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大學劉宗巍教授:“中國製造2025”與汽車產業智慧製造應用

4月26日, 2018第十屆全球汽車產業峰會在北京舉辦, 本次論壇以“創新技術引領產業未來”為主題, 會議期間,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宗巍教授發表了精彩演講, 演講內容如下:

很高興有機會在這個場合跟大家交流。 我是代表趙院長來的, 趙院長也很支持這個活動, 早就答應周總了, 但是這兩天實在是太忙了, 到最後沒安排出來時間, 把我派出來了。 臨行之前和以往一樣, 這個材料是按照趙院長的觀點來進行的, 如果講得好, 是趙院長的觀點很精彩, 如果講得不好, 是我個人的理解不到位。 當然如果講明白了, 說明我還是理解透的。

簡單地介紹一下, 因為在座的都是行業內的, 應該都瞭解我們趙院長。 實際, 趙院長在2013年離開企業加盟清華, 學校抓緊時間給他量身打造, 成立了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 我們從事的是產業、企業、技術三位一體的戰略研究。

簡單地說, 對於國家而言, 我們就是國家的智庫、產業的智庫, 對於企業來講, 我們也提供各種各樣的諮詢服務。

這是5年間, 現在已經有的合作夥伴, 中外的、包括行業的機構和國家地方的政府, 如果有興趣歡迎和我們聯繫。

廣告做完回到正題, 講三個話題:

第一, 製造業的本質與智慧製造的內涵。

如果我們把製造業的本質簡化, 就是一句話, 用最小的代價來獲得最大的產出, 這是製造業永恆不變的追求。 我們看一直想解決的問題, 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 這講的是效率。 然後用最高的品質來完成生產。 這樣一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大規模製造。 福特的流水線其實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使得過去的手工作坊真正的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工廠。 僅僅這樣還不夠, 後邊還有一條, 我們還需要一個最大的生產靈活性。 如果每個人買產品都希望這個產品是單獨為我量身打造的, 為我定制的。 但這個又跟大規模的批量化生產是有矛盾的, 怎麼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這就是未來製造業發展的方向。

我們看德國的話語體系, 分成了所謂的工業4.0。 其實工業4.0, 每一個時代都是在不斷地向製造業的本質靠近。 1.0實現了機械化, 2.0實現了電氣化, 3.0實現了自動化, 而4.0是真正意義上要實現智慧化。

這裡我要講的是, 智慧化不是一個手段, 而是一個目的。 它為實現更高水準的精益提供了全新可能。 交流的過程當中有些人說工業4.0也好,

智慧製造業也好, 將來會替代豐田的精益生產, 是它的升級版或者是替代版, 是不是這樣的?我們認為不是的。 製造業的本質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 就是能夠更精益製造。 過去沒有智慧化的挑戰, 而現在有了, 所以其實3.0是在工廠區域範圍內實現精益, 4.0是要求在整個產業、整個大體系實現精益, 這是它的本質。 製造業的本質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品質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 來實現更加精益的製造。

智慧製造的內涵是什麼?恰恰回應了剛才所說的製造業的本質, 它是一個能夠實現大規模定制的製造體系。 簡單來說, 它是由資料驅動, 互聯、互動的智慧製造體系。 無論是工業4.0也好, 中國製造2025也好,

都是這樣的。 為了方便理解, 我們做了一個梳理, 這就是未來的智慧製造體系, 它不僅是工廠的智慧化, 還有智慧設計、智慧生產、智慧物流、智慧服務。

這裡所說的智慧工廠和車間意義上的工廠截然不同, 未來會成為資料中心、交互中心、判斷中心、決策中心、控制中心。 它其實是面向整個產業的生態, 形成一個全新的總體概念和實施平臺, 同時它還要有智慧的物流、智慧的生產相匹配。 左邊的圈可以看到, 有了這個體系之後, 我們的需求、設計、生產、物流和服務能夠徹底的打通, 實現互聯互動和智慧, 這是智慧製造的精髓和它的內涵。 正因此如此, 未來的製造業必然會向這個方向發展。

