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懂得“分離”,是父母最該有的心機!

懂得“分離”, 是父母最該有的心機!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 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早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 你就越成功。

這世界上有一種媽媽, 好像就是為了孩子而活。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 朋友圈上全是她的孩子。

孩子寫作業了, 曬一曬。

孩子考試100分, 曬一曬。

甚至連孩子朗讀一篇課文, 都要發個小視頻。 再配上一段文字, 說孩子長大了云云。

隔壁的同事小張, 就是這樣的媽媽。

每次見面都會問“我昨天發的朋友圈你們看了嗎?我兒子的字好看嗎?”

我只能說“好看, 好看, 簡直就是王羲之下凡!”

那天下午, 我去小張辦公室列印檔案。

看見小張的兒子趴在桌子上寫作業, 小張就拿著削筆器, 幫兒子削鉛筆。

“你怎麼不讓他自己削啊!”

“沒事, 沒事, 這樣不是省時間嗎?”

我天, 這能節約多少時間?連削鉛筆這種小事她都要干預嗎?

小張說現在孩子五年級, 學習壓力大, 平時一點家務都不讓孩子幹的, “我們爹媽能幫的, 還是儘量幫一下吧”。

孩子都挺大的了, 小張還是管的這麼多, 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成長?才會獨立?

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佔有, 什麼事都管, 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懂得分離, 在適當的時候, 把舞臺讓給孩子。

從心理學上來說, 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有兩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 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 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上小學之前, 母親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讓孩子得到安全感、滿足感, 在呵護中長大。

而等到孩子上小學後, 母親就要學會放手, 讓孩子自己去削鉛筆、自己去獨立完成家庭作業。 不要怕孩子不會做、做不好, 你不放手, 他永遠也學不會。

你管的太多了, 他就自己不會管了, 事事依賴, 不會思考, 不會行動。

想想就害怕, 離了你, 他什麼都做不好。

前兩天去火車站接人的時候, 看見一個女孩氣急敗壞地打電話說:“你怎麼還不把我身份證帶過來啊, 你不帶過來我怎麼買票啊!怎麼還不到啊!”

過了不一會兒,一個中年男人急急忙忙跑過來,滿臉堆笑地說:“沒事沒事,爸爸不是來啦,不耽誤,不耽誤。”

當時我就震驚了,這麼大的人了,坐火車自己不帶身份證,竟然還埋怨自己的父親。

其實也不能怪這個女孩子,畢竟她這種“出門在外靠父母”的心理,就是她的爸爸一手打造的。

記得以前看的一個講養鷹人的故事。

老鷹是很桀驁不馴的傢伙,訓練一隻老鷹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它很高傲,每次把頭昂起來,用警惕的眼光看人,訓鷹人就把老鷹的腦袋狠狠按下去,反復幾千次、幾萬次後,老鷹就再也不會把腦袋昂起來了。

然後給老鷹吃好的、喝好的,樣樣都給最好的,慢慢的老鷹就喪失了對藍天的渴望,成了人類的玩物。

再把老鷹放走讓它回歸自然,它也無法生存了。在長期“富貴生活”的影響下,它再不會用爪牙獵殺了。

家長這種什麼都管、什麼都要干預,不覺得和這種養鷹人很像嗎?

老鷹教育小鷹的時候可沒有管的這麼多,直接抓著小鷹往懸崖下扔,逼不得已,小鷹就學會飛翔,學會自己尋找食物。

身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真應該和鷹媽媽學學:適當放手。

大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孩子》,這首詩值得每位父母去傳誦和牢記: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家長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更不能呵護孩子一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學會的技能和經驗教給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而不是不走路。

有的家長還是忍不住,還是想管怎麼辦呢?

乾脆就眼不見,心不煩

當初剛讓女兒學洗玩具的時候,我看見她把衛生間弄得到處都是水,洗的時候弄得渾身都是泡沫,我就忍不住心疼孩子,想讓她別洗了。

但是轉念一想,萬一以後她上大學離開我們怎麼辦,還是現在讓她學會了,將來也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索性把門一關,讓她自己弄吧。結果她最後洗完了,竟然也知道把衛生間的地給拖了。

孩子寫作業你想幫他檢查,直接告訴他“一個小時後我就來檢查”,然後把門一關,該幹啥幹啥吧。

準備好該準備的,把剩下的留給孩子

孩子去爬山的時候你怕他了冷了餓了,告訴他爬山的時候需要帶點什麼,幫他列好清單,讓他自己收拾行李。經過幾次後,他就知道出門的時候應該帶什麼,不應該帶什麼了。

孩子上學的時候,不是忘帶作業了,就是忘帶文具盒了,別替他檢查了。告訴他明天爸爸媽媽要上班,自己上學帶好東西。

今天沒帶水杯,他就要渴一上午;沒帶作業,老師就會批評他;沒帶文具盒,他就只能借別人的。忘帶幾次,他就受到教訓了,就會自己記得帶。

你總是在出門的時候給他檢查,他都沒有受到“後果的懲罰”,自然也就不長記性。

父母,一定要學會嘴軟心硬

有的家長倒是放手了,但是完全用錯了方法,說錯了話。

“你不學做飯,以後餓死你!”

