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家被很多人奉為模版的蔦屋書店的設計者,到底怎麼看待“設計”?

1988 年, 24 歲的英國人 Mark Dytham 剛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 實習期間, 他參與了倫敦一處新市鎮的規劃, 終日周旋于各種建築章程之間, 這些章程規定了從窗戶的高度到一些區域建築外牆的顏色等一眾細節。

但這一切都讓年輕的 Mark 感到乏味:“當時的倫敦不鼓勵設計師大膽創新, 你可能做了很多努力, 最後還是看不出什麼不同。 ”

相較於倫敦的沉悶, 80 年代的日本是設計師的競技場。 經濟繁榮, 泡沫尚未崩潰, 似乎遍地都是機會。 除了日本本地成長起來的建築大師, 國際建築師如 David Chipperfield 和 Zaha Hadid 也參與其中。

Mark 和當時的女友義大利建築師 Astrid Klein 申請到了一筆訪學基金, 第一次短暫停留只有三周, 他們為此做足了準備, 啟程前就給包括磯崎新、丹下健三、槇文彥在內的 10 個日本建築師去信, 相約拜訪。

這次訪學之旅, 他們還見到了伊東豐雄, 後者邀請二人為銀座的一間理髮店做室內設計。

不久, Mark 和 Astrid 搬到了日本, 今年是他們在日本生活工作的第 30 年。

1991 年成立的 Klein & Dytham 建築事務所(KDa)在日本和國外設計了一系列商業和公共項目, 包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山梨縣的葉之教堂(Leaf Chapel), 以及去年在曼谷開幕的文化綜合體 Open House。 4 月 20 日, Mark 和 Astrid 受邀在深圳參與 MINDPARK 創意大會, 分享這間“來自英國”的事務所在日本逾二十年的實踐。

KDa 設計的代官山蔦屋書店

“泡沫崩潰前, 除了增長, 沒人會想起‘泡沫’這個詞”, Mark 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描述 80 年代的繁榮景象。

David Chipperfield 在 80 年代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他的第一個專案正是為三宅一生設計一間位於倫敦 Sloane 街的店鋪。

Mark 還記得他們如何找 David 要到了一堆日本建築事務所的名片, 在前網路年代, 許多信都石沉大海。

“提到日本, 大眾很容易聯想到它的庭院、寺廟, 當然我們也喜歡這些傳統建築, 但作為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師, 吸引我的是日本的現代主義起源”, Mark 稱這是他的一點“私心”。

Astrid 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談到她對 80 年代日本建築界開始的“路上觀察運動”的興趣, 這源自 1985 年藤森照信、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發佈的《路上觀察學入門》, 人們觀察各種“建築碎片”, 小片不規整土地上由市民自己設計的奇怪建築物。

“日本總是很鼓勵創新”, Mark 舉例自己的“收集癖”, 他收集了差不多 150 種不同口味的 Kit Kat 巧克力, “蘋果、鳳梨、櫻花、日式清酒, 甚至還有一些地域性的氣味,

但這些都來自日本, 在英國, Kit Kat 好像沒什麼動力去進行產品創新。 ”

建築材料也是同樣, 他們在後來為蔦屋書店設計的外立面中使用了一種玻璃鋼筋混凝土的鑲嵌板, Mark 稱與製作鑲嵌板的公司合作“非常迷人”, “一提到要嘗試一種新的材料, 每個人都興奮不已, 在倫敦甚至大部分的西方國家, 如果它沒被使用過, 每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反對”。 即便製作過程非常困難, 設計投產時, 距離工廠很近的地區剛剛發生了地震, 但最終仍能保持品質和精緻。 “不會在竣工後讓人大跌眼鏡, 這還是我當初設計的東西嗎?”

KDa 為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設計了以“T”為元素的外立面,“但很多人其實並不會注意到 T,嗯,它也沒那麼重要”,Astrid 這樣告訴我們

80 年代,正處於上升期的伊東豐雄的事務所還維持著 10 人的小團隊規模,Mark 和 Astrid 成為其中唯二的外國面孔。他們在理髮店裡泡了許多天,觀察店員和顧客的活動,最後設計出了一種可移動的凳子,在一旁加設了可以放置理髮工具的邊框,整個店面使用了未來感的內飾風格。

三年後,他們離開了伊東豐雄,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經濟景氣時,似乎遍地都是專案,他們的首個項目是改造一幢建築物,Zaha Hadid 也在為同一個客戶進行設計。

