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大釗:鐵肩擔道義 為庶民求解放

李大釗青銅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陳元秋攝/光明圖片

4月18日早上8點半, 講解員武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武月是土生土長的河北省樂亭縣人,

她已經在樂亭縣城覓園街上的李大釗紀念館工作8年多了。 今天她要接待的是來自唐山市路南區教育系統的遊客。 對於李大釗的事蹟, 武月8年來已經講了無數次。 每次在她的動情講解下, 李大釗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在遊客心中顯得更加飽滿而生動。

1889年, 李大釗出生于樂亭縣大黑坨村。 1907年, 18歲的李大釗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參與出版《言治月刊》。 辛亥革命後, 面對國家尚未真正獨立富強的現狀, 李大釗憂國之所憂, 哀民之所哀, 寫下《隱憂篇》和《大哀篇》, 下定決心為挽救中華而努力奮鬥。

1914年9月, 李大釗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 在學校, 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理論, 為他回國宣傳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奠基作用。

第二年, 他得知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 便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鬥爭, 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

1916年, 李大釗回國後, 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一職。 任職期間, 李大釗和陳獨秀、魯迅等一起高舉反帝反封建大旗, 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大潮。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一生的寫照。

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 李大釗用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民族求得解放的希望, 連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 並斷言“試看將來的環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潮流不斷探索,

憑著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 當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 李大釗提出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他為黨的建立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實踐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中指出:“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 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 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 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 即是社會主義團體。 ”

1922年中共二大後, 李大釗受黨組織委派, 三赴上海, 兩到廣州, 與孫中山商談國共合作, 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5年5月, 中共中央北方執行委員會成立,

李大釗任北方區委書記。 李大釗是中國北方革命運動的偉大領袖, 他在北方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 領導工農城市運動, 建立黨的組織。 1926年4月, 奉系軍閥張作霖入關後, 大肆鎮壓國共兩黨的革命人士, 北京處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 李大釗領導北方區委繼續和各地黨組織保持聯繫, 持續鬥爭近1年之久。 1927年4月6日, 李大釗和其他80名革命志士被張作霖逮捕。 4月28日, 李大釗高呼“共產黨萬歲”, 犧牲在絞刑架上, 英勇就義。

李大釗一生簡樸清廉, 他同時代的人這樣描述他:“黃卷青燈, 茹苦食淡, 冬一絮衣, 夏一布衫, 為庶民求解放, 一生辛苦艱難。 ”

唐山市路南區雙新小學體育教師劉珅在李大釗漢白玉像前佇立許久, 他說:“我從小就一直去市區的大釗公園遊玩,

今天是我第一次來李大釗紀念館。 李大釗身上所體現出的革命精神, 永遠是激勵我們年輕人奮鬥、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27日 04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