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司馬遷景區 一輪“旅遊明月”冉冉升起

文圖|蓉蓉 劉玉虎

來源|西北旅遊雜誌

一曲秦腔, 遒勁雄厚, 冷倔豪壯;一道龍門, 黃河滔滔, 魚龍潛躍;一支巨筆如椽, 留下“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如今, 司馬遷的故里以文化為靈魂, 旅遊為載體, 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作為陝西著名景區的司馬遷祠, 將文化完美結合, 旅遊的“一輪明月”正在冉冉升起。

韓城是中國文人心中的聖城, 拜謁司馬遷祠是中國文化人的一種 “朝聖”。 司馬遷景區正在多措並舉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讓遊客在這裡感受遠離現代生活的古典韻味, 體驗到傳統文化與司馬遷祠幾千年歷史文化相融合、古代與現代碰撞的魅力。

祭祀史聖司馬遷大典 劉玉虎攝

01

01

城市有了新風情

司馬遷是讀萬卷書者, 亦是行萬里路者。 讀萬卷書者, 能獨臥案前, 通古今之易, 曉千里之軼聞;行萬里路者, 能臨跡萬里, 亦是求知求實之精神, 博大之情懷。 畢生從事文史考察, 成就了千古巨著, 光耀後世之《史記》。

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張大可在《中國最偉大的人文考察旅行家》的論文中寫到:“在中國古代史上, 從各自不同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旅行家有四位, 其中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人文考察旅行家。

而今, 司馬遷是文人遊客研學游之鼻祖。 “遷生龍門, 耕牧河山之陽。 ”司馬遷在《史記》中唯一關於自己家鄉生活的描述, 意思是司馬遷出生于韓城龍門, 小時候曾在黃河岸邊的原野之中耕種、放牧。

走進韓城這座千年古邑, 司馬遷祠座落在芝川山崖頂端, 東臨黃河, 西枕梁山, 芝水縈回, 開勢之雄, 景物之勝, 為韓城諸名勝之冠。 據韓城縣誌記載:芝水原名陶渠水, 相傳漢武帝采靈芝于陶渠水之陽, 改名芝水, 至今呂莊村西尚有“靈芝庵”遺址。 從山腳拾階而上, 經風雨侵蝕痕跡的司馬古道, 一路蜿蜒盤曲, 仿佛司馬遷坎坷跌宕的一生。 遠上雲端的黃河, 壁立萬仞的群山, 又恰如太史公的傲岸與高遠。

司馬遷祠 劉玉虎攝

韓城世代人將這千古禮義, 堅定不移的精神和勵志奮進的態度傳承至今。 司馬遷景區作為韓城“六大核心景區”的重點景區, 198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躋身國家4A級景區行列。 為了強化核心景區引領作用,

構建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相融相匯、交相輝映的高品質大景區, 韓城在司馬遷祠以北建設了國家文史公園, 使史記文化有了更多動人的故事。

國家文史公園也是司馬遷祠創建國家5A級景區的重要板塊, 園區占地面積約3200畝, 包括1100畝的司馬湖水系及其他附屬設施, 1200畝的風景園林, 900畝的業態用地, 它是獨具江南韻味的北方園林, 正在著力打造“一湖一堤二溪三島”和“十景十二園”, 讓一座城市不再古板嚴肅、不解風情。

目前, 司馬遷祠按照創建5A景區的細則標準及程式, 在資源評估、完善景區服務功能、規範景區管理、提升景區硬體建設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資源評估已經通過省級評估, 韓城人文旅遊理念及司馬遷旅遊品牌不斷走向世界。

02

文史詩意造美景

隨著最美沿黃觀光公路全線貫通,水陸空多個通道,將韓城融入“一帶一路”陝西旅遊1小時經濟圈,走進司馬遷景區,開啟一次文史詩意之旅,在這裡靜聽厚重的歷史文化、往昔的崢嶸歲月及體驗溫暖的貼心服務。

在司馬遷景區,走過司馬古道一步步登上九十九級臺階至山頂,進入祠院,一眼就看到獻殿前的祭台及敬獻的祭品,這裡每逢司馬遷紀念日,吸引著全球華人的拜謁及緬懷。寢宮內的司馬遷泥塑,面目祥和、長須飄灑,顯得正氣凜然,手持書卷雙目炬仰望遠方。還有獻殿內60多塊石碑上,刻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的憑弔詩文。祠院後最高的平臺中央便是司馬遷呈圓形蒙古包狀的衣冠塚。登上司馬遷祠之巔,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山環水抱,備極雄偉。離開太史祠時,腳踏獨具傳統特色的磨盤路,在陽光的照耀下極富時光的質感,記錄著這裡的人文故事和足跡。

