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恐龍10大有意思的謎團

恐龍10大謎團

雖然科學界幾乎已經公認恐龍滅絕源於小行星撞擊地球, 但2014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卻指出, 小行星撞擊本身並不足以消滅恐龍。 事實上, 不僅恐龍究竟為何會滅絕這個奧秘迄今仍無確定答案, 而且誰是最早的恐龍、誰是最大的恐龍、誰是最多毛的恐龍、恐龍怎樣學會飛行等諸多恐龍之謎依然困擾著科學家。 一句話, 恐龍之謎還遠遠沒有被徹底破解。

我們對恐龍的瞭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科學家如今不斷發現新的恐龍種類, 大約每一兩個星期就會命名一種新的恐龍, 而且他們正越來越精確地重建那些最大名鼎鼎的恐龍(例如暴龍和三角龍)。

不過, 儘管我們對“爬行動物時代”的探索進展不斷, 恐龍群體卻繼續把諸多未解之謎擺在我們面前。 下面就是十個依然困擾著科學家的恐龍之謎。

恐龍是否成群捕獵?

在好萊塢著名科幻片《侏羅紀公園》裡,

大部分扣人心弦的情節都源自一個理念:迅猛龍是聰明女孩, 知道成群捕獵(集體捕獵)的好處。 而真相是, 科學家仍不清楚食肉恐龍是否集體捕獵。 雖然罕有的恐龍足跡已經顯示迅猛龍和暴龍等一些恐龍可能曾各自集體走在一起, 但是科學家無法知道它們為什麼會走在一塊兒。 他們還需要發現一些看似不可能找到的東西, 例如掠食性恐龍的足跡與被掠食者的足跡交叉部位, 最好還能有扭打痕跡甚至一具受傷的骨架。 那些包含多頭食肉恐龍的地質骨層也很有問題——儘管它們能表明恐龍的死亡與被埋葬情況, 卻不能證明這些恐龍是一個社會性群體, 還是一群只是為了爭奪一個食物來源而湊到一起的烏合之眾。

哪些種類的恐龍毛茸茸的?

恐龍正在變得比科學家以往想像的要毛茸茸得多。 除了與早期鳥類密切相關的那些恐龍種類(例如近鳥龍和小盜龍)之外, 一系列品種的恐龍如今已被證實身覆羽毛, 其中既包括身上有絨毛、體長9米多的霸王龍,

也包括尾巴上有一束束剛毛的早期角龍。 許多恐龍都長著各式各樣的奇異羽毛這一點暗示, 許多其他恐龍世系甚至於所有恐龍可能都有羽毛。 那麼, 哪種恐龍最先長出羽毛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確切答案。 科學家甚至仍不清楚這一點:羽毛是一切恐龍共有的一個古老特徵, 是它們的最終共有祖先具備的特點, 還是後來多次演化出來的特徵?毫無疑問, 科學家將在其他出乎預料的恐龍譜系身上發現原始羽毛和剛毛。 但究竟會是哪些譜系和什麼樣的羽毛或剛毛, 現在無從知曉。

恐龍是怎樣交配的?

每頭恐龍的生命都誕生於一隻恐龍蛋。 但科學家對恐龍繁殖的瞭解也僅限於此。

科學家至今對兩性恐龍怎樣走到一起開始繁育下一代缺乏瞭解, 他們也尚未發現由化石記錄下來的恐龍繁殖場景。 但是, 在恐龍時代, 兩頭熱戀的異龍相擁交配的情景應該是隨處可見的。 那麼, 是否有化石記錄著這樣的場景呢?科學家正在等待答案。

就連恐龍的基本繁殖結構目前也仍是一個謎。 它們一定會有泄殖腔(鳥類和鱷魚等共有的一個單一孔口, 用於排泄和繁殖)。 還有一種可能是, 雄性恐龍擁有類似鴨子和鴕鳥生殖器那樣的“插入器”。 然而, 至今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來表明這樣的器官存在, 儘管它或者與它功能類似的器官一定會存在。

誰是最早的恐龍?

對科學家來說,最早的恐龍一定是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小動物。之所以難以捉摸,是因為生命歷史的化石記錄總是支離破碎,要想發現恐龍誕生時期的時間框架,所依賴的實際上既是科學也是運氣。發現于波蘭的恐龍足跡和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恐龍足跡化石,表明這些動物與恐龍很相近,卻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迄今為止,這些發現暗示“恐怖蜥蜴”(恐龍的戲稱)演化自大約2.45億年前,首批恐龍的最佳候選者是一種身體瘦長、外形像狗的動物——尼亞薩龍。然而,未來的發現依然可能找到恐龍家族的更早期成員。

恐龍溫血還是冷血的?

