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凱特王妃生完三胎後很輕鬆?看看這個四胞胎的媽媽就知道多不容易

這幾天全世界的媒體都在刷屏凱特王妃和威廉王子的第三個寶寶誕生的新聞, 喬治小王子和夏洛特小公主多了個弟弟。

凱特王妃同時也是第三次在生產完不足 10 小時的時間內就以短裙高跟的造型亮相於公眾面前, 再次遙遙致敬戴安娜, 這條紅色帶有白色的彼得潘式領子的連衣裙, 是由英國著名設計師設計師Jenny Packham專門設計的, 致敬的是大約34年前戴安娜王妃抱著剛出生的哈裡王子亮相的時候穿的那件帶有白色彼得潘式衣領的紅色套裝。

2013年凱特王妃生下喬治小王子時, 她穿的另一套由Jenny Packham設計的藍色波點連衣裙, 靈感也來自戴安娜王妃, 1982年, 戴妃生下威廉王子時, 穿的也是波點印花連衣裙。

2015年, 夏洛特小公主誕生時, 母親凱特王妃依舊是身穿Jenny Packham 的裙裝亮相, 當時的小公主是被包裹在GH Hurt & Son 純白美利奴細羊毛繈褓中, 感覺凱特王妃是要集齊三原色的節奏。

當凱特第三次以就像去菜市場裡買了一個孩子那麼輕鬆的姿態亮相之後, 人們還是第N+1次熱烈地討論起為什麼明星名人們生完孩子之後還可以那麼光鮮亮麗, 為什麼她們不用坐月子等話題。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西差異, 畢竟咱們飲食不同, 體質不同, 生活習俗更是不一樣, 國外產婦就是要比國內產婦恢復的更快一些。 還有不少人更是要借此批判“坐月子”是種傳統陋習, 宣揚現在科技發達, 生活水準大幅進步之後, 女人生孩子完全不像過去那麼痛苦, 產後不用有太多的禁忌就可以快速恢復到正常水準, 普通人也可以像明星那樣輕輕鬆松地度過孕產期。

△陳慧琳、楊冪、angelababy等女星產後一個賽一個的完美亮相,越發加重了此類觀點的流行。

這種看法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主流且先進的觀念,被絕大多數年輕人,尤其是男同胞和沒有生育史的女同胞所接受。

這裡我要糾正一個觀念,其實歐美也有“月子”一說的,不過他們的學名叫做“產褥期”,通常指分娩後的六周,即42天。世界衛生組織稱它是母親和嬰兒生命中最為重要的階段,產婦可以在這一階段進行身心的恢復,近年來歐美醫學界致力於研究如何避免產婦在產褥期出現產後抑鬱和其他心理問題。

和國內網友拼命為凱特的完美亮相辯護,認為歐美人民就是從來不坐月子也可以身體倍棒兒,產後立馬就可以上街暴揍一頭迅猛龍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歐美的普通媽媽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凱特產後亮相非常完美,但同時也非常不正常。

部分媽媽po出了自己產後24小時內的樣子和凱特作對比,告訴大家“正常”的產婦生產完之後的狀態有多糟糕:

誠然英國沒有坐月子一說,但對普通英國女性來說,生完孩子後的自己,真的很難做到像凱特那樣,從身材、儀容、精力到精神狀態,很多人可能一個月都緩不過來。

英國電視節目主持人,47歲的 Katy Hill 把大家的這種心情總結了出來:生孩子是很痛苦的,凱特那種形象是不切實際的,會給許多新媽媽帶來很大壓力,而且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某種程度上來說,凱特在這方面,有點太“別人家的孩子”了。而在這一點上,其實並不需要示範作用,但輿論就是漸漸形成了對這種形象的追捧。

而社交媒體上也確實可以看到有的新手媽媽因為感覺自己和凱特產後差距太大而悲傷,她問:她(凱特)怎麼能看起來狀態那麼好那麼美?

這位媽媽別哭了,要知道凱特的“完美”,多多少少都帶了些表演的成分,並不能當真, Katy Hill 說:“我意識到,作為公爵夫人,她做了我們平常人做不了的事。我們普通的婦女,大多在分娩後很醜很脆弱,穿著寬鬆的棉質病號服和拖鞋在病房裡休息。而凱特王妃,被迫進行一場‘荒誕的馬戲團’表演。”

我非常同意傳統的坐月子觀念裡有很多不科學的地方,也同意因為時代的進步產婦們恢復的速度會比以前更快,女性的生育過程比之前幾千年都輕鬆安全的多。

但是其中隱含著偷換概念的危險,很多人只看到了“完美亮相”這個結果,卻從不瞭解女性在生育前後身心需要面對的雙重痛苦。雖然與過去相比,產婦們恢復更快、過程更輕鬆安全,但這不代表生孩子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更不代表所有人都能順利地恢復到產前水準。