漫步來到司馬遷國家文史公園,高節奏現代的城市生活瞬息減少,在這片土地上和這片天空下,總能讓你在詩情畫意中,感悟生活,邂逅浪漫。在打造景觀的同時,還通過建設《史記》成語園、《史記》文化長廊,採取故事地雕、詩文碑刻、人物故事小品景牆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史記》文化,穿梭歷史長廊。

韓城國家文史公園澽水碼頭一角 劉玉虎攝

同時,在景區硬體建設方面不斷發力,景區內綠化綠植增多了,完善了業態和舞臺、擴建了停車場、美化了景區環境、完成了亮化工程、形成了景區大環線、第三衛生間更顯人性化了、古建彩繪出彩了、朗讀亭融入感情了、史記大講堂開講了……景區內處處感受文化的縮影,遊客每走一步都是風景。

現今,景區的管理更規範了,由專業公司設計製作的司馬遷景區logo,形成了統一的景區標識。景區管委會內部的管理機構,設置了辦公室、行銷科、宣教科、安保科、環衛科、工程管理科,各科室也明確了職責,精細化管理,更好的服務遊客。在景區,投入了大量經費開展消防四個能力建設和消防、治安等設施設備改造,確保景區平安無事故,也因此連續幾年獲得“陝西省平安景區”稱號。

03

風景線裡的史聖精神

旅遊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化內涵與品質決定著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近年來,司馬遷景區憑藉獨特豐富的資源優勢,一直堅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注重傳承文化、深挖內涵,講好史記故事,推廣“史聖”精神,豐富了韓城人文旅遊品牌內涵。

2018年春節,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滿了整個景區,猶如一幅巨大的歷史長卷。據統計,春節假日司馬遷景區及國家文史公園總接待人數達 38.65 萬人次,同比增長12.5%;綜合性收入112.92萬,同比增長39.9% ,而史聖司馬遷越來越被世界和國內社會各界人士所知悉

中國素有“衣冠禮儀之邦”之稱,各朝代、各個地域、各民族、各階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服飾制度及服飾風俗。當千年漢服與司馬遷祠相遇,在朝代嘉年華的奏樂聲中,陸續展現不同時期的傳統服飾之美。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各朝代漢服特點,漢之華美、唐之迤邐、宋之雅致、明之端莊盡收眼底,直觀地展示了兩千年前的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司馬遷景區以此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希望更多人關注民族文化,弘揚和推廣漢文化。

“豪端走筆鋒瘦,笙簫一宿且把暗香嗅 ;約舊游陌上侯,詩仙鬥酒縱歌筆墨稠。”平鋪在司馬遷祠祭祀廣場上,身著古代服飾的小書法家們紛紛在長長的畫卷上揮毫潑墨,執筆春秋,在景區內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遊客無不駐足欣賞。來自山西大同的“90”後小夥說:“這個活動非常有趣,之前在課本上就已經瞭解到司馬遷,不管是他的精神還是氣節都讓我很敬佩,這次放假專程和朋友來到韓城司馬遷祠體驗。”

在創建5A級景區過程中,為了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司馬遷景區還以“朗讀”為入口,以“體驗”為主體,以“感情輸出”為出口,以“文化傳承”為引領,舉辦的全國《史記》朗讀大賽,弘揚了“史聖”精神。現今“朗讀亭”也落地於景區內,為遊客提供一處私密的朗讀空間。這些朗讀者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故事,是朗讀,讓他們用一種美好的方式,紓解情感。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地走來,腳下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司馬遷景區內的史記大講堂,專家學者講述歷史的故事,遊客閱千年史記,聽得遊客津津有味。此外,大漢迎賓儀式、觀民間藝術、看鼓舞盛世、猜燈謎贏好禮及乘仿古畫舫等一系列活動,讓遊客 “穿越”時空,品味華夏的厚重文化、感受別樣的年味。

02

文史詩意造美景

隨著最美沿黃觀光公路全線貫通,水陸空多個通道,將韓城融入“一帶一路”陝西旅遊1小時經濟圈,走進司馬遷景區,開啟一次文史詩意之旅,在這裡靜聽厚重的歷史文化、往昔的崢嶸歲月及體驗溫暖的貼心服務。

