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中國的熊孩子已經熊到國外了,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看點談起教育, 父母們的目標似乎非常明確: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通識、更好的學校……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在加拿大陪孩子成長的媽媽, 她注意到, 如今孩子們之間的“欺淩”現象, 不僅指向弱小, 還因為競爭激烈, 指向對自己有威脅的孩子。 作者反思了教育的現狀, 提出真正的教育還應該指引孩子成為既不欺負他人, 亦不為他人所欺負的人。 文中也列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觀點, 供父母們參考。

注: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媽媽的力量( ID:MothersPower).

文丨 Lili&芳芳 編輯丨黃曄

1

移民到了加拿大,

還是躲不開中國熊孩子

半夜圈友N突然有人求助:孩子在學校被打得流血, 打人的孩子也不道歉怎麼辦?我定神一看, N在溫哥華。 想到加拿大的學校規則裡有一條是:孩子之間不能有肢體碰撞。 怎麼可能會發生流血事件?

N在螢幕那邊繼續訴苦:當時在比賽爬樓梯, 我的小朋友跑得快, 結果就被另一個小朋友的哥哥堵在樓梯口劈頭蓋臉一通打。 我立刻沖過去制止, 可是孩子已經晚了。 更氣人的是, 打人孩子的媽媽來了說的第一句話是: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打人不要打頭和臉!她這不是說其它地方隨便打嗎?

我問N, 學校有處理意見嗎?

N說:我找了校長回饋, 校長說需要找老師商量解決方案, 可是我課後去接孩子, 老師居然跟我說:我現在watch two boys,

monintor the boys, they play fine。 (我現在盯著他們, 他們玩得很好)

N說, 其實孩子已經是第二次被同一個人欺負了!我小心翼翼問N:是不是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不要去和有攻擊性, 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玩?N無奈:可是孩子剛來加拿大, 英語不好, 這是班上他唯一能說得上話的孩子。

有點不知道如何支招。

N問, 如果我不同意學校的處理方式怎麼辦?我說, 你可以繼續申訴, 學校家長委員會、社區教育協會, 都是繼續推進事情的管道之一, 但這些機制推進得很慢, 而且還需要非常扎實的外語功力……

N說, 那現在怎麼辦?我現在每天送孩子去學校都提心吊膽?我沉默了, 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 這個處理顯得很不公平公正。

說到這兒, N很困惑, 不都說加拿大的學校很安全,

保護弱者嗎, 怎麼連這種事都不能處理好?其實我就是希望那孩子道個歉, 這樣孩子會不那麼委屈, 我心裡也好受一些。

我明白N的潛臺詞, 幾乎每個移民家庭都是沖著教育來的加拿大, 可還沒感受到教育的先進性就先發生流血事件, 這反差確實太大了!

震驚之餘!某種不能表明的心理讓我追問了一句:是西人還是……?沉默了幾秒鐘, N說:中國孩子。

不是巧合也算巧合。

隨著低齡留學加劇的趨勢, 關於中國孩子在加拿大學校互相鬥毆的新聞越來越多。 聽過最荒誕的故事是倆位小霸王的家長因為孩子的衝突在學校大吵大鬧, 幾乎大打出手, 腦補一下, 感覺也挺為難不懂中國文化的西人校長去解決這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問題。

我問N, 既然對方不道歉, 又擔驚受怕, 有沒有過以暴制暴的念頭?N歎口氣, 說校長說這是:two wrong doesn't make one right。 (兩敗俱傷)

2

對於中國家庭來說,

什麼是好的教育?

N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她選擇遵從加拿大的申訴程式, 決定繼續尋找積極解決方案, 希望保護孩子不要再受傷害。

這個故事引發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沖著加拿大優質教育而來的家庭, 為什麼連教會孩子道歉的能力都沒有?還是說, 在這樣的家庭裡, 沒有說道歉的習慣, 因為那樣就意味著軟弱和錯誤。

那麼北美的好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更廣泛一點, 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來說, 什麼是好的教育?