現在的孕產婦們確實可以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但同時現代女性晚婚晚育實屬正常,生育頭胎的年齡相比從前推遲了起碼十歲。在適度範圍內,生育年齡越早,對身體造成的創傷恢復的越快,所以二者互相抵消之後,女性產後恢復的速度和效果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快速完美。

所以我嚴重反對將明星名人等產後迅速回復到光鮮亮麗狀態的少數個例當做常態去認知的行為,“凱特標準”對所有普通女性都是不公平的,而且因此會使她們產生巨大的壓力。

比如3月份“英國那些事兒”就曾介紹過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新手媽媽,她叫Doreen,今年23歲,已經是漂亮的四胞胎的媽媽了。

表面上看Doreen產後身材恢復的很好,而且四胞胎有男有女,健康可愛,妥妥的人生贏家了,但是Doreen決定勇敢地說出她的痛苦。

她在臉書曬出了自己肚子的近照,雖然生完娃兩年了,但是她肚子上的妊娠紋還是非常明顯又恐怖,“我的是裂到很嚴重的那種裂,幾乎皮膚組織都是損壞的。我想過鐳射,但是鐳射根本都不會起任何的作用。天天看著,天天糾結著。到今天,還是一直沒辦法接受,都生了兩年多了,還是一樣,就是滿滿的自卑感……”

很多人,包括女性的潛意識裡都以為自己的身材在生育完之後,也會像明星一樣可以自然恢復,因為從未有人告訴過她們,孕婦產後的真實狀態。

有幾個最簡單的事實,比如,女人生完孩子之後,肚子不會立馬癟下去, 是產後24小時的肚子,依然和懷孕37周一樣大:

生完十周之後,肚子小了,但是也明顯的鬆弛了,因為懷孕時胎兒會擠壓脊柱和內臟,很多臟器都有變形和移位元的情況發生。如果產後不注意平躺休息和佩戴束腹調節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子宮脫垂,也就是子宮滑落到體外,這種聽起來很恐怖的事情我奶奶就親身經歷過,她生我爸爸的時候還在幹校勞動,生完孩子之後立馬就下地勞作了,直接造成了子宮脫垂。

妊娠紋也是常見的“饋贈”,和孕婦年齡、肚子大小、胎兒大小、吃的多不多、是否運動都無關,完全是基因決定的。現在常見的誤區就是很多身材恢復得好的女性過度宣揚自己的基因福利,而把身材恢復不理想的、有妊娠紋的女性都歸結為懶和饞。

這些是看得見的,生育對女性身體的影響還有很多是外表上看不見的,譬如常見的盆底肌鬆弛,中年之後為何有部分女性憋尿能力下降或者因為咳嗽或大笑而漏尿,就是因為生育造成的。

當然趁著年輕通過一系列的複健有可能會得到改善,但這都是生育帶來的一系列需要女性承受的問題,所以人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生育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身體的消耗,有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消耗。

目前女性所有的產後恢復,都是以孕前狀態為目標,最幸運的新手媽媽得到的誇讚不過是看起來和沒生過一樣,當然這只是表面看上去而已。產後身體到底差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腹直肌分離、內臟下垂、妊娠糖尿病……所有的這一切可能出現的妊娠期病症往往被認為是女性理所應當承受的義務,你如果說我很痛苦,大家只會罵你矯情。

老一輩的人會說:“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就你嬌氣!”年輕人會說:“我看別人都很輕鬆的就你事兒多!”

真相是,孕育孩子的過程完全不像名人明星們表現出來的那麼輕鬆,她們有一整個團隊為孕婦和孩子服務,讓她可以在產後愜意地洗個澡、吹個頭髮、化個妝,再穿上美美的裙子和高跟鞋亮相,而新手媽媽完全沒有這樣的待遇,她們要拖著自己傷口還沒有癒合的身體照顧新生兒,為一萬件瑣碎的事情忙的焦頭爛額,她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在乎自己的外表如何。

她們那時候更需要的是來自家人的關愛和幫助,而不是如何儘快地讓自己穿上懷孕前的衣服。

所有人都把媽媽當超人,認為她們就得無堅不摧才是正常的。其實,這是非常不正常的,況且,把孩子生下來只是一個開始,育兒是更嚴酷的考驗。

近年來全國發生了多起新手媽媽抱著新生兒跳樓的新聞,事後證明大多數跳樓的媽媽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產後抑鬱,但是她們身邊最親近的丈夫和父母卻往往對此一無所知,而網上的鍵盤俠們還要跳出來抨擊這樣的媽媽太冷血了、太脆弱了、太矯情了,自己要死就死還要害孩子跟著一起死,簡直是殺人兇手。