戰略要點, 由萬物互聯到大資料到標準到埠, 最後實現全面大集成。你要聯通,要有標準的這種介面,最後大家形成一個集成,這種集成既是縱向的集成,你要和上下企業之間聯繫到一起。同時也是一個橫向的集成,很多大企業都在致力於打通自己內部的需求、設計、生產、物流、服務這些環節,集中起來以後,就會實現全新的價值創造。所以,我們說互聯是基礎,資料是核心,標準是規則,集成是最終的形態。最終來實現更加智慧的製造業。

當前的工廠和你未來要打造的智慧工廠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現在我們的工廠是集中式的、計畫式的、強中心的、固定配置的。而未來的生產資源是分散的,它通過網聯繫在一起,而且是需求導向,去中心化,沒有明顯的中心,而且是動態、優化的配置資源。如果說過去的工廠只是打造產品,未來的工廠只打造產品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產生資料,資料就是未來最關鍵的“黃金”。

同時,現有的工廠是有一個明確的產業鏈,你的上序是誰,你的下序是誰,未來僅僅靠價值鏈自身的驅動是不夠的,你要用資料來驅動。所以,現在的企業主要抓品質,通過品質形成品質,通過品質形成品牌,但是未來品質只是一個基礎、一個前提。未來一定要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也就是說,未來品牌主要取決於個性化產品和定制化服務,和現在品牌內涵會有截然的不同。所以資料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回應今天的題目,還是講“中國製造2025”,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還是“工業4.0”,終極目標是一樣的,還是要實現這種智慧製造,所謂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但是也有些不同,也有一些時間上的不同,我們的2025是規劃到2049年,所以這也能看得出來,這一屆的領導班子確實是高瞻遠矚的,在看很長遠的問題。

另外一個最主要的,還有一個基礎薄弱的問題,所以我們“中國製造2025”裡面強調了品質、強調了技術攻關,強調了工業基礎,然後在向未來轉型。很多人講工業4.0裡邊沒有提品質和技術是不是不重視?不是的,是因為人家做好了,而我們現在要補課。是不是沒有技術就不能往前走了?也不是,所以給出的對策是邊補課邊追趕,在這次推出的2025之中,品質和基礎研發是它的左膀右臂或者是兩個翅膀。

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有後發優勢。你在推行智慧製造升級的過程之中,會有全新的手段和方式,能夠把品質和研發提升到新的水準上,這一點國外是不具備的。他們原來已經做好了,如果上升到全新的系統,就會考慮投入產出是否合適?而你現在每做一分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總的來說,其實中國沒有別的選擇,無論我們的技術怎麼樣,都必須參與到這一輪競爭中來,否則會錯失歷史機遇,以後的差距越來越大,你就更難追趕。

第二,正確認識智慧製造及其實踐。

在座的都是企業的高管,想清楚了才能做明白。所以先看一看怎麼正確的認識智慧製造,分成四個話題。

1、正確的認識智慧製造戰略價值,這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它代表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都講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實體經濟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而製造業的理想境界就是我剛才說的,本質其實就是智慧製造。所以智慧製造是未來的戰略制高點。

實現智慧製造之後,就使得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真正意義上成為可能,這在以前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它會帶來什麼?通過充分的互聯,原來分散甚至是多餘的產能,現在就可以集成得到利用了。這樣一來,都說中國產能過剩,其實不是過剩的產能,很多優質產能只是沒有找到出口、沒有找到需求,就會把過剩的產能變成有效的產能。

(2)所謂的C2B的模式,我們可以直接即時捕捉客戶需求,按需來進行設計和製造,這樣一來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中間環節。現在這個環節叫無卡時代,最大的是不確定性,而減少中間環節就是減少不確定性最有效的途徑。

由此,人類將會進入到智慧時代。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算是進入智慧時代?一定是生活中所使用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智慧化,但是智慧產品是怎麼來的?它一定是智慧製造的體系打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說智慧產品是發展智慧製造的需求和前提,反過來智慧產品是智慧製造的保證,所以是智慧製造的一部分。這是什麼含義?智慧產品本身也在收集資料,回饋給智慧製造,另一個是智慧製造預存了很多的資料使你的產品更智慧,可以預先解決沒有發生但是可能發生的問題。按照趙院長的詼諧比喻,智慧產品是孩子,智慧製造是父母。