但很快,泡沫崩潰,一度資金豐厚的大型建設大多停滯,年輕的事務所需要自謀生路。KDa 開始找尋一些小型的設計項目,甚至一些看起來和建築本身相距甚遠的跨界設計。

他們曾為一個停車場提供設計,在一些車位加設了背景牆,並改善了燈光,“誰會在停車場停留呢?那裡燈光昏暗,空氣渾濁”,但改造後,經常有人在非工作時間(停車位大多空置)租下這裡舉辦快閃活動。

“現在回看,熬過那段泡沫崩潰期對我們來說很重要”,Mark 稱,泡沫時期的一切便利突然被全部拿掉,建築師需要考慮,設計真正要做的是什麼?

山梨縣的 Leaf Chapel

2004 年,KDa 為日本梨山縣一處衰敗的度假區設計了一個“葉之教堂”(Leaf Chapel),大片綠地中一片貝殼狀的鏤空“蓬頂”,舉辦活動時它可以被打開,閒置時關閉又成為一道獨特景觀。衰敗的度假區迅速成為熱門的婚禮慶典地。

KDa 參與了一系列商業專案,其中最著名的是 2010 年他們為代官山蔦屋書店提供的設計,這個競賽中標方案完成度頗高,從贏得競賽到建築竣工只有 20 個月。

“2010 年,當增田宗昭先生(蔦屋書店的老闆)提出要建一個書店,選址在代官山,我們都覺得他瘋了,要知道,2010 年蘋果剛剛發佈了 iPad。”

為了改變蔦屋書店的形象,KDa 以蔦屋書店的羅馬名(TSUTAYA)首字母“T”為基本元素,複製“編織”而成的白色外立面和大片玻璃營造出的通透景觀使得它成為代官山地區的地標性建築,也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 20 間書店之一,在這之前,人們更熟知的是由槇文彥設計歷時 29 年分期竣工的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

增田宗昭還找來原研哉設計了一套全新的視覺系統,重新啟用了漢字版 logo “蔦屋書店”,它曾在日本經濟騰飛時期出現過,後被 TSUTAYA 取代。

最初,增田宗昭為這間書店框定的目標人群是 50 歲以上的“團塊世代”(Premium Age),他們在年輕時趕上了經濟騰飛,如今保持著中產的生活情調和較高的審美需求。

“但打造地標從來不是我們的目的”,Mark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幾年前的一次公開演講中,他們談到古根海姆效應,稱蔦屋書店的設計發揮了同樣的作用,算是一種“蔦屋書店效應”,通過設計使得書店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但人們窄化了古根海姆效應的定義,明星建築師或是地標建築本身不足以持續吸引人們來到這裡”,Astrid 表示她對“Instagram 打卡”的複雜體會,“一方面誰都愛美的東西或是眼球經濟,但它不能產生一種持續性的體驗。如果說蔦屋書店是一個成功的專案,設計可能只能占 50%。”

KDa 還參與了伊東豐雄在災後現場的“眾人之家”項目

在 MINDPARK 現場,他們介紹起蔦屋書店裡一個重要的角色“圖書導購”。在蔦屋書店的 12 個板塊裡有十幾個“導購”,他們並不年輕漂亮,並不只是幫助顧客確認圖書的庫存和具體位置,來自設計、音樂、旅行、飲食、汽車等各個領域的資深人士負責書品的選擇和擺放。文學館的導購曾是一名書評人,音樂館的導購曾是爵士樂的唱片製作人,曾參與舉辦過 200 多場演唱會。作家 Tom Downey曾描述過他在這裡遇到的一位“美食雜誌導購”,蔦屋書店剛剛派他去伯克利探訪了發起“農場到餐桌”的偶像人物 Alice Waters。“長久以來,我們採用‘流覽’一詞來形容我們查看各個網站的方式,現在看來這有點諷刺,這個詞的真正內涵實際上是電子設備完全無法替代的。”

“他們像是策展人(curator),你可以把代官山的這間蔦屋書店理解成 12 個會更新的小型展覽。誰都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迷失,我們需要一些文化領航員(cultural navigator)。”

在代官山的蔦屋書店之後,KDa 又攬下了蔦屋書店湘南店的設計。白色而緻密的紋理是 KDa 常用的外立面形式,2016 年他們改造了日本銀座廣場一間啤酒公司,新的 Ginza Place 有了一層充滿手工藝質感的表皮。

