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才叫管理,你那只是瞎指揮

職場中明明做著差不多的工作, 為什麼卻有人能夠脫穎而出?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 得出一條重要結論——“多一盎司定律”: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

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 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只是“多一盎司”。

但就是這一微小的區別, 卻會讓你的工作大不一樣。

職場經典“買土豆故事”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1 你是職場“張三”還是“李四”?

張三和李四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 拿同樣的薪水。 一段時間後, 張三青雲直上, 李四卻原地踏步。 李四想不通:老闆為何厚此薄彼?

➤李四

老闆說:“李四, 你現在到集市, 看看今天早上有賣土豆的嗎?”

一會兒, 李四回來彙報:“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

“有多少?”老闆又問。

李四沒問過, 於是趕緊又跑回市集, 然後告訴老闆:“一共40袋。 ”

“價格呢?”“您沒有叫我打聽價格。 ”李四委屈地申明。

➤張三

老闆又把張三叫來:“張三, 你現在到集市, 看看今天早上有賣土豆的嗎?”

張三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 他一口氣向老闆彙報:“今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 一共40袋, 價格是2毛5分錢一斤。 我看了一下, 這些土豆的品質不錯, 價格也便宜, 於是順便帶回來一個讓您看看。 ”

張三邊說邊拿出土豆, “我想這麼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賺錢, 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 40袋土豆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賣掉。 而且咱們全部買下還可以再適當優惠。 所以, 我把那個農民帶來了, 他現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話呢……”

看到這, 李四默默低下了頭。

職場中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具有較強執行力的人, 往往能能贏得機遇, 獲得快速成長。 很多時候,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於“多想一點”、“多做一點”。

這個道理用於員工自我教育完全沒問題。

學會創造性的完成任務, 對領導交辦的任務, 按照要求完成後, 多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還有什麼能做的。 成全領導, 就等於成就了自己。

但對管理者來說, 如果也只把眼光盯著員工, 期待他們的自覺自動, 不僅不現實, 更是一種管理失職。

因為, 影響員工執行力的兩大因素:一是員工本身, 二是員工的直接上級。 管理者對員工執行力的提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比如故事裡的李四, 推一下, 走一步, 但問題全在他身上嗎?“老闆”的管理責任至少有以下幾點。

2 指令不明

工作中, 領導誇獎員工時愛用“悟性高”、“善領會”等詞, 但其實這些“誇獎”的出現, 恰恰說明一個問題:領導的指令不清。

正因為不明, 員工才需要暗自揣摩體會。

上述故事, 老闆的指令是, “看看今天早上有賣土豆的嗎?”李四確認了“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但老闆事後考核的指標卻不止於此, 除了商品, 還有商品品質、數量、價格、未來銷售策略等等, 未說出口的隱性目標。

職場不是情場, 一般情況下, 做或不做什麼, 不該依賴於員工的悟性高低, 猜來猜去猜個明白。 在這種情況下, 不能假設每個員工都像張三一樣善於領會領導意圖, 即使是張三那樣善於領會的, 也不能保證與領導的真實意圖之間沒有差距。

目標是什麼, 多久時間完成, 完成到什麼程度, 指令下達應清清楚楚, 明白無誤。 指令發佈越明確,

越能有效減少執行偏差。

正是基於此共識, SMART原則即目標管理, 自問世60多年來才一直被優秀管理者們所推崇。

它強調: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可以達到的、可以證明和觀察、具有明確截止期限的。 這一原則的實施, 有利於員工更加明確高效地工作, 也為未來的績效考核制定了目標和考核標準。

依靠員工悟性來提高執行力的做法, 在組織管理水準不斷提升的今天, 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

3 管理行為單一

首先要明確一種觀念, 即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為下屬提供支援和幫助, 以使他們更具效率的完成組織目標。 所以, 員工有員工的績效任務, 管理者的管理活動同樣應該產生績效, 而ta的管理績效最終要體現在下屬的成長中。

所以,領導權變理論中,特別強調管理者要根據員工的成熟度、發展階段及工作環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領導行為,以激發員工績效。具體來說,管理者需要瞭解員工的不同需求、願望及能力特長,針對不同成熟度,明確他們能承擔的工作任務,並提供必要的指導培訓。

張三和李四個性迥異,一個具有發散性思維,積極主動;一個則是按部就班。從領導行為上,對張三的指令或許可以點到為止,而對李四則需要具體、明確。

從成長意願來說,李四也是有的。隨著與張三差距不斷拉大,李四先是感到不滿,後來通過買土豆事件意識到了思維差距,心悅誠服,說明他並非頑固不化、心胸狹隘之人。

對這樣有意願進步的員工,如果管理者能對其工作中慢半拍、不到位等行為及時回饋或指導,就不致使李四長期渾然不覺。長期如此,或許二人仍有差距,但李四至少是不斷進步的狀態。