“你不寫作業,沒人替你寫,以後你就去撿破爛!”

孩子聽了該多難過啊,獨立倒是學會了,卻沒有學會親密。

正確的做法是,先手把手教孩子怎麼做,給孩子說一下詳細的流程,然後放手看孩子做。

“媽媽這次不陪你寫作業了,你要獨立完成啊!”

“衣服都在水盆,用洗衣機的方法媽媽昨天都說過了,你慢慢試著做好嗎?”

“媽媽要做飯忙不過來,你幫媽媽洗菜好嗎?”

做的好壞都不用理會,結果會說明一切。

這世上的路都是走出來的,不邁出第一步,就永遠不會走路。

艱難險阻都需要自己去體驗,這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

因此有“心機”的父母,都懂得“分離”。

孩子沒有這段經歷,就不是真正的成長。

過了不一會兒,一個中年男人急急忙忙跑過來,滿臉堆笑地說:“沒事沒事,爸爸不是來啦,不耽誤,不耽誤。”

當時我就震驚了,這麼大的人了,坐火車自己不帶身份證,竟然還埋怨自己的父親。

其實也不能怪這個女孩子,畢竟她這種“出門在外靠父母”的心理,就是她的爸爸一手打造的。

記得以前看的一個講養鷹人的故事。

老鷹是很桀驁不馴的傢伙,訓練一隻老鷹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

它很高傲,每次把頭昂起來,用警惕的眼光看人,訓鷹人就把老鷹的腦袋狠狠按下去,反復幾千次、幾萬次後,老鷹就再也不會把腦袋昂起來了。

然後給老鷹吃好的、喝好的,樣樣都給最好的,慢慢的老鷹就喪失了對藍天的渴望,成了人類的玩物。

再把老鷹放走讓它回歸自然,它也無法生存了。在長期“富貴生活”的影響下,它再不會用爪牙獵殺了。

家長這種什麼都管、什麼都要干預,不覺得和這種養鷹人很像嗎?

老鷹教育小鷹的時候可沒有管的這麼多,直接抓著小鷹往懸崖下扔,逼不得已,小鷹就學會飛翔,學會自己尋找食物。

身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真應該和鷹媽媽學學:適當放手。

大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孩子》,這首詩值得每位父母去傳誦和牢記: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家長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更不能呵護孩子一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學會的技能和經驗教給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而不是不走路。

有的家長還是忍不住,還是想管怎麼辦呢?

乾脆就眼不見,心不煩

當初剛讓女兒學洗玩具的時候,我看見她把衛生間弄得到處都是水,洗的時候弄得渾身都是泡沫,我就忍不住心疼孩子,想讓她別洗了。

但是轉念一想,萬一以後她上大學離開我們怎麼辦,還是現在讓她學會了,將來也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索性把門一關,讓她自己弄吧。結果她最後洗完了,竟然也知道把衛生間的地給拖了。

孩子寫作業你想幫他檢查,直接告訴他“一個小時後我就來檢查”,然後把門一關,該幹啥幹啥吧。

準備好該準備的,把剩下的留給孩子

孩子去爬山的時候你怕他了冷了餓了,告訴他爬山的時候需要帶點什麼,幫他列好清單,讓他自己收拾行李。經過幾次後,他就知道出門的時候應該帶什麼,不應該帶什麼了。

孩子上學的時候,不是忘帶作業了,就是忘帶文具盒了,別替他檢查了。告訴他明天爸爸媽媽要上班,自己上學帶好東西。

今天沒帶水杯,他就要渴一上午;沒帶作業,老師就會批評他;沒帶文具盒,他就只能借別人的。忘帶幾次,他就受到教訓了,就會自己記得帶。

你總是在出門的時候給他檢查,他都沒有受到“後果的懲罰”,自然也就不長記性。

父母,一定要學會嘴軟心硬

有的家長倒是放手了,但是完全用錯了方法,說錯了話。

“你不學做飯,以後餓死你!”

“你不寫作業,沒人替你寫,以後你就去撿破爛!”

孩子聽了該多難過啊,獨立倒是學會了,卻沒有學會親密。

正確的做法是,先手把手教孩子怎麼做,給孩子說一下詳細的流程,然後放手看孩子做。

“媽媽這次不陪你寫作業了,你要獨立完成啊!”

“衣服都在水盆,用洗衣機的方法媽媽昨天都說過了,你慢慢試著做好嗎?”

“媽媽要做飯忙不過來,你幫媽媽洗菜好嗎?”

做的好壞都不用理會,結果會說明一切。

這世上的路都是走出來的,不邁出第一步,就永遠不會走路。

艱難險阻都需要自己去體驗,這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事。

因此有“心機”的父母,都懂得“分離”。

孩子沒有這段經歷,就不是真正的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