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通覽烤魚發展史,為何就該它站在 C 位

想成為一個絕頂高手, 需要練好基本功。

想開出一家知名旺店, 則需要尊重常識。

要在成都火且一直火下去, 需要讓人心甘情願排隊的餐廳, 一定來源於具有消費根基的品類。 在成都, 並不是所有餐廳都成, 外來的餐飲總是一陣風, 比如2016年的小日料、柴火雞, 2017年的潮汕牛肉, 來得快去得也快;在餐飲界能夠做到“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恐怕只有奶茶這一單一品類了。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經說過, 在做小米之前學習了3個傳統品牌:第一個是同仁堂, 貨真價實;第二個是沃爾瑪, 天天低價;第三個就是海底撈,

從海底撈學到了超越預期。

我列舉三個排隊很火的餐廳:小龍坎、冒椒火辣、烤匠, 把它們放在聚光燈下研究, 你首先會發現他們都是來源於具有消費根基的品類:火鍋、串串、烤魚。 火鍋、串串很好理解, 那是成都人的血液裡就流淌的基因。 大眾點評研究院曾在2015年發佈首份《中國燒烤大資料包告》, 以使用者資料和商戶資料為基礎, 描繪出中國燒烤市場全景圖。

報告顯示, 四川人最愛吃的燒烤品類是烤魚。 烤魚已經成為聚餐的最優選擇之一, 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下烤魚的發展史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烤魚品牌。

翻開烤魚的發展史 如今已進化到3.0時代

中國川菜文化第一人, 《百年川菜傳奇》作者向東老師說過, 火的使用造就了“燒”、“烤”兩種烹飪方式, 標誌著人類進入熟食時代, 人類第一次燒烤就是烤魚。 縱觀川渝地區烤魚的歷史, 大部分文獻材料大致分為兩派,

一是重慶巫溪派:認為巫溪烤魚發源于大寧河邊, 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 當年縴夫們沿河拉船時, 常將河中之魚以木材烤制後充饑。 有日, 一縴夫將油汁及調料加入魚中邊烤邊吃, 其味鮮美無比, 遂成古巫溪烤魚之雛形。 而且巫溪以前是產鹽地, 保存魚又需要鹽, 這就為隨時吃烤魚提供了條件。

另一說法是萬州派:言之烤魚興盛于萬州城, 萬州烤魚是近代借鑒傳統川菜與重慶火鍋的特點製作的, 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 它取大山木炭烤制而成, 再加入30餘種香料及新鮮蔬菜, 突出麻、辣、鮮、香, 具有外焦裡嫩、油香撲鼻、味道濃郁的特點。

現在成都街面能看到的大部分小作坊烤魚為了強調自己來源正宗,

都會在門頭上標注自己是萬州派還是巫溪派, 相對來說萬州派店分佈更為廣泛。 猶記得十多年前在川師讀書, 川師東區後門半邊街清一色的烤魚店, 學生的聚餐都選在這些烤魚店, 延續傳統手工制法, 現點現殺, 魚肉焦香, 配炒在裡面的各種“翹頭”豐盛無比。

這算是烤魚的1.0時代。 但1.0時代的產物也有自己的弊端, 過分強調傳統制法, 就會導致難成規模,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1.0時代看不到任何一家做成規模化的品牌, 因為純手工, 味道、烤制時間均由人工把握, 口味上容易有偏差;因為成本問題, 外地開店, 魚只能採買當地的, 這也同樣會造成味道有差異。 所以烤魚1.0時代版本的品牌, 總會給消費者一個感覺, 總店最好吃。 那是因為你認可的那位烤魚師父一直在那。

在此過程中,一家叫滋味烤魚的品牌開始脫穎而出,引領烤魚進入了2.0時代。它做了兩件事:1、自建養魚場,保證食材標準化;為廣大80後提供了社交場所。先說後者,在80後面前提到滋味烤魚,那一定是美好的記憶,花桌布、培根薯條、英雄杯紮啤……至今想起也是回憶滿滿。滋味烤魚於2005年在成都祥和裡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一度創下成都餐飲界排隊神話。2008年起,滋味烤魚開始在成都進行連鎖經營,每日消耗2噸魚,他的魚都是自建水庫自養的。