這些媽媽們,就是在這樣的認知裡一點點絕望的,例如去年6月24號,上海閔行區某社區,一位新手媽媽在和丈夫爭吵後,將自己5個月的女兒扔下樓,隨後自己也縱身從5樓跳下。

據這名媽媽的婆婆介紹,她的媳婦今年27歲,孩子才5個多月。24號當天由於一時疏忽,孩子不慎從床上摔下,但沒什麼大問題。“掉下來以後,我兒子說了她(媳婦)兩句。”“你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

“後來兒子就去參加同學的婚禮了。”等到丈夫晚上回家後,這名新媽媽與丈夫發生肢體衝突,此時驚人的一幕發生了:這位新媽媽竟然爬上了窗臺,把孩子從五樓扔了下去,隨後自己也從五樓跳下……

幸運的是樓底鬆軟的草坪救了母女倆,都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新媽媽多處骨折,女嬰顱腦重傷。

事發後,婆婆對兒媳很不滿,稱“不會原諒”“不會接納”兒媳,而且還說“孩子不會給她”。而公公呢,也是認為兒媳“沒有承認錯誤的想法”“心腸太硬”。新爸沒有接受採訪,但從其父母的態度應該可以窺探一二吧。

當記者詢問婆婆是否知道自己兒媳有產後抑鬱的時候,婆婆只是輕描淡寫道:“沒注意,沒感覺她有什麼抑鬱的。”

我在複述整件事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新手媽媽的絕望,她在從事著一份二十四小時無休的、且沒有任何報酬的、低價值感的工作,沒有任何人理解她的疲憊和付出,把孩子照顧好是她的分內之事,她得不到任何肯定,但是孩子一旦出了事,就是她的全責。

孩子不小心摔了,本身她已經夠自責了,但是本應安慰她的丈夫卻只知道譴責她,覺得“你都不上班了,怎麼連個孩子都帶不好?”問題是,你上班了且還有下班回家休息不用工作的時候,她呢?她雖然不上班,但是工作時間遠比你多得多,不考慮工資的話,你們倆換一下工作,你願意嗎?

到底要到什麼時候這些人才能明白,產後抑鬱不是矯情,而是產褥期精神綜合症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發病率在 15%~30%。

造成產婦發生產婦抑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有生理變化(激素水準的下降)、軀體變化(軀體不適、傷口疼、身體虛弱等),當然,心理因素更多一些。

產婦在生完小孩後,因為家庭角色發生變化,家庭成員彼此間的矛盾,會引發產婦在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家庭成員的漠視、不理解甚至是指責,會給產婦心理造成雪上加霜的後果,嚴重的情況就會演變成產後抑鬱症。

現在感覺整個社會從方方面面都在“騙”女性去生孩子,明星、影視劇、媒體都在美化生育的痛苦,把生孩子描述地像代孕一般輕鬆,甚至還列舉出種種生孩子之後對身體帶來的好處,更不要說社會上一直都在施加的催婚催生的壓力,將生育描述成每個女性都必須承擔且完成的義務,否則你就“不是個女人”。

為了這個大目標,生育前後過程中的痛苦被最大程度地輕描淡寫了。但是,既然這種痛苦是每個新手媽媽必將經歷的,我希望她們每個人在被迫選擇之前起碼要有“知情權”,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麼,她們的配偶和親人也該具備起碼的常識,生育對女性身體健康的影響應該被全社會瞭解、正視,且被尊重。

這一切,絕不是誇一句“母愛偉大”就可以抵消掉的。

對母親的神聖化是非常可怕的行為,你神聖,你偉大,你就必須要無條件為孩子獻出一切,所有試圖發出聲音的女性只會被指責被審判:”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你不配當一個母親!”

為什麼非要以歌頌的態度去誇讚媽媽們的犧牲是偉大且甘之如飴的呢?在這種語境下新手媽媽的茫然、痛苦和絕望都被家人視作是自私和矯情,得不到任何理解。

生孩子固然會帶來幸福,可是因此所需要承受的痛苦也是真的痛苦啊,兩者都是存在的,也不能互相抵消,為什麼不能正視這一點?所以我們不需要吹捧一個又一個的“凱特標準”,那種扭曲的完美根本就不是現實。

生育的前後過程都存在巨大的、且無法被人類精神力所抵抗的痛苦,認識並理解這點,才是對新手媽媽最大的幫助。

關愛女性,愛自己的媽媽。

△陳慧琳、楊冪、angelababy等女星產後一個賽一個的完美亮相,越發加重了此類觀點的流行。

這種看法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主流且先進的觀念,被絕大多數年輕人,尤其是男同胞和沒有生育史的女同胞所接受。

這裡我要糾正一個觀念,其實歐美也有“月子”一說的,不過他們的學名叫做“產褥期”,通常指分娩後的六周,即42天。世界衛生組織稱它是母親和嬰兒生命中最為重要的階段,產婦可以在這一階段進行身心的恢復,近年來歐美醫學界致力於研究如何避免產婦在產褥期出現產後抑鬱和其他心理問題。