2、智慧製造的系統認知。

簡單地說是三點:整體性、充分性、全面性。什麼叫整體性?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表徵地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整體水準,絕對不是某個工廠就能實現,也不是某個企業甚至某個產業能夠實現的。第二充分性,要實現充分的互聯和智慧,機器不單連在一起而且也付了足夠的AI,能夠像傳統的工人一樣充分的工作。第三全面性,這一輪革命有一個特殊性是跟以前不一樣的,以前完全由技術進步來推動,這一輪是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共同來推進的。所以每一家企業和每一個車間都能夠實現,才能保證整體性。

這張圖是畫了製造企業的大圖。我也講了實際智慧生產是為了提供智慧產品,有了智慧產品你才能夠提供智慧服務,而智慧服務本身又是和智慧生產聯通的,這是未來智慧工廠的核心,我們當時給工程院做專案就是設計、製造、服務的一體化工程,也就是C2B和B2B綁定在一起。上端的製成是什麼?現在有一個新的詞是工業智聯網,其實是工業物聯網加上智慧。工業智聯網的好處是什麼?把分散的雲製造資源聯繫在一起,同時未來的智慧製造的企業也一定是環境友好型和能源友好型。換句話說也只有實現了智慧製造的企業,才能夠拿出最節能、最好的解決方案。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才會使人類進入到智慧社會或者是智慧時代。

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誤區是不言自明的,有些人認為智慧製造是生產鏈管的事,其實不是的。在這樣一個格局下,人的作用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機器還是解決不了。這個企業原來沒有能耗,上了機器就能解決了嗎?人一定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指揮者和創造者,如果沒有就要培養這種人,招攬這種人。

還有人說智慧製造是大企業的事,不是的,大企業提供工業智聯網的平臺,小企業在這裡也不可或缺。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一定是非常的零散,這種需求的滿足要靠小企業。這也是中國和德國相比最大的問題所在,還不是品質問題和研發問題,因為小企業實力不強,反過來講也是巨大的商機。

說了這麼多,智慧製造到底什麼時候能實現?一方面目標還很遠,當然另一方面現在必須要行動。為什麼?這是全球公認的方向,你可以自己不以為然,事實上全世界都在積極的探索,所以德國有工業4.0,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日本在搞機器革命,但是不會一蹴而就,至少是20年。所以也不要盲目跟風,不要以為買了機器人你的企業就4.0了。

我們看左邊的企業,是我們畫的時間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在智慧製造做一點實踐就會獲得一份受益。某一環節打通,就會上一臺階,其他產業加上來之後,又上一個臺階,會是這樣有波度的前進。誤區首先是不要覺得好像採購了工業設備、機器人就行了,還有一種誤區是智慧製造還早,你不也講20年之後才能實現?現在我不用做?不是這樣的。

一方面通向智慧製造的征途本身就會提高你的競爭力。因為你每做一部分,你的效率、你的成本、你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你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都會成為你未來的重要積累。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現在不做,將來工業的物聯網一旦成型了,你可能就沒機會,所以雖然是漸進積累的過程,但是你現在就要做。

怎麼做?發展的路徑給大家描述一下。從數位化到數位化加網聯化,到數位、網聯化加智慧化。這是升級的概念,數位化是基礎,它將貫穿始終,使資料變成資訊,為網聯化做支撐。網聯化使分散的資源自由利用,人可以更靈活的控制機器,最後加上AI。AI之後機器不是互聯還能互動,每個機器都有AI,這樣使網聯的效果達到極致,這將是未來的升級路徑。

由此而來,應該是並行推進,融合發展。發達國家在做數位化的時候還沒有網聯化、智慧化的條件。我們看圖裡邊,左側也是有小的智慧化和網聯化的字,現在也沒有完全不網聯化的環境,所以是融合發展。最後AI也需要大資料,AI也要訓練,訓練之後,能力才能提升,最後才能實現智慧製造。

我們說人工智慧是通向智慧製造理想境界的橋樑,而數位化則是最重要的橋頭堡。

第三,汽車產業智慧製造的升級之路。

怎麼說?時間也有限。從宏觀的角度給大家指點一下方向。

第一,大家怎麼來認識汽車產業的升級?前面也講了智慧製造和智慧產品是相互的,而智慧汽車恰恰是有這種條件的。我們的智慧汽車和智慧製造一定是相向而形,互為促進,共同升級。汽車產品非常複雜,而且可移動,會成為智慧網聯的終端,本身就是資料的採集中心,同時也需要最大量的資料才能解決它遇到的各種問題。反過來講,汽車智慧製造體系就要回應這些需求,而且這個體系下面會有延展,不是整車廠自己的事,甚至不是傳統零部件企業的事,未來用供應鏈來代替零部件的概念。有很多企業原來不是汽車產業圈的,但現在已經是了,包括硬體和軟體的。