同時期烤魚技術上也有迎來升級換代。傳統烤魚平置在烤架上,通過人工上下翻動烤制的,火候不好把握容易受熱不均,而且魚肉容易被炭灰污染,俗稱“巴灰”,關鍵是浪費時間,影響翻台率。這是1.0版本的技術堡壘。大概從2010年伊始,本地烤魚開啟了“立掛式烤魚”這一新烤法,可以同時烤制7、8條的壁掛烤箱,廚師將新殺的魚“懸掛”在一個烤架上,儘管魚身烤得吱吱作響,但滲出的汁水卻沒有一點滴在炭上,完全沒有煙霧繚繞,受熱也很均勻。還可以同時烤制7、8條魚,大大的提升了烤制速度。

每一次技術的提升都是歷史進程的倒逼,當主力消費人群從80後換為90後,他們不再認可男男女女一起大口喝酒是有趣的事情,同時他們也不再願意坐下來還要繼續等待烤魚烤制較長時間。在這一提速進程中,滋味烤魚明顯慢了,2013、14年,隨著本地烤匠的崛起,和外來探魚、爐魚(外婆家旗下)的大舉進入,烤魚江湖進入3.0時代。

更值得剖析的烤匠

怎樣說明烤匠互聯網工具使用的比較好?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微信公眾號。餐飲老闆內參、新榜前不久剛發佈了中國餐飲品牌新媒體影響力排行榜100強,烤匠公眾號名列第17位,四川餐飲第一名(海底撈嚴格意義不算四川餐飲品牌)。

在我的朋友圈共有341個好友關注了烤匠的公眾帳號,而關注咪蒙的有683個。咪蒙公眾號的影響力自不必說,烤匠能達到咪蒙一半的關注量,所付出的努力可見一般。知名餐飲人露露曾經給我講述過,烤匠微信號是如何從2000做到幾十萬的,他們尊重消費者個體,願意與每一個消費者互動,定期舉辦贈券、優惠等活動來和粉絲增強黏性。

第二例子來自於2016年美團的官方資料:烤匠成立之初便與美團、大眾點評平臺進行合作。隨著合作積累,2016年烤匠八家直營店與美團、大眾點評深度合作,推出團購套餐、代金券、閃惠及優惠買單產品,最高月交易額超過300萬。而在成都這樣的旅遊城市,通過大眾點評、美團來找到心儀的餐廳也成為很多遊客的選擇。對於吸引外地遊客到店消費,互聯網平臺成為了重要的管道。

第二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現在的餐飲都要求提速,翻台率遠遠比客單價更重要。設備上烤匠則創新引進了大型半圓式烤爐,可以一次性烤制15、6條,單一個鍋爐的投入都在7、8萬元左右;同時把每一條魚體重都標準化,按條賣,不按斤賣,魚可以一直滾動烤制。出餐速度規定在20分鐘以內,烤魚的最佳口感其實也只能維持20分鐘,越往後口感會越來越鹹。就餐區以小桌、小卡座為主,坐著不難受但也不會太舒服,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快速就餐,快速翻台。以烤匠黑金店為例,它的日均翻台率在8到10輪,所以你可以看到烤匠的功能表上並不以酒為主,它會建議你適飲,但不要一直飲,因為它需要迅速把桌翻起來。

