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照片:一代大儒梁漱溟

“文革”後期的“批林批孔”運動中, 梁漱溟明確表示“只批林, 不批孔”。 1974年初, 寫了《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一文, 明確表示“對時下流行的批孔意見不同意”。

圖為1974年春, 梁漱溟在新中街7號樓寓所前。

“文革”結束, 國家撥亂反正, 一切重新走入正軌。 1979年底, 梁漱溟移居木樨地復興門外大街22號高幹樓。 圖為1985年, 90歲的梁漱溟在書案前

1949年于重慶北碚迎接解放軍進城

1917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不久, 即聘請梁漱溟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學。 梁漱溟晚年回憶說:“我是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養的一個人。 而今我已九十有五, 追憶往事, 真可謂培育之恩沒齒難忘。 ”圖為北大教書期間的梁漱溟。

1911年于順天中學高等學堂畢業, 特借長兄方留日歸來所帶回日本大學生的服裝鞋帽留影紀念

1916年著者任南北統一政府司法部機要秘書時與同僚合影。 自右至左為著者、沈鈞儒、何基鴻、柴春霖。

1918年7月, 北京大學哲學門畢業合影。 前排教師左起:康寶忠、崔適、陳映璜、馬敘倫、蔡元培、陳獨秀、梁漱溟、陳漢章, 二排左四為馮友蘭

1930年10月,因蔣、馮、閻中原大戰,河南村治學院被迫結束。1931年初,梁漱溟與原村治學院主要人員,受山東省主席韓複榘邀請到山東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繼續從事鄉村建設事業。圖為山東鄉建研究院院部大門。

1936年暑期與長子培寬(右)、次子培恕(左)留影於濟南。

1919年於北京中山公園與張申府(右一)、李大釗(左二)、雷國能(左一)合影。張、雷二君為順天中學時之同學;著者與李大釗先生則早相識在入北大時。

1927年著者(左四)應李濟深等之邀南下廣州,途經杭州時與馬一浮(左二)、熊十力(左三)先生會面,留影於靈隱寺

1933年7月14—16日,第一次“鄉村工作討論會”在山東鄒平召開,與會者60余人,來自黨政機關、大學、科研單位、報社等部門。此合影中15人為各地直接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負責人,同時是會議的發起人與組織者。

1937年3月,《鄉村建設理論: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由鄒平鄉村書店出版。

1942年10月18日重陽,著者五十歲生日時留影于桂林

1948年在重慶北碚撰寫《中國文化要義》時留影。

1950年1月,梁漱溟應邀從四川來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按照毛主席的建議,1950年4月、5月、8月,梁漱溟分別赴山東、河南、東北考察。圖為在山東青島時留影。左三為梁漱溟,左一、左四分別為隨同參觀的長子梁培寬、學生李淵庭。

1966年8月24日,梁家被紅衛兵抄家,房屋被占,藏書、資料被損毀。梁漱溟在逆境中依然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寫出《儒佛異同論》《中國——理性之國》《人心與人生》等論著。圖為《儒佛異同論》手稿。

1978年10月10日重陽節,著者八十五歲生日,遊北京香山臥佛寺留影。自右至左為田鎬、王星賢、著者、劉公純。

1981年,梁漱溟寫給最小的孫子梁欽甯的信,教育他“為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俯仰無愧”,“不要貪”。

梁濟目睹清末民初時局混亂,社會失序,人心墮落,決心一死喚醒世人。1918年11月10日,在六十歲生日前三天,從容寫好遺書,投積水潭自盡。梁濟殉道引起思想界熱議,親朋至交為之立碑紀念。左二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為梁濟至交彭翼仲。該碑在“文革”中被毀。

梁漱溟父親梁濟(1858—1918),字巨川。早年喪父,19歲便在義學教書,生活寒苦。27歲中舉,後捐納為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梁濟心憂天下,思想開明,支持維新變法。

梁漱溟從敵後遊擊區返回四川後,與黃炎培等人共商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國內團結抗戰形勢進一步惡化,遂又與黃炎培等人將“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1年3月,民盟成立,梁漱溟當選為五常委之一。圖為1940年代的梁漱溟。

梁漱溟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生於北京。祖籍桂林,先祖為元朝宗室。自曾祖科舉中進士開始,宦遊北方,定居京師。祖父、父親中順天鄉試。祖母、母親亦出身書香世家。6歲入家塾,7歲入讀北京第一個“洋學堂”——中西小學堂。圖為家塾師生合影,右二為梁漱溟。