在司馬遷景區,走過司馬古道一步步登上九十九級臺階至山頂,進入祠院,一眼就看到獻殿前的祭台及敬獻的祭品,這裡每逢司馬遷紀念日,吸引著全球華人的拜謁及緬懷。寢宮內的司馬遷泥塑,面目祥和、長須飄灑,顯得正氣凜然,手持書卷雙目炬仰望遠方。還有獻殿內60多塊石碑上,刻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的憑弔詩文。祠院後最高的平臺中央便是司馬遷呈圓形蒙古包狀的衣冠塚。登上司馬遷祠之巔,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山環水抱,備極雄偉。離開太史祠時,腳踏獨具傳統特色的磨盤路,在陽光的照耀下極富時光的質感,記錄著這裡的人文故事和足跡。

漫步來到司馬遷國家文史公園,高節奏現代的城市生活瞬息減少,在這片土地上和這片天空下,總能讓你在詩情畫意中,感悟生活,邂逅浪漫。在打造景觀的同時,還通過建設《史記》成語園、《史記》文化長廊,採取故事地雕、詩文碑刻、人物故事小品景牆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史記》文化,穿梭歷史長廊。

韓城國家文史公園澽水碼頭一角 劉玉虎攝

同時,在景區硬體建設方面不斷發力,景區內綠化綠植增多了,完善了業態和舞臺、擴建了停車場、美化了景區環境、完成了亮化工程、形成了景區大環線、第三衛生間更顯人性化了、古建彩繪出彩了、朗讀亭融入感情了、史記大講堂開講了……景區內處處感受文化的縮影,遊客每走一步都是風景。

現今,景區的管理更規範了,由專業公司設計製作的司馬遷景區logo,形成了統一的景區標識。景區管委會內部的管理機構,設置了辦公室、行銷科、宣教科、安保科、環衛科、工程管理科,各科室也明確了職責,精細化管理,更好的服務遊客。在景區,投入了大量經費開展消防四個能力建設和消防、治安等設施設備改造,確保景區平安無事故,也因此連續幾年獲得“陝西省平安景區”稱號。

03

風景線裡的史聖精神

旅遊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化內涵與品質決定著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近年來,司馬遷景區憑藉獨特豐富的資源優勢,一直堅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注重傳承文化、深挖內涵,講好史記故事,推廣“史聖”精神,豐富了韓城人文旅遊品牌內涵。

2018年春節,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滿了整個景區,猶如一幅巨大的歷史長卷。據統計,春節假日司馬遷景區及國家文史公園總接待人數達 38.65 萬人次,同比增長12.5%;綜合性收入112.92萬,同比增長39.9% ,而史聖司馬遷越來越被世界和國內社會各界人士所知悉

中國素有“衣冠禮儀之邦”之稱,各朝代、各個地域、各民族、各階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服飾制度及服飾風俗。當千年漢服與司馬遷祠相遇,在朝代嘉年華的奏樂聲中,陸續展現不同時期的傳統服飾之美。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各朝代漢服特點,漢之華美、唐之迤邐、宋之雅致、明之端莊盡收眼底,直觀地展示了兩千年前的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司馬遷景區以此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希望更多人關注民族文化,弘揚和推廣漢文化。

“豪端走筆鋒瘦,笙簫一宿且把暗香嗅 ;約舊游陌上侯,詩仙鬥酒縱歌筆墨稠。”平鋪在司馬遷祠祭祀廣場上,身著古代服飾的小書法家們紛紛在長長的畫卷上揮毫潑墨,執筆春秋,在景區內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遊客無不駐足欣賞。來自山西大同的“90”後小夥說:“這個活動非常有趣,之前在課本上就已經瞭解到司馬遷,不管是他的精神還是氣節都讓我很敬佩,這次放假專程和朋友來到韓城司馬遷祠體驗。”

在創建5A級景區過程中,為了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司馬遷景區還以“朗讀”為入口,以“體驗”為主體,以“感情輸出”為出口,以“文化傳承”為引領,舉辦的全國《史記》朗讀大賽,弘揚了“史聖”精神。現今“朗讀亭”也落地於景區內,為遊客提供一處私密的朗讀空間。這些朗讀者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故事,是朗讀,讓他們用一種美好的方式,紓解情感。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地走來,腳下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司馬遷景區內的史記大講堂,專家學者講述歷史的故事,遊客閱千年史記,聽得遊客津津有味。此外,大漢迎賓儀式、觀民間藝術、看鼓舞盛世、猜燈謎贏好禮及乘仿古畫舫等一系列活動,讓遊客 “穿越”時空,品味華夏的厚重文化、感受別樣的年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