所有的這些東西連在一起,大家想再和智慧汽車相匹配,一定會引領和帶動製造業的整體升級。因為汽車產業是最複雜的,所以它在智慧製造的應用之中,一定是最難的一個載體。反過來講,正因為它難,所以它應用起來之後,一定是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載體。

對一個企業來講怎麼做?全面的數位化其實就是要把各個環節、各個層級都實現資訊化,然後還要把它們有效地集成。這裡面有很多的系統大家也不陌生,比如說ERP、PLM、WMS、WCS,還有倉庫的管理,有些企業沒有就要抓緊上,否則就太落後了。有了還不夠,智慧製造要求把它們連起來的。比如說ERP企業訂單管理體系,這些資料怎麼來,應該跟PLM結合在一起,通過產品體系來告訴系統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但是打通非常難。層級不一樣,埠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

所以說,它的核心任務是要做好連接、資料和流程。連接就是把能連上的都連上,不能連的通過改造,也要連上。資料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採集、存儲、呈現和分析能力,最後進行流程的改造。所以我們前面講了MCS、PLM、ERP,這些東西怎麼聯繫起來?靠的是資料庫。所以開發一個高效集成的資料庫,也是智慧製造實現的重點工作。

企業如果要形成資料管理和分析的核心能力,這樣的話才能夠使數位化工作真正的產生效益。這樣形成一個整體,我們看到既有ERP層面的總體資料,又有產品的資料,而且產品的資料PLM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各級的BOM,現在很多企業只有BOM,後邊還沒往下走,或者是彼此之間分著做,連標準都不統一,最後要用企業級的BOM才能統一起來ERP和PLM。最後要有資料的交換,品質的工程,虛擬的製造,包括企業的運營管理,上服務端和其他領域去拓展資料潛在的價值。這樣一來,加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

所以,我們說大資料是未來製造業的黃金,它會產生價值的擴展,這個資料原本是在製造領域產生的,但是未來它可以在服務領域和使用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而現在應該說大部分企業都面臨著資料的這種短板,所以是值得重點關注和加大投入的。

最後,總結一下,汽車產業如何踐行“中國製造2025”之路:聚點成線,連線成面。每一個企業要思考、決策、定位產品特點,堅定不移開啟轉型征途,先想清楚,想清之後馬上動作。要面向充分互聯的這種條件來思考自身價值在哪裡,根據自身的情況設計自己的智慧製造技術升級路線,全面的數位化是核心,掌控資料是關鍵。

第二,要基於新模式、新能力和新需求進行流程和體系再造,不要覺得已經有體系就OK了,不是的。現在是變化的時代,企業應該思考如果有了資料,基於資料可以打造什麼樣全新的商業模式,全新的商業模式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流程和體系,要進行這種改造。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資料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最後,要全面提升資料管控能力,因為資料能夠生成價值。怎麼來提供?比如說各種各樣的生產設備、輔助設備,它們都應該能夠連起來,能夠有這種資料資訊管理的系統,把它們產生的資訊存起來。同時,要知道零部件、供應商,包括一些生產的要素,這些東西也是資訊載體,不是無用的,也會產生很有價值的資料。最後,構建多元的資料庫,包括技術資料庫,供應商資料庫,成本資料庫,把這些打通,取一個最優值就非常接近智慧製造了。

最後,實現智慧製造一定是長期、漸進的過程,必將伴隨著巨大的困難。所以企業做的時候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面對這種局面,企業必須做好頂層設計,不務虛、不遲疑,積極有序的行動,把握戰略機遇,最後有若干的企業實現了智慧製造,也就會實現中國製造2025。

謝謝大家!

