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丹:強基固本扶真貧

——山丹縣推動脫貧攻堅側記

周 軍

近年來, 山丹縣立足“扶真貧、真扶貧”, 打出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衛生扶貧等系列“組合拳”, 深化拓展扶貧攻堅行動, 堅決不讓一名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堅持聯幫帶

“小張幹群眾工作從來不搞虛文假字, 總是能耐心細緻的為我們答疑解惑。 ”大馬營鎮磨灣村群眾口中的“小張是2014年被選派到該村的大學生村官張峰, 為儘快熟悉村情民情, 他經常是白天紮身在田間地頭, 晚上還要深入農戶家中走訪瞭解, 愣是用一雙腳把該村的田園農舍走了個遍, 把全村115戶貧困戶的時間情況裝在了心裡。

在2016年的村班子換屆中, 他被全票推選為該村的黨支部副書記。

為實現精准幫扶, 山丹縣積極抽調幹部, 配強幫扶工作力量, 實現縣級領導包村、部門單位幫村、幫扶幹部到戶“三個全覆蓋”。 目前, 187個市縣單位與全縣111個行政村結成了幫扶對子, 3851名黨員幹部與4587戶貧困農戶結成了幫扶關係, 充分發揮了在精准扶貧“滴灌”中的“管道”作用。 同時, 該縣深度挖掘能人資源, 瞄準能人與貧困戶協作共贏的契合點, 充分發揮鄉賢作用, 啟動能人要素, 放大能人效應, 制定出臺了《山丹縣能人助推精准扶貧行動實施方案》, 積極打造“6+1”能人帶動模式, 確定1263名能人鄉賢與2674戶、7848名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 激發了貧困戶“思、學、謀、創、幹、奔”的活力和能力。

強化造血功能

在脫貧攻堅戰中, 該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突出資源稟賦, 把培育壯大多元富民產業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造血”之計, 促進貧困戶興業脫貧。

“ 群眾將土地、閒置房屋等資產折資入股與企業聯營, 讓山區變景區、村民變股民、戶主變業主、農地變基地,農村閒置資源又’火’了起來。 ”大馬營鎮下河村村主任李建文口中的“四變模式”, 是該縣探索走出的一條山區變景區的旅遊脫貧之路。 目前, 該縣以清泉鎮祁店村、大馬營鎮中河村、李橋鄉高廟村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遊專業示範村社, 輻射帶動觀光農業、鄉村手工藝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吸納周邊的剩餘勞動力600餘人。

在脫貧攻堅戰中, 該縣始終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在因地制宜做強做大山丹肉羊、脫毒馬鈴薯、中藥材等傳統產業的同時,

積極引導創新培育食用菌、枸杞等新興產業, 探索實踐發展鄉村旅遊業, 多管道培育可持續增收致富的經濟實體和特色產業, 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人人有保障”的穩定脫貧目標。 2017年, 該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5947元, 同比增加516元。

織密保障網

“易地搬遷政策不僅讓我們住上了新房, 還給配套了一座日光溫室大棚, 讓我們這些搬遷戶吃上了定心丸。 ”大馬營鎮高湖村72歲的貧困戶杜俊林一句話道出了該縣1039戶搬遷戶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真實寫照。

該縣織密“兩不愁、三保障”的保障網, 把精准扶貧這項民心工程的硬性要求堅決落實到位。

通過積極實施教育脫貧計畫, 破解貧困家庭學生就學難題;降低貧困戶醫療報銷“門檻費”、提高報銷比例、推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 結報制度;立足貧困村產業發展的需求和貧困群眾轉移就業的需要, 開展“功能表式”“互動式”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有力措施, 全面增強脫貧攻堅中的政策保障力度。

至2017年, 全縣累計脫貧3745戶、11913人, 貧困發生率從9.29%下降至1.92%, 全縣達到了脫貧摘帽的工作要求, 一個接一個貧困戶陸續“摘帽”的生動現實, 正檢驗著該縣扶真貧、真扶貧的實際效果, 也承載著這個讓農民精准脫貧的精准之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