再講兩個真實的案例。

1

著名經濟學李教授在《開講啦》這個教育節目裡講過一個他自己小時候受到同學欺負的故事。

我出生在北京, 幼稚園還沒有畢業, 就被送到了農村。 上小學的第一天, 印象非常深刻。 那天, 同學們課間把我叫到了操場。 哎呀, 我說同學們真不錯呀, 要歡迎我。

我傻呵呵的剛過去, 站到中間, 還沒站穩呢, 有一個同學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後, 把我的褲子一拉,扒下來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還有外班同學,男生女生都看著我。這是我人生的“鴉片戰爭”,奇恥大辱!

我跟班主任告狀,班主任講的是方言我沒聽太懂,哇啦哇啦講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說——你小子真笨,連自個的褲子都保不住,你還來找我,你太笨了,你還有臉找我,你靠自己吧。

我沒有告訴父母。我心裡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訴我的父母,父母一點兒不同情我,我的父母一定會教育我,說一定是你犯錯誤了。

怎麼辦?必須靠自己。怎麼靠自己?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媽媽,我說我那個褲子不能用鬆緊帶,你必須給我一個繩子紮褲子,我要保底線,把褲子紮得緊緊的。

第二件事,我要跑,打不贏我要先學會跑。從學校到家大概有兩公里,每天放學我第一個從課堂裡跑出來,我害怕別人打我,跑回家。

第三件事,我得學,我觀察孩子們怎麼打架,怎麼一個打法。

最後,機會來了,一個月以後,我的班主任說:“李稻葵同學,你不能一放學就跑,你要做值日,打掃衛生。”沒辦法,我留了下來。那幾個人要打我一頓,今天跑不掉了。

我跑了一個月的步,身體也壯了。我先跟他們轉悠,在課桌之間跑。跑累了,我逮著一個機會,朝著一個欺負我的同學撞過去了。他沒防備,沒想到我會反擊。他的頭撞到了課桌上,當時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闖禍了。

第二天我媽媽買了餅乾,帶著我到這位同學家去賠禮道歉。從此以後,沒有人再敢隨便欺負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勝利,我從“鴉片戰爭”走到了“抗美援朝”。

2

下面是群友提到的真實案例:

女兒班裡有個從外地轉來的女生A,很愛寫作,她的爸爸就給孩子設了一個公眾號,孩子每週寫文章發表,還邀請班上一個女孩B一起寫,B得到的點贊遠遠少於A,便產生強烈嫉妒,就把A拉到學校小樹林裡用樹枝抽打,脖子上出血留下傷痕,一個暑假都沒消去。

被打女孩的媽媽還是偷偷看到她寫的日記才發現,但已經形成心理傷害。A家長找了學校後,學校僅是委託班主任處理,找雙方家長,打人女孩B的家長沒有道歉,注意,沒有道歉,沒有道歉。

後來把倆女孩進行物理隔離,不許身體和各方面接觸,但是B女孩會當眾辱駡被打女孩A,家長再找學校,班主任比較不耐煩,讓A家長和孩子慢慢消化。

3

我們的教育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我要講這三個案例呢?

第一:

你會注意到,雖然都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之間發生,但A女孩遭受了巨大的羞辱後還是和李教授當年一樣不敢告訴家長?如果N當時不在場,她的孩子會如實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那些我聽著都心痛的慘劇就不一一複述了,因為太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恥感文化到底讓孩子背負了多大的重壓?以至於寧願把自己壓彎也不吐露?

第二:

我們這一代家長在教育中對孩子的關注、保護、教育的投入遠超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也超過任何一個我們的時代,但除了糾結孩子的排名和大學目標,我們為把孩子放入一個群體環境中前,在孩子的預生活教育方面,我們做了什麼準備?我們的精力和財力是否花在了正確的,該去的地方?

第三:

當事件發生時,學校教育又該做什麼?

二三十年前的李教授的班主任沒有採取任何保護受害者的措施,以至於李教授根本沒有正確的申訴途徑,不得不走“以暴制暴”這條路。

據我瞭解,A女孩的學校在國內是名校之一,三十年後,學校仍然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來處理欺淩,我們的教育改革,到底改在哪兒?為了制止學校的欺淩,禁止中小學生在課間追跑打鬧,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的管理方式。可是情況看起來並沒有好轉,甚至更壓抑了孩子的身體躁動。

第四:

在加拿大,欺淩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個學校課題,有嚴格的標準來界定,學校會根據欺淩程度嚴重來採取相應的措施。N希望的”正義“雖然還沒有得到,但我做了一些採訪後,發現這樣的處理結果也許是因為學校裁定這只是孩子之間普通的打鬧,所以採用了較為溫和的方式來處理。

可是為什麼即使已經身處這樣一個相對有申訴機制的國家,部分中國家長一樣仍要以農村打架的方式來解決?我們這一代家長,是否已經具備通過正確的途徑解決孩子之間的衝突的能力?