2017 年,他們在曼谷中央大使館區設計的 Open House 正式開幕,這是一個曼谷版的“蔦屋書店”,這裡原本因價位“高冷”而顧客稀少。KDa 在商場中改造了 5000 平方米的一整層樓,融合了 14 間餐廳和酒吧、畫廊、書店、兒童遊樂區和共用空間。

“曼谷的奢侈品零售很發達,但那裡的氣候並不適合人們在室外行走,就像它的名字一樣,Open House 是我們為曼谷設計的一個‘室內公共區’,可以行走、休憩。”

曼谷 Open House

和許多日本同行不同,Mark 和 Astrid 專注商業空間的設計,他們還曾在成田機場的航站樓為衛浴品牌 TOTO 打造了一個“廁所美術館”。“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建築‘很容易看懂’”,Mark 笑稱這可能是受日語水準所限,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詞去賦予建築深層次的含意。

KDa 還創辦了設計師的脫口秀 PechaKucha,源自日文“喋喋不休的閒聊”,每位受邀的年輕設計師每次只能通過 20 張圖片來做分享,每張圖片停留的時間只有 20 秒。這像是一個精煉版本的 TED,“長久以來,設計師真得說的太多了!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設計師是在用語言來補充設計的不足。”

“商業建築可能距離每個人更近一些,我們更希望它能自己‘說話’,每個人都可以去感受它,解讀它。”

關於 MINDPARK創意大會:該活動於 2018 年 4 月 20 日至 4 月 23 日在深圳舉辦,本屆主題為“未來城市”,通過思想論壇、城市實踐專案等方式,與來自全球的創意人、設計師、管理者共同思考從個體到環境、成長到消費、品牌到行業的規律與趨勢,建立未來城市的實踐模型,探尋中國乃至全球未來城市的構建之匙。

(文中圖片均由 Klein & Dytham建築事務所提供)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KDa 為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設計了以“T”為元素的外立面,“但很多人其實並不會注意到 T,嗯,它也沒那麼重要”,Astrid 這樣告訴我們

80 年代,正處於上升期的伊東豐雄的事務所還維持著 10 人的小團隊規模,Mark 和 Astrid 成為其中唯二的外國面孔。他們在理髮店裡泡了許多天,觀察店員和顧客的活動,最後設計出了一種可移動的凳子,在一旁加設了可以放置理髮工具的邊框,整個店面使用了未來感的內飾風格。

三年後,他們離開了伊東豐雄,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經濟景氣時,似乎遍地都是專案,他們的首個項目是改造一幢建築物,Zaha Hadid 也在為同一個客戶進行設計。

但很快,泡沫崩潰,一度資金豐厚的大型建設大多停滯,年輕的事務所需要自謀生路。KDa 開始找尋一些小型的設計項目,甚至一些看起來和建築本身相距甚遠的跨界設計。

他們曾為一個停車場提供設計,在一些車位加設了背景牆,並改善了燈光,“誰會在停車場停留呢?那裡燈光昏暗,空氣渾濁”,但改造後,經常有人在非工作時間(停車位大多空置)租下這裡舉辦快閃活動。

“現在回看,熬過那段泡沫崩潰期對我們來說很重要”,Mark 稱,泡沫時期的一切便利突然被全部拿掉,建築師需要考慮,設計真正要做的是什麼?

山梨縣的 Leaf Chapel

2004 年,KDa 為日本梨山縣一處衰敗的度假區設計了一個“葉之教堂”(Leaf Chapel),大片綠地中一片貝殼狀的鏤空“蓬頂”,舉辦活動時它可以被打開,閒置時關閉又成為一道獨特景觀。衰敗的度假區迅速成為熱門的婚禮慶典地。

KDa 參與了一系列商業專案,其中最著名的是 2010 年他們為代官山蔦屋書店提供的設計,這個競賽中標方案完成度頗高,從贏得競賽到建築竣工只有 20 個月。

“2010 年,當增田宗昭先生(蔦屋書店的老闆)提出要建一個書店,選址在代官山,我們都覺得他瘋了,要知道,2010 年蘋果剛剛發佈了 iPad。”

為了改變蔦屋書店的形象,KDa 以蔦屋書店的羅馬名(TSUTAYA)首字母“T”為基本元素,複製“編織”而成的白色外立面和大片玻璃營造出的通透景觀使得它成為代官山地區的地標性建築,也被評為世界上最美的 20 間書店之一,在這之前,人們更熟知的是由槇文彥設計歷時 29 年分期竣工的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

