很可能都是一地雞毛。

寵物餐廳

徒有噱頭,對人和寵物都不具吸引力

隨著新一代年輕人心甘情願成為“貓奴”、“狗奴”,寵物主題餐廳悄然上線,成為餐飲行業的一個特別現象。

“有時想帶它一起去吃飯,但一般的餐廳都是不允許帶寵物進去的,擔心打擾到其他顧客,沒辦法就只能把它關在家裡了。”獨自在外工作的小C養著一隻寵物狗,外出吃飯的時候從不帶狗,直到她家附近出現了一家寵物狗餐廳。

“週末我帶它去過一次,來餐廳消費的人大多是狗狗愛好者,裡面有十多隻不同品種的狗供人觀賞和逗玩,店裡也給人提供一些食物和飲品,口味一般,但最低的消費套餐也要58元一份,其它消費還要另收費,費用加起來就不低了。”

而從商家的角度而言,盈利肯定是最重要的。

杭州某寵物主題咖啡店去年6月份在商場開業,5個月之後就關門大吉。

“一開始受到了很多喜愛貓狗人士的認可,他們大多是自己並沒有養寵物,出於好玩的心態才來店裡過把癮的,經常來的人並不多。”店長蔣女士表示,開店的初衷是希望打造出一個以寵物為媒介的社交場所,讓寵物和人都能交到朋友,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來到店裡的顧客大多不養寵物,預期的目的沒達到。

更致命的是,寵物咖啡店無法盈利。“雖然店裡賣寵物用品,還提供咖啡、甜點等輕餐飲,不定期的還組織各種寵物活動。但整體的利潤非常低,長期下來難以維持。”

而作為消費者,小C認為,“寵物主題餐廳若單以幾隻萌貓萌狗為噱頭,不注重寵物本身的需求和環境舒適度的打造,對我們而言也不具備吸引力。而且很關鍵的一點,我可不想到寵物餐廳還要自己帶狗糧,這樣就太不值了。”

小C表示,之後再也沒有踏入過那家寵物餐廳,半年後,當她再次路過時,發現這家寵物店早已關門歇業。

結 語

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市場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五花八門的需求層出不窮,哪些是“真痛點”哪些是“偽需求”?兩者之間的界限隨時可能隨市場調整。今天我們在說的“偽需求”也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真痛點”,只是當下沒有達到市場要求,無法成型。

聰明的餐飲人要仔細辨別,細緻分析,先跳過“偽需求”的坑,才有商業模式的變現的可能,這其中,不盲目跟風也很重要。

作者:陸沉

國內親子餐廳模式尚在摸索階段,只有將餐飲、兒童娛樂和親子教育均衡結合的親子餐廳才有長久存活的可能,但目前能將各個部分都做好的品牌並不多。

老年餐

政策也扶不起來的阿斗

與兒童數量增長成正比的是老年人口的增長,而老年餐也和親子餐廳一樣是“偽需求”。

全國老年辦在2015年發佈的《十城市萬名老年人居家養老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時老年人對老年餐的需求比例高達42.3%。而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近2.3億,占總人口的16.7%, 是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

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每位老人一天的餐飲消費為20元,北京340萬老年人每天的餐飲花費就達6800萬元,一年的消費額將近250億元。

如此龐大的人群基數,對餐飲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肥沃的“土壤”。

同時,政府對老年餐也有相當力度的扶持,部分地區採取政府補貼等方式,鼓勵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進駐社區,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

除此之外,老年餐飲專案還可以申請公益創投基金,這無疑又在鼓動著創業者那顆“躁動”的心。

然而對於老年餐廳的經營者而言,這些紅利並不能代表實實在在的利潤。

首先在於老年顧客對餐飲的需求比較特殊,餐企在食材、服務、飲食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成本肯定要比普通餐大。

同時,老人多行動不便,他們認為偶爾去外面吃一頓還可以,天天吃餐廳的飯非常不習慣,加之冬天天冷、夏天太熱,都不願意出門。

此外,老年人的價格敏感屬性同樣為老年餐飲蒙上陰影。

這一輩的老人大多是從艱苦時期走過來的,勤儉節約是他們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大多數老人看來,能自己做就堅決不外吃,能便宜買就堅決不會多花一塊錢。即使一二線城市的,老人消費能力不低,但他們的錢更多是花在買保健品而不是餐飲。

空巢、獨居的老人,在做飯、吃飯上多少都存在問題,但即便每餐6到8元就能吃飽吃好,可依然有老人不願意去,許多老年餐桌每天僅有兩三人吃飯,虧損、關門歇業的更是屢見不鮮。