第五:

通過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欺淩不再是因為物件弱小,而是因為他的存在造成了威脅。這幾年的教育軍備競賽越演越烈,贏在起跑線,所以要搶跑?勝在終點,所以要不惜代價?眼看著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一個個被現實改變到去路邊使絆腳,這讓人很沮喪。

如果不幸被絆了,“以暴制暴”是一種應該被歌頌的反抗手段嗎?我們希望施暴者收到如何的懲罰才能對等我們的憤怒?我們如何評估我們的憤怒?在憤怒的對面,我們如何教會孩子寬恕?但又不讓孩子饒過真正的惡人,以躲避萬一的危險?

4

我們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還是更強的人

全人教育,這個熱詞屢屢出現在各種教育文章中,但什麼是全人教育?多一些通識?多一些素質?更有技巧的拿標準分?體育競技更強?藝術特長更好?到底指揮著我們家長投入這瘋狂的教育浪潮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到底要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強(以不被別人欺負)?還是更好(不去欺負別人)?

我沒有答案。

越做家長,我越想審視自己,我們家長對自己的成長需求和對孩子的成長要求,到底哪一個更應該放在前面?

也許先扔些也許有用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儘量避免被絆倒更為實際。

一、教會孩子識別人

你也許注意到,N提到一個細節,儘管她的孩子已經被打了兩次,他還是要去找打人者玩,因為只有那個孩子會說中文。而另一個朋友的孩子也選擇繼續和一個暴力傾向的孩子繼續玩,即使已經被打過2次。據說那個孩子的爸爸還在家揍奶奶,就因為那孩子很會玩兒。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我會選擇讓我的孩子遠離這樣的孩子,即使他很有才華,那又怎樣?傷害你,索取你更多的,往往是這樣的人。要讓孩子尋找價值相同的,而不是語言相同的人去相處。紛紛萬事,直道而行。如果人或事對孩子有幫助,應接近,如果相反,應保持距離。

當孩子被欺負的那一刻,就是擇友價值塑造的刹那。

二、教會孩子求同存異

到目前為止,女兒一共在4個小學呆過,適應幾個新環境都還比較順利。當N的事件在發生的時候,我問她,是如何融入新環境,並保護自己的?

她說我就跟著大家做,不反對,等到有人願意和我一樣,就說明那個人願意和我成為朋友,我就可以做些我們一起想做的事情。

這個應合了朋友“綠色蝴蝶”提到的觀點:孩子新到一個群體,老師想知道的是你有什麼不同,但同學需要看到你有什麼相同,這樣才放心接納你。我也在這兒也被點醒了一下。

三、教會孩子勇敢但也要謹慎

我當然希望孩子勇敢,可是當孩子不具備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勇敢很多時候變成了莽撞,有時候會引起惡性後果,這個江歌案已經詮釋得淋漓盡致。

教會孩子用正確的申訴和法律管道,為自己和他人發聲,是用謹慎的方式表達勇敢的立場。以暴制暴,泄一時怒氣,但經常伴隨著不可預期的後果,是莽撞。

家長群分享了一個案例是全班女生集體舉報一個男生把另一個孩子腦袋撞牆。我為這樣的孩子們喝彩。我也聽說後來A女孩的同班部分家長說服孩子保護她,所以她後來過得不那麼辛苦。幸好,還有勇敢的孩子們和成人們,這個世界也許還不那麼混蛋。

四、教會孩子道歉和寬恕

誰都想護犢子,但是要分情況護。當Ta犯錯了,你護得太無底線,太無原則,他就會咬人,也許某一天還把你揍一頓。當Ta被欺負了,你護得太依依不饒人,Ta容易產生弱者心理,總把自己放在被欺負的境地,有這樣心態也過得很不容易。

這個線,不好拿捏。講個小故事說明一下:

有天,女兒和朋友的兒子T在我家發生了肢體衝突。我正好目睹了全過程,我立即嚴肅地告訴女兒,你必須道歉。女兒想解釋:可是是他非要推開我的門……我不是故意的。

我說:不管是巧合,還是無意,總之,你現在撞疼了他,你必須道歉。女兒幾乎是哭著說出來:對不起,我不應該推你,害你撞到牆。沒想到T馬上破涕為笑說,我沒事了!