敬請關注蓋世汽車“第十屆全球汽車產業峰會”直播專題:

提示:“本文根據發言整理,未經嘉賓審核!”如需轉載,請聯繫尤女士:15121021076

作者:蓋世汽車綜合

最後實現全面大集成。你要聯通,要有標準的這種介面,最後大家形成一個集成,這種集成既是縱向的集成,你要和上下企業之間聯繫到一起。同時也是一個橫向的集成,很多大企業都在致力於打通自己內部的需求、設計、生產、物流、服務這些環節,集中起來以後,就會實現全新的價值創造。所以,我們說互聯是基礎,資料是核心,標準是規則,集成是最終的形態。最終來實現更加智慧的製造業。

當前的工廠和你未來要打造的智慧工廠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現在我們的工廠是集中式的、計畫式的、強中心的、固定配置的。而未來的生產資源是分散的,它通過網聯繫在一起,而且是需求導向,去中心化,沒有明顯的中心,而且是動態、優化的配置資源。如果說過去的工廠只是打造產品,未來的工廠只打造產品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產生資料,資料就是未來最關鍵的“黃金”。

同時,現有的工廠是有一個明確的產業鏈,你的上序是誰,你的下序是誰,未來僅僅靠價值鏈自身的驅動是不夠的,你要用資料來驅動。所以,現在的企業主要抓品質,通過品質形成品質,通過品質形成品牌,但是未來品質只是一個基礎、一個前提。未來一定要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也就是說,未來品牌主要取決於個性化產品和定制化服務,和現在品牌內涵會有截然的不同。所以資料將成為第一生產力。

回應今天的題目,還是講“中國製造2025”,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還是“工業4.0”,終極目標是一樣的,還是要實現這種智慧製造,所謂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但是也有些不同,也有一些時間上的不同,我們的2025是規劃到2049年,所以這也能看得出來,這一屆的領導班子確實是高瞻遠矚的,在看很長遠的問題。

另外一個最主要的,還有一個基礎薄弱的問題,所以我們“中國製造2025”裡面強調了品質、強調了技術攻關,強調了工業基礎,然後在向未來轉型。很多人講工業4.0裡邊沒有提品質和技術是不是不重視?不是的,是因為人家做好了,而我們現在要補課。是不是沒有技術就不能往前走了?也不是,所以給出的對策是邊補課邊追趕,在這次推出的2025之中,品質和基礎研發是它的左膀右臂或者是兩個翅膀。

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有後發優勢。你在推行智慧製造升級的過程之中,會有全新的手段和方式,能夠把品質和研發提升到新的水準上,這一點國外是不具備的。他們原來已經做好了,如果上升到全新的系統,就會考慮投入產出是否合適?而你現在每做一分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總的來說,其實中國沒有別的選擇,無論我們的技術怎麼樣,都必須參與到這一輪競爭中來,否則會錯失歷史機遇,以後的差距越來越大,你就更難追趕。

第二,正確認識智慧製造及其實踐。

在座的都是企業的高管,想清楚了才能做明白。所以先看一看怎麼正確的認識智慧製造,分成四個話題。

1、正確的認識智慧製造戰略價值,這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它代表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都講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實體經濟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而製造業的理想境界就是我剛才說的,本質其實就是智慧製造。所以智慧製造是未來的戰略制高點。

實現智慧製造之後,就使得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真正意義上成為可能,這在以前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它會帶來什麼?通過充分的互聯,原來分散甚至是多餘的產能,現在就可以集成得到利用了。這樣一來,都說中國產能過剩,其實不是過剩的產能,很多優質產能只是沒有找到出口、沒有找到需求,就會把過剩的產能變成有效的產能。

(2)所謂的C2B的模式,我們可以直接即時捕捉客戶需求,按需來進行設計和製造,這樣一來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中間環節。現在這個環節叫無卡時代,最大的是不確定性,而減少中間環節就是減少不確定性最有效的途徑。

由此,人類將會進入到智慧時代。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算是進入智慧時代?一定是生活中所使用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智慧化,但是智慧產品是怎麼來的?它一定是智慧製造的體系打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說智慧產品是發展智慧製造的需求和前提,反過來智慧產品是智慧製造的保證,所以是智慧製造的一部分。這是什麼含義?智慧產品本身也在收集資料,回饋給智慧製造,另一個是智慧製造預存了很多的資料使你的產品更智慧,可以預先解決沒有發生但是可能發生的問題。按照趙院長的詼諧比喻,智慧產品是孩子,智慧製造是父母。

