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惜被誅九族,也要為中國除掉大患,留下“九字”實在太霸氣

隨著國力的增長, 國人說話的口氣也變了,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引用一句“雖遠必誅”的老話, 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這句牛氣十足的話, 出自漢朝陳湯之口。 當然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 下面就給大家說道說道。

漢朝初年, 北方匈奴為患, 但是他們不幸遇上了漢武帝。 武帝組織了三次對匈作戰, 基本把匈奴的主力全滅了。 再加上匈奴內部鬧起了分裂, 出現了以呼韓邪為單于的南匈奴和以郅支為單于的北匈奴。 呼韓邪是一個乖角, 他自知不是大漢的對手, 於是主動請降。 當時漢朝是宣帝在位, 宣帝對呼韓邪的舉動很是高興, 親自到都城外迎接。 元帝時期, 為了安撫南匈奴, 又把昭君嫁給呼韓邪, 這才讓匈奴暫時安分下來。

但是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就很不安分, 他對抗大漢, 殺了大漢派去的使者。 郅支心裡很清楚自己不是大漢的對手, 於是帶領族人一溜煙跑到了鹹海附近的康居國, 康居國正想找個幫手稱霸西域, 這郅支就主動過來了, 怎麼可能不要?

郅支雖然投靠了康居國, 但心裡一直幻想著恢復往日的強盛, 多次對大宛、烏孫兩個小國用兵, 而這兩個國家當時已經歸順大漢, 他這麼做顯然是在向大漢挑釁。

當時陳湯在西域當副校尉, 甘延壽是正職。 陳湯力主攻打郅支, 但是甘延壽卻堅持需要得到朝廷的准許才可行事。 陳湯沒辦法, 在甘延壽患病時, 冒著被誅九族的風險假傳了朝廷的命令, 進兵康居國。

這是一次艱苦的遠征, 他總共動員了四萬軍隊,

其中包括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軍隊。 大軍很快包圍了郅支城, 並順利破城。 此戰, 斬獲甚眾, 而郅支也死於亂軍之中, 北匈奴的威脅也解除了。

得勝之後, 陳湯跟甘延壽回長安向元帝報捷, 並獻上郅支的人頭。 元帝大喜, 對陳湯假託朝廷命令一事,

也就不再追究。 為了擴大影響, 陳湯建議把郅支的人頭懸掛在槀街, 因為那是各國使者居住的地方, 類似於現在的使館區。 那意思很明白, 就是要殺雞駭猴, 在給皇上的詔書中, 陳湯第一次說了那句讓國人驕傲了兩千年的名言“明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 是一個標誌性詞語, 它象徵著國家的強大。 牛氣不是吹出來的, 而是一個國家實力顯現。

文/油膩大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