我如實告訴T的媽媽整個事情發展,誠意向她道歉,沒想到她反而馬上叫T向女兒道歉,因為男孩也不應該那樣魯莽的沖進一個女孩子的房間。當T說對不起的時候,女兒的那一點點委屈也瞬間消散了。

這就是道歉和寬恕。

五、教會孩子強大而謙和

前面討論的是到底培養孩子要更強,還是更好?也許,這兩者之間有一條中間道——就是強大而謙和,孩子要學會,成人也一樣。

強大就是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不難過不發脾氣,而是找朋友幫助想辦法再努力。謙和就是成功了也不驕傲,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繼續和大家做好朋友。(本段由“綠色蝴蝶”提供觀點)

我的女朋友Cold,一位女博士認為孩子的性格養成可以按照養成順序可以歸結為四個字“方、正、中、平”。

從小要學做人,正直不阿,此為方;明辨是非,此為正。隨著年齡見長閱歷漸豐,須與社會和世人磨合,懂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此為中;悟得海納百川、和光同塵,此為平。以上修得,就是外圓內方了罷。

我也很認可。

祝你和孩子一起成長為一個強大而謙和,方正中平的人。

謹以此文感謝對此有過討論的朋友們。

關於作者本人:

我是一個11歲女孩的媽媽,90年代末在復旦大學學習,畢業後在中國影視圈做了一些小事情。在陪同孩子成長的路上,我也在思考,下一個人生的10年、20年,我可以做哪些真正有意義的事來幫助自己繼續成長,也幫助到別人。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總教練、

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

帶來《概率入門》課

12節課程視頻+視頻配套練習

首次在課程視頻中插入練習題

通過互動式練習與小顆粒度學習

讓孩子不掉隊,

在概率的世界裡挑戰直覺!

把我的褲子一拉,扒下來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還有外班同學,男生女生都看著我。這是我人生的“鴉片戰爭”,奇恥大辱!

我跟班主任告狀,班主任講的是方言我沒聽太懂,哇啦哇啦講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說——你小子真笨,連自個的褲子都保不住,你還來找我,你太笨了,你還有臉找我,你靠自己吧。

我沒有告訴父母。我心裡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訴我的父母,父母一點兒不同情我,我的父母一定會教育我,說一定是你犯錯誤了。

怎麼辦?必須靠自己。怎麼靠自己?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媽媽,我說我那個褲子不能用鬆緊帶,你必須給我一個繩子紮褲子,我要保底線,把褲子紮得緊緊的。

第二件事,我要跑,打不贏我要先學會跑。從學校到家大概有兩公里,每天放學我第一個從課堂裡跑出來,我害怕別人打我,跑回家。

第三件事,我得學,我觀察孩子們怎麼打架,怎麼一個打法。

最後,機會來了,一個月以後,我的班主任說:“李稻葵同學,你不能一放學就跑,你要做值日,打掃衛生。”沒辦法,我留了下來。那幾個人要打我一頓,今天跑不掉了。

我跑了一個月的步,身體也壯了。我先跟他們轉悠,在課桌之間跑。跑累了,我逮著一個機會,朝著一個欺負我的同學撞過去了。他沒防備,沒想到我會反擊。他的頭撞到了課桌上,當時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闖禍了。

第二天我媽媽買了餅乾,帶著我到這位同學家去賠禮道歉。從此以後,沒有人再敢隨便欺負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勝利,我從“鴉片戰爭”走到了“抗美援朝”。

2

下面是群友提到的真實案例:

女兒班裡有個從外地轉來的女生A,很愛寫作,她的爸爸就給孩子設了一個公眾號,孩子每週寫文章發表,還邀請班上一個女孩B一起寫,B得到的點贊遠遠少於A,便產生強烈嫉妒,就把A拉到學校小樹林裡用樹枝抽打,脖子上出血留下傷痕,一個暑假都沒消去。

被打女孩的媽媽還是偷偷看到她寫的日記才發現,但已經形成心理傷害。A家長找了學校後,學校僅是委託班主任處理,找雙方家長,打人女孩B的家長沒有道歉,注意,沒有道歉,沒有道歉。

後來把倆女孩進行物理隔離,不許身體和各方面接觸,但是B女孩會當眾辱駡被打女孩A,家長再找學校,班主任比較不耐煩,讓A家長和孩子慢慢消化。

3

我們的教育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我要講這三個案例呢?

