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大敗局!從3000多家門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導讀:你的城市有上島咖啡嗎?曾幾何時, 上島咖啡是城市小資和商務人士最喜歡去消費的場所, 現在卻出現了關店潮, 在大眾點評上, 北上廣深合計已不到100家。 這個於1997年進入大陸市場的咖啡店, 從擁有3000多家門店, 到現在一店難尋, 到底經歷了什麼?

北上廣深合計已不到100家

上世紀末, “咖啡”這個洋玩意兒的普及率並不高, 上島咖啡進入大陸市場時, 它的發展速度甚至比星巴克、COSTA都要快一步。 在上個世紀90年代, 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廳就是上島咖啡。 所以, 只用了短短七年, 依託加盟模式, 掛著上島咖啡招牌的門店在大陸就高達3000多家。 而這兩年, 全國各地的上島咖啡卻陸續上演歇業、關店的慘劇, 還頻爆各種強制消費、儲值卡無法兌現的醜聞。 高開低走的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1.加盟模式粗暴簡單

上島咖啡的加盟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給錢就行!品牌方只收取初次加盟費和後期續約費,

加盟門店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上島咖啡收取了加盟費用後就基本撒手不管, 既沒有早期的開店選址調研、指導, 也沒有中期的銷售支持, 甚至也沒有後期的行銷資料分析。 除了一塊上島咖啡的金字招牌, 缺乏創業經驗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劉強東就曾評價:“上島咖啡的加盟, 不協助去選店、培訓, 只收加盟費。 這種商業形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

這樣的方式使很多加盟商連本錢都沒賺回來, 店就開不下去了。 雖然關店看起來, 虧損的是加盟商, 可從長遠來看, 門店運營不好, 品牌的聲譽是受損的, 加盟商自然也會越來越少了。

2.品牌管控標準不統一

上島咖啡作為品牌方,

既不篩選加盟商的資質, 也沒有一套統一的品牌管控標準, 任由加盟商發展, 在無形之間損害了品牌。 比如, 上島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務會談, 而一些加盟商看到賣咖啡不賺錢, 就蠢蠢欲動地進行“混業經營”。 於是, 有的上島咖啡店, 咖啡品質上乘, 環境溫馨;有的店則烏煙瘴氣, 喧嘩喧鬧, 本來“高端的商務談判場所”變成了“中央炒菜館”和“麻將館”。

品牌管控標準不統一

3.固步自封

上島咖啡在大陸市場有先發優勢, 但隨著星巴克、Costa等外資咖啡品牌的進入, 除了產品、價格之爭, 後來者在品牌運營上更是給上島咖啡重重一擊。 差不多的客單價、同樣的客群, 星巴克、Costa在品牌打造、用戶體驗上的優勢很快顯現。

而上島咖啡仍在“吃老本”, 依仗著品牌既有的知名度, 仍專注於擴張、收更多的加盟費, 疏於管理, 怠于創新。 面對競爭, 上島咖啡固步自封的態度, 對於品牌形象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4.股東內訌

不僅公司的管理層缺乏居安思危的戰略思想, 公司的股東們也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利用上島咖啡的資源, 股東紛紛“再次創業”: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UBC咖啡等, 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均與上島咖啡的目標市場、客戶群雷同。 最終, 上島咖啡不只面臨外來咖啡品牌的衝擊, 還得面臨股東自有品牌的競爭。

5.醜聞纏身

當品牌日漸西山時, 不少加盟門店都歇業關門, 導致了消費者的儲值卡無法兌現, 消費者聲討的景象在各地頻繁演出。 但是門店均是由加盟商自主運營, 總部並未授權加盟店賣預付卡, 一旦呈現消費糾紛, 總部和其他門店都沒有義務協助處理。 吃了啞巴虧的消費者, 對於上島咖啡這個品牌是絕望透頂, 品牌聲譽受損, 生意一瀉千里。

高開低走的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上島咖啡的管理層專注於擴張,疏於管理,面對競爭,也不積極應對,甚至對於“各自為政”的門店也放之任之,股東也離心離德,曾經的“高端商務會談場所”最後淪落到了“抽煙打牌聚會地”,可以說想不倒閉都很難。

高開低走的上島咖啡究竟經歷了什麼?

上島咖啡的管理層專注於擴張,疏於管理,面對競爭,也不積極應對,甚至對於“各自為政”的門店也放之任之,股東也離心離德,曾經的“高端商務會談場所”最後淪落到了“抽煙打牌聚會地”,可以說想不倒閉都很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