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的“恐龍復興”時期,有關恐龍的諸多疑問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個是:這些名氣很大的傢伙究竟是衝勁十足的溫血動物,還是冷血的巨蜥?差不多40年後,恐龍生理學幾乎依然是一片空白。雖然來自於多方面的證據(包括恐龍的骨骼微觀結構和生長模式等)暗示恐龍是高度活躍、身體容易發熱的動物,但它們到底是怎樣做到身體容易發熱、卻又能高度活躍的呢?這個問題依然待解。科學家為此提出了多種假說,例如生理特點讓恐龍能維持恒定的較高體溫,又如龐大的素食恐龍通過自己消化道中食物的發酵而升高體溫。最近的假說是,恐龍依靠肌肉活動來保持身體溫暖,但它們的體溫可能浮動。科學家無疑會繼續調查並爭論這個話題,尤其是考慮到恐龍的形態、大小各異,其中從鴿子大小、長滿羽毛的迅猛龍到身長34米的長頸泰坦龍都有。

誰是最大的恐龍?

在有關恐龍的各種“最”當中,“最大的恐龍”備受科學家和公眾青睞。但對這個答案的追尋,卻被進化歷程和化石記錄的混沌所挫敗。巨型蜥腳類動物(恐龍別稱)的進化出現了多次,而不僅僅是在整個恐龍時代都沿著一條筆直的軌跡演化。因此,科學家相信,來自不同種群、棲居不同地方、活在不同時期的許多種恐龍,都可能是恐龍個頭冠軍的候選者。對這些候選者中身軀最龐大者(例如超龍、梁龍、阿根廷龍和富塔隆柯龍等)的身長估計值都接近34米,但根據化石對這些巨無霸的重建結果暗示,它們的體重各有不同。

事實上,由於發現的化石骨架相當不完整(通常情況是,最多的能發現不到一半的骨架,最少的則只有一塊骨骼化石),因此對這些最大恐龍的估計值的誤差範圍很大。這意味著,科學家不得不依賴這些巨獸的個頭較小、化石也較完整的近親來估計巨無霸恐龍的個頭。隨著科學家發掘到新的化石,這些數位經常需要更改。另外,正因為許多巨型恐龍的個頭都差不多,所以科學家需要更多完整的化石來做比對檢查。考慮到巨型恐龍的進化次數太多,再加之等待被發現的化石數量之多,因此“誰是最大的恐龍”這個問題很可能依然沒有答案。

為什麼恐龍眾多卻最終滅絕?

能飛翔的恐龍如今依然存在,那就是鳥類。但鳥類的所有更令人敬畏的親戚,卻早已在6500萬年前這個看似漫長、卻只是地質時間規模上的一瞬間銷聲匿跡。到底為何會這樣,科學家依然沒有確切答案。沒錯,當時有一顆個頭並不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在此前,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漫長的全球生態改變期,一個叫作德干高原的地方則出現了強烈的長時間火山活動。但科學家仍不清楚這些事件怎樣合併引發了一場大滅絕,最終導致所有不飛行的恐龍滅絕,畢竟這些恐龍數量眾多。更不用說科學家對這場滅頂之災的瞭解大多來源於北美洲,而當時恐龍在全球都有分佈。總之,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受害者和謀殺所用的兇器,但卻仍然沒有復原這樁生態大懸案的細節。

恐龍的“前衛頭飾”有什麼作用?

恐龍迷所喜愛的一些恐龍(例如三角龍和劍龍等),

頭上都有各種各樣的“裝飾”,例如角、刺、板、冠等,科學家統稱它們為“怪異結構”。恐龍為什麼會有如此複雜而又看似時髦的“頭飾”呢?長期以來科學家對此爭論不休。早期的觀點認為,這些怪異結構的主要演化目的是用於防禦或溫度調節。但科學家如今已基本上拋棄了這類舊觀點,轉而認為這些花哨的“頭飾”實際上就是頭飾,對社交來說很有意義。一些科學家暗示,戟龍等恐龍頭上的角和褶刺是作為種群間的標誌信號而演化出來的,它們使得一種恐龍能輕而易舉地辨認自己的同類。另一些科學家對此看法不同,他們認為形態各異的恐龍頭飾——鎧甲、頭冠和角刺等是性特徵器官,其演化目的是作為“看板”吸引異性伴侶。這兩種觀點或許各有千秋,但就目前而言,科學家對於為什麼有這麼多看起來很奇異的恐龍仍無定論。

哪些恐龍在夜間活動?