2、智慧製造的系統認知。

簡單地說是三點:整體性、充分性、全面性。什麼叫整體性?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製造2025,表徵地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整體水準,絕對不是某個工廠就能實現,也不是某個企業甚至某個產業能夠實現的。第二充分性,要實現充分的互聯和智慧,機器不單連在一起而且也付了足夠的AI,能夠像傳統的工人一樣充分的工作。第三全面性,這一輪革命有一個特殊性是跟以前不一樣的,以前完全由技術進步來推動,這一輪是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共同來推進的。所以每一家企業和每一個車間都能夠實現,才能保證整體性。

這張圖是畫了製造企業的大圖。我也講了實際智慧生產是為了提供智慧產品,有了智慧產品你才能夠提供智慧服務,而智慧服務本身又是和智慧生產聯通的,這是未來智慧工廠的核心,我們當時給工程院做專案就是設計、製造、服務的一體化工程,也就是C2B和B2B綁定在一起。上端的製成是什麼?現在有一個新的詞是工業智聯網,其實是工業物聯網加上智慧。工業智聯網的好處是什麼?把分散的雲製造資源聯繫在一起,同時未來的智慧製造的企業也一定是環境友好型和能源友好型。換句話說也只有實現了智慧製造的企業,才能夠拿出最節能、最好的解決方案。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才會使人類進入到智慧社會或者是智慧時代。

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誤區是不言自明的,有些人認為智慧製造是生產鏈管的事,其實不是的。在這樣一個格局下,人的作用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機器還是解決不了。這個企業原來沒有能耗,上了機器就能解決了嗎?人一定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指揮者和創造者,如果沒有就要培養這種人,招攬這種人。

還有人說智慧製造是大企業的事,不是的,大企業提供工業智聯網的平臺,小企業在這裡也不可或缺。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一定是非常的零散,這種需求的滿足要靠小企業。這也是中國和德國相比最大的問題所在,還不是品質問題和研發問題,因為小企業實力不強,反過來講也是巨大的商機。

說了這麼多,智慧製造到底什麼時候能實現?一方面目標還很遠,當然另一方面現在必須要行動。為什麼?這是全球公認的方向,你可以自己不以為然,事實上全世界都在積極的探索,所以德國有工業4.0,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日本在搞機器革命,但是不會一蹴而就,至少是20年。所以也不要盲目跟風,不要以為買了機器人你的企業就4.0了。

我們看左邊的企業,是我們畫的時間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在智慧製造做一點實踐就會獲得一份受益。某一環節打通,就會上一臺階,其他產業加上來之後,又上一個臺階,會是這樣有波度的前進。誤區首先是不要覺得好像採購了工業設備、機器人就行了,還有一種誤區是智慧製造還早,你不也講20年之後才能實現?現在我不用做?不是這樣的。

一方面通向智慧製造的征途本身就會提高你的競爭力。因為你每做一部分,你的效率、你的成本、你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你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都會成為你未來的重要積累。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現在不做,將來工業的物聯網一旦成型了,你可能就沒機會,所以雖然是漸進積累的過程,但是你現在就要做。

怎麼做?發展的路徑給大家描述一下。從數位化到數位化加網聯化,到數位、網聯化加智慧化。這是升級的概念,數位化是基礎,它將貫穿始終,使資料變成資訊,為網聯化做支撐。網聯化使分散的資源自由利用,人可以更靈活的控制機器,最後加上AI。AI之後機器不是互聯還能互動,每個機器都有AI,這樣使網聯的效果達到極致,這將是未來的升級路徑。

由此而來,應該是並行推進,融合發展。發達國家在做數位化的時候還沒有網聯化、智慧化的條件。我們看圖裡邊,左側也是有小的智慧化和網聯化的字,現在也沒有完全不網聯化的環境,所以是融合發展。最後AI也需要大資料,AI也要訓練,訓練之後,能力才能提升,最後才能實現智慧製造。

我們說人工智慧是通向智慧製造理想境界的橋樑,而數位化則是最重要的橋頭堡。

第三,汽車產業智慧製造的升級之路。

怎麼說?時間也有限。從宏觀的角度給大家指點一下方向。

第一,大家怎麼來認識汽車產業的升級?前面也講了智慧製造和智慧產品是相互的,而智慧汽車恰恰是有這種條件的。我們的智慧汽車和智慧製造一定是相向而形,互為促進,共同升級。汽車產品非常複雜,而且可移動,會成為智慧網聯的終端,本身就是資料的採集中心,同時也需要最大量的資料才能解決它遇到的各種問題。反過來講,汽車智慧製造體系就要回應這些需求,而且這個體系下面會有延展,不是整車廠自己的事,甚至不是傳統零部件企業的事,未來用供應鏈來代替零部件的概念。有很多企業原來不是汽車產業圈的,但現在已經是了,包括硬體和軟體的。