梁漱溟回憶父親對其影響極大。父親的教育很開明,很少疾言厲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育,鼓勵他的獨立見解。圖為少年梁漱溟與父親合影

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1924年暑假,梁漱溟從北大辭職,應山東省議會議長王鴻一邀請赴山東籌辦曲阜大學,首先接掌曹州中學,創辦重華書院。圖為當時隨梁漱溟到山東辦學諸人合影。

與祖母、父母雙親、長兄及大妹二妹合影(約在1900年)。

為了對國內團結抗戰交換看法,1938年1月梁漱溟赴延安訪問。其間,與毛澤東先後會談八次,其中兩次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談話時“彼此雖有爭辯,而沒有不舒服之感”。圖為梁漱溟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景

1930年10月,因蔣、馮、閻中原大戰,河南村治學院被迫結束。1931年初,梁漱溟與原村治學院主要人員,受山東省主席韓複榘邀請到山東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繼續從事鄉村建設事業。圖為山東鄉建研究院院部大門。

1936年暑期與長子培寬(右)、次子培恕(左)留影於濟南。

1919年於北京中山公園與張申府(右一)、李大釗(左二)、雷國能(左一)合影。張、雷二君為順天中學時之同學;著者與李大釗先生則早相識在入北大時。

1927年著者(左四)應李濟深等之邀南下廣州,途經杭州時與馬一浮(左二)、熊十力(左三)先生會面,留影於靈隱寺

1933年7月14—16日,第一次“鄉村工作討論會”在山東鄒平召開,與會者60余人,來自黨政機關、大學、科研單位、報社等部門。此合影中15人為各地直接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負責人,同時是會議的發起人與組織者。

1937年3月,《鄉村建設理論: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由鄒平鄉村書店出版。

1942年10月18日重陽,著者五十歲生日時留影于桂林

1948年在重慶北碚撰寫《中國文化要義》時留影。

1950年1月,梁漱溟應邀從四川來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按照毛主席的建議,1950年4月、5月、8月,梁漱溟分別赴山東、河南、東北考察。圖為在山東青島時留影。左三為梁漱溟,左一、左四分別為隨同參觀的長子梁培寬、學生李淵庭。

1966年8月24日,梁家被紅衛兵抄家,房屋被占,藏書、資料被損毀。梁漱溟在逆境中依然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寫出《儒佛異同論》《中國——理性之國》《人心與人生》等論著。圖為《儒佛異同論》手稿。

1978年10月10日重陽節,著者八十五歲生日,遊北京香山臥佛寺留影。自右至左為田鎬、王星賢、著者、劉公純。

1981年,梁漱溟寫給最小的孫子梁欽甯的信,教育他“為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俯仰無愧”,“不要貪”。

梁濟目睹清末民初時局混亂,社會失序,人心墮落,決心一死喚醒世人。1918年11月10日,在六十歲生日前三天,從容寫好遺書,投積水潭自盡。梁濟殉道引起思想界熱議,親朋至交為之立碑紀念。左二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為梁濟至交彭翼仲。該碑在“文革”中被毀。

梁漱溟父親梁濟(1858—1918),字巨川。早年喪父,19歲便在義學教書,生活寒苦。27歲中舉,後捐納為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梁濟心憂天下,思想開明,支持維新變法。

梁漱溟從敵後遊擊區返回四川後,與黃炎培等人共商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初,皖南事變爆發,國內團結抗戰形勢進一步惡化,遂又與黃炎培等人將“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1年3月,民盟成立,梁漱溟當選為五常委之一。圖為1940年代的梁漱溟。

梁漱溟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生於北京。祖籍桂林,先祖為元朝宗室。自曾祖科舉中進士開始,宦遊北方,定居京師。祖父、父親中順天鄉試。祖母、母親亦出身書香世家。6歲入家塾,7歲入讀北京第一個“洋學堂”——中西小學堂。圖為家塾師生合影,右二為梁漱溟。

梁漱溟回憶父親對其影響極大。父親的教育很開明,很少疾言厲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育,鼓勵他的獨立見解。圖為少年梁漱溟與父親合影

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1924年暑假,梁漱溟從北大辭職,應山東省議會議長王鴻一邀請赴山東籌辦曲阜大學,首先接掌曹州中學,創辦重華書院。圖為當時隨梁漱溟到山東辦學諸人合影。

與祖母、父母雙親、長兄及大妹二妹合影(約在1900年)。

為了對國內團結抗戰交換看法,1938年1月梁漱溟赴延安訪問。其間,與毛澤東先後會談八次,其中兩次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談話時“彼此雖有爭辯,而沒有不舒服之感”。圖為梁漱溟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