如今能力停滯不前,效率低下,對企業來說,何嘗不是人力浪費?經過此事件恍然大悟才明白癥結所在,縱然說明個人悟性低,同時,也是管理者失職。

4 不能用人所長

“沒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將軍”,具體到組織管理,就是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陳春花教授舉過一個例子:

有個管理者對部門的一個員工很有意見,覺得每次批評對方都有一堆理由替自己辯解。後來公司的人力資源顧問在談話中發現,該員工有很強的理解和說服能力,便提議其調崗到客服部門。該員工在新部門表現非常出色。

用人所長而非用人之短,個人能力才能最大化發揮,管理活動才能最具效率。這個例子的道理很簡單,但在管理實踐中卻常常被忽略,市場行銷等工作顯然更能發揮張三所長,而資料管理、資料管理等或許李四做得更好。

管理是一種分配,有合理的崗位分配、適當的資源配置之後,員工才能有績效,才能參與最終利益的分配。

5 員工的績效由管理者決定

由此可知,員工執行力差,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單在員工身上,除了員工自身覺悟水準、能力高低、方法態度等,可能能改進的是:管理者未能有效界定共同目標,工作安排未能用人所長,或自身缺乏領導力凝聚共識等。

因此,當員工執行力差的時候,管理者首先應檢省自己。

是否明確了清晰的任務目標來指引方向?是否建立了共擔與分享機制激發每個成員的活力,使優勢互補協同作戰?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管理技能,設計了暢通的溝通管道,有效履行了管理責任?

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曾說,“與你的員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他們知道得越多,就越會關注;一旦他們去關注了,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他們了。”

陳春花更是一針見血,“員工的績效由管理者決定。”

新時期的管理者,理應有此共識:自己的管理績效最終要體現在下屬的成長和績效創造上,對員工執行力低的問題自己要承擔第一責任。

所以,領導權變理論中,特別強調管理者要根據員工的成熟度、發展階段及工作環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領導行為,以激發員工績效。具體來說,管理者需要瞭解員工的不同需求、願望及能力特長,針對不同成熟度,明確他們能承擔的工作任務,並提供必要的指導培訓。

張三和李四個性迥異,一個具有發散性思維,積極主動;一個則是按部就班。從領導行為上,對張三的指令或許可以點到為止,而對李四則需要具體、明確。

從成長意願來說,李四也是有的。隨著與張三差距不斷拉大,李四先是感到不滿,後來通過買土豆事件意識到了思維差距,心悅誠服,說明他並非頑固不化、心胸狹隘之人。

對這樣有意願進步的員工,如果管理者能對其工作中慢半拍、不到位等行為及時回饋或指導,就不致使李四長期渾然不覺。長期如此,或許二人仍有差距,但李四至少是不斷進步的狀態。

如今能力停滯不前,效率低下,對企業來說,何嘗不是人力浪費?經過此事件恍然大悟才明白癥結所在,縱然說明個人悟性低,同時,也是管理者失職。

4 不能用人所長

“沒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將軍”,具體到組織管理,就是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陳春花教授舉過一個例子:

有個管理者對部門的一個員工很有意見,覺得每次批評對方都有一堆理由替自己辯解。後來公司的人力資源顧問在談話中發現,該員工有很強的理解和說服能力,便提議其調崗到客服部門。該員工在新部門表現非常出色。

用人所長而非用人之短,個人能力才能最大化發揮,管理活動才能最具效率。這個例子的道理很簡單,但在管理實踐中卻常常被忽略,市場行銷等工作顯然更能發揮張三所長,而資料管理、資料管理等或許李四做得更好。

管理是一種分配,有合理的崗位分配、適當的資源配置之後,員工才能有績效,才能參與最終利益的分配。

5 員工的績效由管理者決定

由此可知,員工執行力差,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單在員工身上,除了員工自身覺悟水準、能力高低、方法態度等,可能能改進的是:管理者未能有效界定共同目標,工作安排未能用人所長,或自身缺乏領導力凝聚共識等。

因此,當員工執行力差的時候,管理者首先應檢省自己。

是否明確了清晰的任務目標來指引方向?是否建立了共擔與分享機制激發每個成員的活力,使優勢互補協同作戰?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管理技能,設計了暢通的溝通管道,有效履行了管理責任?

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曾說,“與你的員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他們知道得越多,就越會關注;一旦他們去關注了,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他們了。”

陳春花更是一針見血,“員工的績效由管理者決定。”

新時期的管理者,理應有此共識:自己的管理績效最終要體現在下屬的成長和績效創造上,對員工執行力低的問題自己要承擔第一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