描繪中生代(大約2.52億年前~6600萬年前,從二疊紀至三疊紀的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至第三紀的滅絕事件為止)世界的最常見復原圖中,包括了可憐兮兮的哺乳動物在爬行動物大行其道的時代掙扎求生的場面,這是因為這些小不點的哺乳動物活躍在夜間,而恐龍在夜間酣夢正歡。但問題是,科學家很難確知恐龍究竟是在夜間活躍還是在白天活躍。科學家不可能直接觀察早已滅絕的恐龍,所以只能憑藉它們留下的證據來進行推測。對於恐龍的日常作息,一項新研究暗示,恐龍眼睛裡的一套複雜骨頭——鞏膜環——可能表明:恐龍眼睛和瞳孔的解剖結構都適合讓光線進入。基於這些線索,該研究暗示小型掠食恐龍(例如侏羅獵龍和迅猛龍等)最可能晝伏夜出。

但也有科學家指出,對於揭示恐龍是否在夜間活躍來說,鞏膜環其實說明不了什麼。

恐龍是怎樣學會飛行的?

恐龍毫無疑問是學會了飛行的。只需看一看今天燕子、鷹和其他鳥兒振翅高飛的情景,科學家就能知道這一點。但恐龍是如何沿著鳥類進化枝贏得這種非凡能力的?科學家傳統上認為,恐龍以多種方式演化出了飛行能力。如今已被拋棄的“下樹”假說認為,一些樹棲恐龍在開始振翅之前就已能滑翔。更受歡迎的“地棲”假說指出,恐龍振翅是從地面開始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攀爬傾斜面,或者為了牽制獵物,即為了能飛起來而進行助跑。對有羽毛恐龍進行的最新空氣動力學研究,已經開始為揭示恐龍在何時學會了飛翔提供新的視角。但就眼下來說,恐龍怎樣學會騰飛的細節依然等待從化石記錄中梳理出來。

對科學家來說,最早的恐龍一定是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小動物。之所以難以捉摸,是因為生命歷史的化石記錄總是支離破碎,要想發現恐龍誕生時期的時間框架,所依賴的實際上既是科學也是運氣。發現于波蘭的恐龍足跡和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恐龍足跡化石,表明這些動物與恐龍很相近,卻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迄今為止,這些發現暗示“恐怖蜥蜴”(恐龍的戲稱)演化自大約2.45億年前,首批恐龍的最佳候選者是一種身體瘦長、外形像狗的動物——尼亞薩龍。然而,未來的發現依然可能找到恐龍家族的更早期成員。

恐龍溫血還是冷血的?

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的“恐龍復興”時期,有關恐龍的諸多疑問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個是:這些名氣很大的傢伙究竟是衝勁十足的溫血動物,還是冷血的巨蜥?差不多40年後,恐龍生理學幾乎依然是一片空白。雖然來自於多方面的證據(包括恐龍的骨骼微觀結構和生長模式等)暗示恐龍是高度活躍、身體容易發熱的動物,但它們到底是怎樣做到身體容易發熱、卻又能高度活躍的呢?這個問題依然待解。科學家為此提出了多種假說,例如生理特點讓恐龍能維持恒定的較高體溫,又如龐大的素食恐龍通過自己消化道中食物的發酵而升高體溫。最近的假說是,恐龍依靠肌肉活動來保持身體溫暖,但它們的體溫可能浮動。科學家無疑會繼續調查並爭論這個話題,尤其是考慮到恐龍的形態、大小各異,其中從鴿子大小、長滿羽毛的迅猛龍到身長34米的長頸泰坦龍都有。

誰是最大的恐龍?

在有關恐龍的各種“最”當中,“最大的恐龍”備受科學家和公眾青睞。但對這個答案的追尋,卻被進化歷程和化石記錄的混沌所挫敗。巨型蜥腳類動物(恐龍別稱)的進化出現了多次,而不僅僅是在整個恐龍時代都沿著一條筆直的軌跡演化。因此,科學家相信,來自不同種群、棲居不同地方、活在不同時期的許多種恐龍,都可能是恐龍個頭冠軍的候選者。對這些候選者中身軀最龐大者(例如超龍、梁龍、阿根廷龍和富塔隆柯龍等)的身長估計值都接近34米,但根據化石對這些巨無霸的重建結果暗示,它們的體重各有不同。

事實上,由於發現的化石骨架相當不完整(通常情況是,最多的能發現不到一半的骨架,最少的則只有一塊骨骼化石),因此對這些最大恐龍的估計值的誤差範圍很大。這意味著,科學家不得不依賴這些巨獸的個頭較小、化石也較完整的近親來估計巨無霸恐龍的個頭。隨著科學家發掘到新的化石,這些數位經常需要更改。另外,正因為許多巨型恐龍的個頭都差不多,所以科學家需要更多完整的化石來做比對檢查。考慮到巨型恐龍的進化次數太多,再加之等待被發現的化石數量之多,因此“誰是最大的恐龍”這個問題很可能依然沒有答案。

為什麼恐龍眾多卻最終滅絕?