增田宗昭還找來原研哉設計了一套全新的視覺系統,重新啟用了漢字版 logo “蔦屋書店”,它曾在日本經濟騰飛時期出現過,後被 TSUTAYA 取代。

最初,增田宗昭為這間書店框定的目標人群是 50 歲以上的“團塊世代”(Premium Age),他們在年輕時趕上了經濟騰飛,如今保持著中產的生活情調和較高的審美需求。

“但打造地標從來不是我們的目的”,Mark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在幾年前的一次公開演講中,他們談到古根海姆效應,稱蔦屋書店的設計發揮了同樣的作用,算是一種“蔦屋書店效應”,通過設計使得書店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但人們窄化了古根海姆效應的定義,明星建築師或是地標建築本身不足以持續吸引人們來到這裡”,Astrid 表示她對“Instagram 打卡”的複雜體會,“一方面誰都愛美的東西或是眼球經濟,但它不能產生一種持續性的體驗。如果說蔦屋書店是一個成功的專案,設計可能只能占 50%。”

KDa 還參與了伊東豐雄在災後現場的“眾人之家”項目

在 MINDPARK 現場,他們介紹起蔦屋書店裡一個重要的角色“圖書導購”。在蔦屋書店的 12 個板塊裡有十幾個“導購”,他們並不年輕漂亮,並不只是幫助顧客確認圖書的庫存和具體位置,來自設計、音樂、旅行、飲食、汽車等各個領域的資深人士負責書品的選擇和擺放。文學館的導購曾是一名書評人,音樂館的導購曾是爵士樂的唱片製作人,曾參與舉辦過 200 多場演唱會。作家 Tom Downey曾描述過他在這裡遇到的一位“美食雜誌導購”,蔦屋書店剛剛派他去伯克利探訪了發起“農場到餐桌”的偶像人物 Alice Waters。“長久以來,我們採用‘流覽’一詞來形容我們查看各個網站的方式,現在看來這有點諷刺,這個詞的真正內涵實際上是電子設備完全無法替代的。”

“他們像是策展人(curator),你可以把代官山的這間蔦屋書店理解成 12 個會更新的小型展覽。誰都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迷失,我們需要一些文化領航員(cultural navigator)。”

在代官山的蔦屋書店之後,KDa 又攬下了蔦屋書店湘南店的設計。白色而緻密的紋理是 KDa 常用的外立面形式,2016 年他們改造了日本銀座廣場一間啤酒公司,新的 Ginza Place 有了一層充滿手工藝質感的表皮。

2017 年,他們在曼谷中央大使館區設計的 Open House 正式開幕,這是一個曼谷版的“蔦屋書店”,這裡原本因價位“高冷”而顧客稀少。KDa 在商場中改造了 5000 平方米的一整層樓,融合了 14 間餐廳和酒吧、畫廊、書店、兒童遊樂區和共用空間。

“曼谷的奢侈品零售很發達,但那裡的氣候並不適合人們在室外行走,就像它的名字一樣,Open House 是我們為曼谷設計的一個‘室內公共區’,可以行走、休憩。”

曼谷 Open House

和許多日本同行不同,Mark 和 Astrid 專注商業空間的設計,他們還曾在成田機場的航站樓為衛浴品牌 TOTO 打造了一個“廁所美術館”。“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建築‘很容易看懂’”,Mark 笑稱這可能是受日語水準所限,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詞去賦予建築深層次的含意。

KDa 還創辦了設計師的脫口秀 PechaKucha,源自日文“喋喋不休的閒聊”,每位受邀的年輕設計師每次只能通過 20 張圖片來做分享,每張圖片停留的時間只有 20 秒。這像是一個精煉版本的 TED,“長久以來,設計師真得說的太多了!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設計師是在用語言來補充設計的不足。”

“商業建築可能距離每個人更近一些,我們更希望它能自己‘說話’,每個人都可以去感受它,解讀它。”

關於 MINDPARK創意大會:該活動於 2018 年 4 月 20 日至 4 月 23 日在深圳舉辦,本屆主題為“未來城市”,通過思想論壇、城市實踐專案等方式,與來自全球的創意人、設計師、管理者共同思考從個體到環境、成長到消費、品牌到行業的規律與趨勢,建立未來城市的實踐模型,探尋中國乃至全球未來城市的構建之匙。

(文中圖片均由 Klein & Dytham建築事務所提供)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