第一:

你會注意到,雖然都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之間發生,但A女孩遭受了巨大的羞辱後還是和李教授當年一樣不敢告訴家長?如果N當時不在場,她的孩子會如實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那些我聽著都心痛的慘劇就不一一複述了,因為太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恥感文化到底讓孩子背負了多大的重壓?以至於寧願把自己壓彎也不吐露?

第二:

我們這一代家長在教育中對孩子的關注、保護、教育的投入遠超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也超過任何一個我們的時代,但除了糾結孩子的排名和大學目標,我們為把孩子放入一個群體環境中前,在孩子的預生活教育方面,我們做了什麼準備?我們的精力和財力是否花在了正確的,該去的地方?

第三:

當事件發生時,學校教育又該做什麼?

二三十年前的李教授的班主任沒有採取任何保護受害者的措施,以至於李教授根本沒有正確的申訴途徑,不得不走“以暴制暴”這條路。

據我瞭解,A女孩的學校在國內是名校之一,三十年後,學校仍然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來處理欺淩,我們的教育改革,到底改在哪兒?為了制止學校的欺淩,禁止中小學生在課間追跑打鬧,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的管理方式。可是情況看起來並沒有好轉,甚至更壓抑了孩子的身體躁動。

第四:

在加拿大,欺淩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個學校課題,有嚴格的標準來界定,學校會根據欺淩程度嚴重來採取相應的措施。N希望的”正義“雖然還沒有得到,但我做了一些採訪後,發現這樣的處理結果也許是因為學校裁定這只是孩子之間普通的打鬧,所以採用了較為溫和的方式來處理。

可是為什麼即使已經身處這樣一個相對有申訴機制的國家,部分中國家長一樣仍要以農村打架的方式來解決?我們這一代家長,是否已經具備通過正確的途徑解決孩子之間的衝突的能力?

第五:

通過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欺淩不再是因為物件弱小,而是因為他的存在造成了威脅。這幾年的教育軍備競賽越演越烈,贏在起跑線,所以要搶跑?勝在終點,所以要不惜代價?眼看著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一個個被現實改變到去路邊使絆腳,這讓人很沮喪。

如果不幸被絆了,“以暴制暴”是一種應該被歌頌的反抗手段嗎?我們希望施暴者收到如何的懲罰才能對等我們的憤怒?我們如何評估我們的憤怒?在憤怒的對面,我們如何教會孩子寬恕?但又不讓孩子饒過真正的惡人,以躲避萬一的危險?

4

我們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還是更強的人

全人教育,這個熱詞屢屢出現在各種教育文章中,但什麼是全人教育?多一些通識?多一些素質?更有技巧的拿標準分?體育競技更強?藝術特長更好?到底指揮著我們家長投入這瘋狂的教育浪潮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到底要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強(以不被別人欺負)?還是更好(不去欺負別人)?

我沒有答案。

越做家長,我越想審視自己,我們家長對自己的成長需求和對孩子的成長要求,到底哪一個更應該放在前面?

也許先扔些也許有用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儘量避免被絆倒更為實際。

一、教會孩子識別人

你也許注意到,N提到一個細節,儘管她的孩子已經被打了兩次,他還是要去找打人者玩,因為只有那個孩子會說中文。而另一個朋友的孩子也選擇繼續和一個暴力傾向的孩子繼續玩,即使已經被打過2次。據說那個孩子的爸爸還在家揍奶奶,就因為那孩子很會玩兒。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我會選擇讓我的孩子遠離這樣的孩子,即使他很有才華,那又怎樣?傷害你,索取你更多的,往往是這樣的人。要讓孩子尋找價值相同的,而不是語言相同的人去相處。紛紛萬事,直道而行。如果人或事對孩子有幫助,應接近,如果相反,應保持距離。

當孩子被欺負的那一刻,就是擇友價值塑造的刹那。

二、教會孩子求同存異

到目前為止,女兒一共在4個小學呆過,適應幾個新環境都還比較順利。當N的事件在發生的時候,我問她,是如何融入新環境,並保護自己的?

