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哭鬧不止的3個因素,爸爸媽媽快來看看吧!

最近看過一份母嬰報告, 發現爸媽們在網上提及寶寶最多的問題是:哭鬧

嚴格來說, 哭鬧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 因為寶寶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月, 他們只能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那麼, 問題來了:寶寶的為什麼哭鬧呢?

寶寶哭鬧通常是表達自己基本的生存需求

父母們可以對照下表逐一檢查:

1、心理原因

★不想做某件事(例如洗澡或者脫衣服)

★想獲得安撫(例如抱抱、輕拍或者輕柔地對話)

★不知所措(例如進入新的環境)

★感覺無聊(例如大人在互相交談, 忽略了和寶寶的交

流)

★性格問題(例如高需求寶寶)

2、環境原因

★過度刺激(例如嘈雜的環境)

★太熱或者太冷(提醒:把淺睡眠的寶寶放在冷的尿布上, 常常是爸媽容易忽略的寶寶一放下就哭的原因之一)

★尿布濕了或者髒了

★家庭出現問題(例如爸媽爭吵)

3、生理原因

★饑餓或者口渴

★疲倦

★脹氣

★腸痙攣(身體會拱成弓型,

普遍發生在2周至4個月, 經常發作, 難以安撫;西爾斯醫生認為腸痙攣的誘因可能是胃食管返流)

★吐奶

★出牙期疼痛(通常會發現寶寶牙齦腫脹, 流很多口水)

疼痛(例如尿布疹、頭髮或線頭纏住了手指腳趾、衣服材質不舒服)

★疾病

★重大發育變化

是不是被上面長長的清單嚇壞了?

不要緊, 一開始的時候你和寶寶還在彼此熟悉的階段, 需要檢查的內容比較多, 一旦你們彼此熟悉了, 通常你的直覺(尤其是媽媽的直覺)就能聽出來寶寶究竟是哪裡不舒服!

其實, 聽聲音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需要結合寶寶當時的身體動作來判斷, 例如:

饑餓:砸吧嘴、啃手、皺眉、往嘴裡放東西、哭喊

疲倦:揉眼睛、煩躁、握拳、打哈欠、哭喊(扯耳朵也可能是疲倦了, 但要一直扯和拍打耳朵可能是寶寶有耳部感染)

過度刺激:轉過臉去、哭喊或急躁、眼神呆滯、抓手或身體或安撫自己、眼神呆滯、腳蹬手搖、表情痛苦、打嗝(小萌經常笑得太開心也會打嗝)、伸舌頭

排出了這些症狀, 你會發現大部分寶寶不停哭鬧的原因就是脹氣!

脹氣寶寶的三大特點:

睡覺總是哼哼唧唧, 睡醒之後左擰右擰, 臉憋得通紅

一直要喝奶, 但是喝沒幾口又睡著

寶寶一直要抱著, 沾床就醒

那對於脹氣的寶寶該如何處理呢:

別急, 小童教你2招

讓寶寶臉朝上、小腿向上蜷曲, 肚子不貼著大人。

同時不要左右搖晃寶寶, 而是應該上下哄拍。

用安撫奶嘴。 寶寶如果吃著奶嘴睡著了, 說明只是肚子不舒服, 並不是餓了, 如果吃著奶嘴還哭應該就是真的餓了。

脹氣嚴重的時候, 讓寶寶腹部感受到壓力和溫暖即可

1、媽媽用 側躺式 喂完奶, 可以直接挨著寶寶睡。(不過寶寶習慣了這樣睡的話,就不肯自己睡小床了喲)

2、可以讓寶寶趴著睡,但是大人一定要看好,謹防 嬰兒猝死綜合征。

3、睡搖床 能讓寶寶的腹部受到一定擠壓,從而舒服一些。寶寶出了月子之後我就買了一個搖床,然後她晚上終於可以自己睡幾個小時了

除了安撫,爸媽又該如何緩解呢?

順時針按摩肚子,沒事的時候就多按摩,幾分鐘就能聽見臭屁聲。

擠肚子(跟踩單車的動作類似),多擠幾次屁就放出來了,對於脹氣寶寶百發百中。

剛吃完奶不要做這個動作,不然容易吐奶,喂寶寶吃益生菌或者西甲矽油,喂一段時間就會見效,可以緩解脹氣的情況。每次吃完奶都要拍嗝,能把肚子裡的氣體拍一些出來

媽媽要忌口:西藍花、捲心菜、乳製品這些容易脹氣的食物,媽媽可能要停掉了奶急的媽媽,寶寶會吃進更多氣體,建議用半躺式餵奶,減少進入寶寶肚子裡的空氣。

小童提示:

當孩子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我們父母自己不能亂

冷靜排查病因,對症解決緩解。

還是解決不了,病情嚴重了需及時就醫

可以直接挨著寶寶睡。(不過寶寶習慣了這樣睡的話,就不肯自己睡小床了喲)

2、可以讓寶寶趴著睡,但是大人一定要看好,謹防 嬰兒猝死綜合征。

3、睡搖床 能讓寶寶的腹部受到一定擠壓,從而舒服一些。寶寶出了月子之後我就買了一個搖床,然後她晚上終於可以自己睡幾個小時了

除了安撫,爸媽又該如何緩解呢?

順時針按摩肚子,沒事的時候就多按摩,幾分鐘就能聽見臭屁聲。

擠肚子(跟踩單車的動作類似),多擠幾次屁就放出來了,對於脹氣寶寶百發百中。

剛吃完奶不要做這個動作,不然容易吐奶,喂寶寶吃益生菌或者西甲矽油,喂一段時間就會見效,可以緩解脹氣的情況。每次吃完奶都要拍嗝,能把肚子裡的氣體拍一些出來

媽媽要忌口:西藍花、捲心菜、乳製品這些容易脹氣的食物,媽媽可能要停掉了奶急的媽媽,寶寶會吃進更多氣體,建議用半躺式餵奶,減少進入寶寶肚子裡的空氣。

小童提示:

當孩子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我們父母自己不能亂

冷靜排查病因,對症解決緩解。

還是解決不了,病情嚴重了需及時就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