當然一切的翻台率和行銷都建立在產品本身足夠優秀的基礎上。2013年,烤匠帶著夜店風和7種味道“橫空出世”,那時候普通食客的口味還停留在香辣、豆豉和泡椒。

5年來,烤匠創造了永遠爆滿的等位傳說,在川渝地區擁有了近30家分店,不敢說烤匠引領了行業浪潮,但值得肯定的是,整個團隊從不放棄思考和創新。2017年,為了推出豆花烤魚,團隊前後耗時8個月,尋訪1300多公里,找遍了萬州、巫溪、瀘州、重慶、貴州,最後,終於在自貢富順一座百年古鎮上的一家小店收穫驚喜。原汁原味的手工豆花經過上百次的反復實驗,烤匠的黑豆花烤魚,終於成為了過去一年菜單上面的爆款菜品。為了促使團隊不斷推陳出新,他們舉辦烤魚大師總決賽,甄選“首席烤魚大師”,用精神、物質兩方面迫使團隊不斷進步。2018年,在餐飲江湖浮躁地開發各種新品的時候,他們將味道回歸到經典麻辣本身,選用四川二荊條、貴州朝天椒、印度魔鬼辣、漢源紅花椒、雲南魯甸青花椒,按比例搭配,回到烤魚最初的味道,一經推出即深受好評……

第四點,“制勝品牌小草哥”把它總結為不斷的品牌升級。“一個有遠見的品牌會根據市場的發展趨勢、消費的主要人群、以及競品不斷調整自己。也就是任何品牌發展到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時候,都會面臨品牌升級的問題,時代發展無止盡,品牌升級終將持續。”目前烤匠即將迎來五歲的生日,品牌在此過程中也升級了三代,產品、體驗也回歸到了“匠”這個字本身上來,關注烤匠品牌升級的可以點原文連結《烤匠如何成為西南烤魚品類的領軍品牌?》,我在此就不繼續贅述。

擅用互聯網,與粉絲強黏性;餐飲提速,翻台率最重要;永遠保持產品的創新與品質,品牌制勝,品牌升級無終點,是烤匠能夠在這個時代崛起的關鍵。烤匠的終點在哪裡,我不並知道;但烤匠的秘密,你學會了嗎?

在此過程中,一家叫滋味烤魚的品牌開始脫穎而出,引領烤魚進入了2.0時代。它做了兩件事:1、自建養魚場,保證食材標準化;為廣大80後提供了社交場所。先說後者,在80後面前提到滋味烤魚,那一定是美好的記憶,花桌布、培根薯條、英雄杯紮啤……至今想起也是回憶滿滿。滋味烤魚於2005年在成都祥和裡開設了第一家門店,一度創下成都餐飲界排隊神話。2008年起,滋味烤魚開始在成都進行連鎖經營,每日消耗2噸魚,他的魚都是自建水庫自養的。

同時期烤魚技術上也有迎來升級換代。傳統烤魚平置在烤架上,通過人工上下翻動烤制的,火候不好把握容易受熱不均,而且魚肉容易被炭灰污染,俗稱“巴灰”,關鍵是浪費時間,影響翻台率。這是1.0版本的技術堡壘。大概從2010年伊始,本地烤魚開啟了“立掛式烤魚”這一新烤法,可以同時烤制7、8條的壁掛烤箱,廚師將新殺的魚“懸掛”在一個烤架上,儘管魚身烤得吱吱作響,但滲出的汁水卻沒有一點滴在炭上,完全沒有煙霧繚繞,受熱也很均勻。還可以同時烤制7、8條魚,大大的提升了烤制速度。

每一次技術的提升都是歷史進程的倒逼,當主力消費人群從80後換為90後,他們不再認可男男女女一起大口喝酒是有趣的事情,同時他們也不再願意坐下來還要繼續等待烤魚烤制較長時間。在這一提速進程中,滋味烤魚明顯慢了,2013、14年,隨著本地烤匠的崛起,和外來探魚、爐魚(外婆家旗下)的大舉進入,烤魚江湖進入3.0時代。

更值得剖析的烤匠

怎樣說明烤匠互聯網工具使用的比較好?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微信公眾號。餐飲老闆內參、新榜前不久剛發佈了中國餐飲品牌新媒體影響力排行榜100強,烤匠公眾號名列第17位,四川餐飲第一名(海底撈嚴格意義不算四川餐飲品牌)。