所有的這些東西連在一起,大家想再和智慧汽車相匹配,一定會引領和帶動製造業的整體升級。因為汽車產業是最複雜的,所以它在智慧製造的應用之中,一定是最難的一個載體。反過來講,正因為它難,所以它應用起來之後,一定是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載體。

對一個企業來講怎麼做?全面的數位化其實就是要把各個環節、各個層級都實現資訊化,然後還要把它們有效地集成。這裡面有很多的系統大家也不陌生,比如說ERP、PLM、WMS、WCS,還有倉庫的管理,有些企業沒有就要抓緊上,否則就太落後了。有了還不夠,智慧製造要求把它們連起來的。比如說ERP企業訂單管理體系,這些資料怎麼來,應該跟PLM結合在一起,通過產品體系來告訴系統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但是打通非常難。層級不一樣,埠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

所以說,它的核心任務是要做好連接、資料和流程。連接就是把能連上的都連上,不能連的通過改造,也要連上。資料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採集、存儲、呈現和分析能力,最後進行流程的改造。所以我們前面講了MCS、PLM、ERP,這些東西怎麼聯繫起來?靠的是資料庫。所以開發一個高效集成的資料庫,也是智慧製造實現的重點工作。

企業如果要形成資料管理和分析的核心能力,這樣的話才能夠使數位化工作真正的產生效益。這樣形成一個整體,我們看到既有ERP層面的總體資料,又有產品的資料,而且產品的資料PLM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各級的BOM,現在很多企業只有BOM,後邊還沒往下走,或者是彼此之間分著做,連標準都不統一,最後要用企業級的BOM才能統一起來ERP和PLM。最後要有資料的交換,品質的工程,虛擬的製造,包括企業的運營管理,上服務端和其他領域去拓展資料潛在的價值。這樣一來,加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

所以,我們說大資料是未來製造業的黃金,它會產生價值的擴展,這個資料原本是在製造領域產生的,但是未來它可以在服務領域和使用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而現在應該說大部分企業都面臨著資料的這種短板,所以是值得重點關注和加大投入的。

最後,總結一下,汽車產業如何踐行“中國製造2025”之路:聚點成線,連線成面。每一個企業要思考、決策、定位產品特點,堅定不移開啟轉型征途,先想清楚,想清之後馬上動作。要面向充分互聯的這種條件來思考自身價值在哪裡,根據自身的情況設計自己的智慧製造技術升級路線,全面的數位化是核心,掌控資料是關鍵。

第二,要基於新模式、新能力和新需求進行流程和體系再造,不要覺得已經有體系就OK了,不是的。現在是變化的時代,企業應該思考如果有了資料,基於資料可以打造什麼樣全新的商業模式,全新的商業模式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流程和體系,要進行這種改造。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資料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最後,要全面提升資料管控能力,因為資料能夠生成價值。怎麼來提供?比如說各種各樣的生產設備、輔助設備,它們都應該能夠連起來,能夠有這種資料資訊管理的系統,把它們產生的資訊存起來。同時,要知道零部件、供應商,包括一些生產的要素,這些東西也是資訊載體,不是無用的,也會產生很有價值的資料。最後,構建多元的資料庫,包括技術資料庫,供應商資料庫,成本資料庫,把這些打通,取一個最優值就非常接近智慧製造了。

最後,實現智慧製造一定是長期、漸進的過程,必將伴隨著巨大的困難。所以企業做的時候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面對這種局面,企業必須做好頂層設計,不務虛、不遲疑,積極有序的行動,把握戰略機遇,最後有若干的企業實現了智慧製造,也就會實現中國製造2025。

謝謝大家!

敬請關注蓋世汽車“第十屆全球汽車產業峰會”直播專題:

提示:“本文根據發言整理,未經嘉賓審核!”如需轉載,請聯繫尤女士:15121021076

作者:蓋世汽車綜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