能飛翔的恐龍如今依然存在,那就是鳥類。但鳥類的所有更令人敬畏的親戚,卻早已在6500萬年前這個看似漫長、卻只是地質時間規模上的一瞬間銷聲匿跡。到底為何會這樣,科學家依然沒有確切答案。沒錯,當時有一顆個頭並不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在此前,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漫長的全球生態改變期,一個叫作德干高原的地方則出現了強烈的長時間火山活動。但科學家仍不清楚這些事件怎樣合併引發了一場大滅絕,最終導致所有不飛行的恐龍滅絕,畢竟這些恐龍數量眾多。更不用說科學家對這場滅頂之災的瞭解大多來源於北美洲,而當時恐龍在全球都有分佈。總之,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受害者和謀殺所用的兇器,但卻仍然沒有復原這樁生態大懸案的細節。

恐龍的“前衛頭飾”有什麼作用?

恐龍迷所喜愛的一些恐龍(例如三角龍和劍龍等),

頭上都有各種各樣的“裝飾”,例如角、刺、板、冠等,科學家統稱它們為“怪異結構”。恐龍為什麼會有如此複雜而又看似時髦的“頭飾”呢?長期以來科學家對此爭論不休。早期的觀點認為,這些怪異結構的主要演化目的是用於防禦或溫度調節。但科學家如今已基本上拋棄了這類舊觀點,轉而認為這些花哨的“頭飾”實際上就是頭飾,對社交來說很有意義。一些科學家暗示,戟龍等恐龍頭上的角和褶刺是作為種群間的標誌信號而演化出來的,它們使得一種恐龍能輕而易舉地辨認自己的同類。另一些科學家對此看法不同,他們認為形態各異的恐龍頭飾——鎧甲、頭冠和角刺等是性特徵器官,其演化目的是作為“看板”吸引異性伴侶。這兩種觀點或許各有千秋,但就目前而言,科學家對於為什麼有這麼多看起來很奇異的恐龍仍無定論。

哪些恐龍在夜間活動?

描繪中生代(大約2.52億年前~6600萬年前,從二疊紀至三疊紀的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至第三紀的滅絕事件為止)世界的最常見復原圖中,包括了可憐兮兮的哺乳動物在爬行動物大行其道的時代掙扎求生的場面,這是因為這些小不點的哺乳動物活躍在夜間,而恐龍在夜間酣夢正歡。但問題是,科學家很難確知恐龍究竟是在夜間活躍還是在白天活躍。科學家不可能直接觀察早已滅絕的恐龍,所以只能憑藉它們留下的證據來進行推測。對於恐龍的日常作息,一項新研究暗示,恐龍眼睛裡的一套複雜骨頭——鞏膜環——可能表明:恐龍眼睛和瞳孔的解剖結構都適合讓光線進入。基於這些線索,該研究暗示小型掠食恐龍(例如侏羅獵龍和迅猛龍等)最可能晝伏夜出。

但也有科學家指出,對於揭示恐龍是否在夜間活躍來說,鞏膜環其實說明不了什麼。

恐龍是怎樣學會飛行的?

恐龍毫無疑問是學會了飛行的。只需看一看今天燕子、鷹和其他鳥兒振翅高飛的情景,科學家就能知道這一點。但恐龍是如何沿著鳥類進化枝贏得這種非凡能力的?科學家傳統上認為,恐龍以多種方式演化出了飛行能力。如今已被拋棄的“下樹”假說認為,一些樹棲恐龍在開始振翅之前就已能滑翔。更受歡迎的“地棲”假說指出,恐龍振翅是從地面開始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攀爬傾斜面,或者為了牽制獵物,即為了能飛起來而進行助跑。對有羽毛恐龍進行的最新空氣動力學研究,已經開始為揭示恐龍在何時學會了飛翔提供新的視角。但就眼下來說,恐龍怎樣學會騰飛的細節依然等待從化石記錄中梳理出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