在我的朋友圈共有341個好友關注了烤匠的公眾帳號,而關注咪蒙的有683個。咪蒙公眾號的影響力自不必說,烤匠能達到咪蒙一半的關注量,所付出的努力可見一般。知名餐飲人露露曾經給我講述過,烤匠微信號是如何從2000做到幾十萬的,他們尊重消費者個體,願意與每一個消費者互動,定期舉辦贈券、優惠等活動來和粉絲增強黏性。

第二例子來自於2016年美團的官方資料:烤匠成立之初便與美團、大眾點評平臺進行合作。隨著合作積累,2016年烤匠八家直營店與美團、大眾點評深度合作,推出團購套餐、代金券、閃惠及優惠買單產品,最高月交易額超過300萬。而在成都這樣的旅遊城市,通過大眾點評、美團來找到心儀的餐廳也成為很多遊客的選擇。對於吸引外地遊客到店消費,互聯網平臺成為了重要的管道。

第二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現在的餐飲都要求提速,翻台率遠遠比客單價更重要。設備上烤匠則創新引進了大型半圓式烤爐,可以一次性烤制15、6條,單一個鍋爐的投入都在7、8萬元左右;同時把每一條魚體重都標準化,按條賣,不按斤賣,魚可以一直滾動烤制。出餐速度規定在20分鐘以內,烤魚的最佳口感其實也只能維持20分鐘,越往後口感會越來越鹹。就餐區以小桌、小卡座為主,坐著不難受但也不會太舒服,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快速就餐,快速翻台。以烤匠黑金店為例,它的日均翻台率在8到10輪,所以你可以看到烤匠的功能表上並不以酒為主,它會建議你適飲,但不要一直飲,因為它需要迅速把桌翻起來。

當然一切的翻台率和行銷都建立在產品本身足夠優秀的基礎上。2013年,烤匠帶著夜店風和7種味道“橫空出世”,那時候普通食客的口味還停留在香辣、豆豉和泡椒。

5年來,烤匠創造了永遠爆滿的等位傳說,在川渝地區擁有了近30家分店,不敢說烤匠引領了行業浪潮,但值得肯定的是,整個團隊從不放棄思考和創新。2017年,為了推出豆花烤魚,團隊前後耗時8個月,尋訪1300多公里,找遍了萬州、巫溪、瀘州、重慶、貴州,最後,終於在自貢富順一座百年古鎮上的一家小店收穫驚喜。原汁原味的手工豆花經過上百次的反復實驗,烤匠的黑豆花烤魚,終於成為了過去一年菜單上面的爆款菜品。為了促使團隊不斷推陳出新,他們舉辦烤魚大師總決賽,甄選“首席烤魚大師”,用精神、物質兩方面迫使團隊不斷進步。2018年,在餐飲江湖浮躁地開發各種新品的時候,他們將味道回歸到經典麻辣本身,選用四川二荊條、貴州朝天椒、印度魔鬼辣、漢源紅花椒、雲南魯甸青花椒,按比例搭配,回到烤魚最初的味道,一經推出即深受好評……

第四點,“制勝品牌小草哥”把它總結為不斷的品牌升級。“一個有遠見的品牌會根據市場的發展趨勢、消費的主要人群、以及競品不斷調整自己。也就是任何品牌發展到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時候,都會面臨品牌升級的問題,時代發展無止盡,品牌升級終將持續。”目前烤匠即將迎來五歲的生日,品牌在此過程中也升級了三代,產品、體驗也回歸到了“匠”這個字本身上來,關注烤匠品牌升級的可以點原文連結《烤匠如何成為西南烤魚品類的領軍品牌?》,我在此就不繼續贅述。

擅用互聯網,與粉絲強黏性;餐飲提速,翻台率最重要;永遠保持產品的創新與品質,品牌制勝,品牌升級無終點,是烤匠能夠在這個時代崛起的關鍵。烤匠的終點在哪裡,我不並知道;但烤匠的秘密,你學會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