她說我就跟著大家做,不反對,等到有人願意和我一樣,就說明那個人願意和我成為朋友,我就可以做些我們一起想做的事情。

這個應合了朋友“綠色蝴蝶”提到的觀點:孩子新到一個群體,老師想知道的是你有什麼不同,但同學需要看到你有什麼相同,這樣才放心接納你。我也在這兒也被點醒了一下。

三、教會孩子勇敢但也要謹慎

我當然希望孩子勇敢,可是當孩子不具備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勇敢很多時候變成了莽撞,有時候會引起惡性後果,這個江歌案已經詮釋得淋漓盡致。

教會孩子用正確的申訴和法律管道,為自己和他人發聲,是用謹慎的方式表達勇敢的立場。以暴制暴,泄一時怒氣,但經常伴隨著不可預期的後果,是莽撞。

家長群分享了一個案例是全班女生集體舉報一個男生把另一個孩子腦袋撞牆。我為這樣的孩子們喝彩。我也聽說後來A女孩的同班部分家長說服孩子保護她,所以她後來過得不那麼辛苦。幸好,還有勇敢的孩子們和成人們,這個世界也許還不那麼混蛋。

四、教會孩子道歉和寬恕

誰都想護犢子,但是要分情況護。當Ta犯錯了,你護得太無底線,太無原則,他就會咬人,也許某一天還把你揍一頓。當Ta被欺負了,你護得太依依不饒人,Ta容易產生弱者心理,總把自己放在被欺負的境地,有這樣心態也過得很不容易。

這個線,不好拿捏。講個小故事說明一下:

有天,女兒和朋友的兒子T在我家發生了肢體衝突。我正好目睹了全過程,我立即嚴肅地告訴女兒,你必須道歉。女兒想解釋:可是是他非要推開我的門……我不是故意的。

我說:不管是巧合,還是無意,總之,你現在撞疼了他,你必須道歉。女兒幾乎是哭著說出來:對不起,我不應該推你,害你撞到牆。沒想到T馬上破涕為笑說,我沒事了!

我如實告訴T的媽媽整個事情發展,誠意向她道歉,沒想到她反而馬上叫T向女兒道歉,因為男孩也不應該那樣魯莽的沖進一個女孩子的房間。當T說對不起的時候,女兒的那一點點委屈也瞬間消散了。

這就是道歉和寬恕。

五、教會孩子強大而謙和

前面討論的是到底培養孩子要更強,還是更好?也許,這兩者之間有一條中間道——就是強大而謙和,孩子要學會,成人也一樣。

強大就是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做不成不難過不發脾氣,而是找朋友幫助想辦法再努力。謙和就是成功了也不驕傲,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繼續和大家做好朋友。(本段由“綠色蝴蝶”提供觀點)

我的女朋友Cold,一位女博士認為孩子的性格養成可以按照養成順序可以歸結為四個字“方、正、中、平”。

從小要學做人,正直不阿,此為方;明辨是非,此為正。隨著年齡見長閱歷漸豐,須與社會和世人磨合,懂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此為中;悟得海納百川、和光同塵,此為平。以上修得,就是外圓內方了罷。

我也很認可。

祝你和孩子一起成長為一個強大而謙和,方正中平的人。

謹以此文感謝對此有過討論的朋友們。

關於作者本人:

我是一個11歲女孩的媽媽,90年代末在復旦大學學習,畢業後在中國影視圈做了一些小事情。在陪同孩子成長的路上,我也在思考,下一個人生的10年、20年,我可以做哪些真正有意義的事來幫助自己繼續成長,也幫助到別人。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總教練、

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

帶來《概率入門》課

12節課程視頻+視頻配套練習

首次在課程視頻中插入練習題

通過互動式練習與小顆粒度學習

讓孩子不掉隊,

在概率的世界裡挑戰直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