老人餐市場無疑是很大的,但是能夠切中老人的痛點的企業少之又少。特別是,現階段老年餐飲缺乏市場教育,如果沒有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很難做得起來。

素食餐廳

佛系還不足以撐起市場

隨著人們飲食態度的改變,健康成為重要的飲食標準,素食主義悄然流行,並吸引素食餐廳和食品巨頭迅速跑馬圈地。

2015年4月新華社報導稱,中國素食人口已經超過5000萬,彈性素食人口更多。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中國的純素食市場預計在2015年到2020年間的增長幅度超過17%,將是該時段內國際上增長速度最快的,表明中國人的飲食消費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轉變。

需求正在超速增長,但大部分的素食餐廳卻收入慘澹,去年就有業內人士聲稱,市場上素食餐廳95%都在虧錢。

看似簡單易操作的素食餐廳,在市場潛力不斷增加的時候,為何反而經營困難?

1、不接地氣

素食餐廳講究環境優雅,往往有曲高和寡的意味,加上所用的食材多以植物的原味為主,對食材的要求高,因此價格也不便宜。

據瞭解,國內中高端素食餐廳人均上百元,雖然也有人均30元左右的自助素食餐廳,但食材多得不到保證。

2、消費群體相對狹窄

在國外,素食是一種時尚,但國內的素食文化更多是集中在宗教群體當中,且不說完全的“素食主義者”仍是小眾群體,宗教信仰不同也很難在一起吃素食。

而如果不是“素食主義者”,到素食餐廳消費就是一種“獵奇”,這樣的消費行為完全沒有粘附性,擴展客源就很困難。

3、經營理念落後

絕大多數的素食餐廳經營者要麼是主張清心寡欲的,缺乏有效的行銷、管理和經營理念,要麼就是自己不吃素的,對素食文化缺乏真正的瞭解。無法盈利又沒底蘊的素食館,怎麼打動素食者?

國內的素食風潮才剛剛興起,整個市場都處於獵奇階段,沒有形成穩定的消費驅動。因而,如果沒有強烈的素食文化認同感,當下大投入嘗試素食餐廳很可能都是一地雞毛。

寵物餐廳

徒有噱頭,對人和寵物都不具吸引力

隨著新一代年輕人心甘情願成為“貓奴”、“狗奴”,寵物主題餐廳悄然上線,成為餐飲行業的一個特別現象。

“有時想帶它一起去吃飯,但一般的餐廳都是不允許帶寵物進去的,擔心打擾到其他顧客,沒辦法就只能把它關在家裡了。”獨自在外工作的小C養著一隻寵物狗,外出吃飯的時候從不帶狗,直到她家附近出現了一家寵物狗餐廳。

“週末我帶它去過一次,來餐廳消費的人大多是狗狗愛好者,裡面有十多隻不同品種的狗供人觀賞和逗玩,店裡也給人提供一些食物和飲品,口味一般,但最低的消費套餐也要58元一份,其它消費還要另收費,費用加起來就不低了。”

而從商家的角度而言,盈利肯定是最重要的。

杭州某寵物主題咖啡店去年6月份在商場開業,5個月之後就關門大吉。

“一開始受到了很多喜愛貓狗人士的認可,他們大多是自己並沒有養寵物,出於好玩的心態才來店裡過把癮的,經常來的人並不多。”店長蔣女士表示,開店的初衷是希望打造出一個以寵物為媒介的社交場所,讓寵物和人都能交到朋友,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來到店裡的顧客大多不養寵物,預期的目的沒達到。

更致命的是,寵物咖啡店無法盈利。“雖然店裡賣寵物用品,還提供咖啡、甜點等輕餐飲,不定期的還組織各種寵物活動。但整體的利潤非常低,長期下來難以維持。”

而作為消費者,小C認為,“寵物主題餐廳若單以幾隻萌貓萌狗為噱頭,不注重寵物本身的需求和環境舒適度的打造,對我們而言也不具備吸引力。而且很關鍵的一點,我可不想到寵物餐廳還要自己帶狗糧,這樣就太不值了。”

小C表示,之後再也沒有踏入過那家寵物餐廳,半年後,當她再次路過時,發現這家寵物店早已關門歇業。

結 語

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市場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五花八門的需求層出不窮,哪些是“真痛點”哪些是“偽需求”?兩者之間的界限隨時可能隨市場調整。今天我們在說的“偽需求”也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真痛點”,只是當下沒有達到市場要求,無法成型。

聰明的餐飲人要仔細辨別,細緻分析,先跳過“偽需求”的坑,才有商業模式的變現的可能,這其中,不盲目跟風也很重要。

作者:陸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