和國內網友拼命為凱特的完美亮相辯護,認為歐美人民就是從來不坐月子也可以身體倍棒兒,產後立馬就可以上街暴揍一頭迅猛龍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歐美的普通媽媽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凱特產後亮相非常完美,但同時也非常不正常。

部分媽媽po出了自己產後24小時內的樣子和凱特作對比,告訴大家“正常”的產婦生產完之後的狀態有多糟糕:

誠然英國沒有坐月子一說,但對普通英國女性來說,生完孩子後的自己,真的很難做到像凱特那樣,從身材、儀容、精力到精神狀態,很多人可能一個月都緩不過來。

英國電視節目主持人,47歲的 Katy Hill 把大家的這種心情總結了出來:生孩子是很痛苦的,凱特那種形象是不切實際的,會給許多新媽媽帶來很大壓力,而且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某種程度上來說,凱特在這方面,有點太“別人家的孩子”了。而在這一點上,其實並不需要示範作用,但輿論就是漸漸形成了對這種形象的追捧。

而社交媒體上也確實可以看到有的新手媽媽因為感覺自己和凱特產後差距太大而悲傷,她問:她(凱特)怎麼能看起來狀態那麼好那麼美?

這位媽媽別哭了,要知道凱特的“完美”,多多少少都帶了些表演的成分,並不能當真, Katy Hill 說:“我意識到,作為公爵夫人,她做了我們平常人做不了的事。我們普通的婦女,大多在分娩後很醜很脆弱,穿著寬鬆的棉質病號服和拖鞋在病房裡休息。而凱特王妃,被迫進行一場‘荒誕的馬戲團’表演。”

我非常同意傳統的坐月子觀念裡有很多不科學的地方,也同意因為時代的進步產婦們恢復的速度會比以前更快,女性的生育過程比之前幾千年都輕鬆安全的多。

但是其中隱含著偷換概念的危險,很多人只看到了“完美亮相”這個結果,卻從不瞭解女性在生育前後身心需要面對的雙重痛苦。雖然與過去相比,產婦們恢復更快、過程更輕鬆安全,但這不代表生孩子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更不代表所有人都能順利地恢復到產前水準。

現在的孕產婦們確實可以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但同時現代女性晚婚晚育實屬正常,生育頭胎的年齡相比從前推遲了起碼十歲。在適度範圍內,生育年齡越早,對身體造成的創傷恢復的越快,所以二者互相抵消之後,女性產後恢復的速度和效果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快速完美。

所以我嚴重反對將明星名人等產後迅速回復到光鮮亮麗狀態的少數個例當做常態去認知的行為,“凱特標準”對所有普通女性都是不公平的,而且因此會使她們產生巨大的壓力。

比如3月份“英國那些事兒”就曾介紹過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新手媽媽,她叫Doreen,今年23歲,已經是漂亮的四胞胎的媽媽了。

表面上看Doreen產後身材恢復的很好,而且四胞胎有男有女,健康可愛,妥妥的人生贏家了,但是Doreen決定勇敢地說出她的痛苦。

她在臉書曬出了自己肚子的近照,雖然生完娃兩年了,但是她肚子上的妊娠紋還是非常明顯又恐怖,“我的是裂到很嚴重的那種裂,幾乎皮膚組織都是損壞的。我想過鐳射,但是鐳射根本都不會起任何的作用。天天看著,天天糾結著。到今天,還是一直沒辦法接受,都生了兩年多了,還是一樣,就是滿滿的自卑感……”

很多人,包括女性的潛意識裡都以為自己的身材在生育完之後,也會像明星一樣可以自然恢復,因為從未有人告訴過她們,孕婦產後的真實狀態。

有幾個最簡單的事實,比如,女人生完孩子之後,肚子不會立馬癟下去, 是產後24小時的肚子,依然和懷孕37周一樣大:

生完十周之後,肚子小了,但是也明顯的鬆弛了,因為懷孕時胎兒會擠壓脊柱和內臟,很多臟器都有變形和移位元的情況發生。如果產後不注意平躺休息和佩戴束腹調節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子宮脫垂,也就是子宮滑落到體外,這種聽起來很恐怖的事情我奶奶就親身經歷過,她生我爸爸的時候還在幹校勞動,生完孩子之後立馬就下地勞作了,直接造成了子宮脫垂。

妊娠紋也是常見的“饋贈”,和孕婦年齡、肚子大小、胎兒大小、吃的多不多、是否運動都無關,完全是基因決定的。現在常見的誤區就是很多身材恢復得好的女性過度宣揚自己的基因福利,而把身材恢復不理想的、有妊娠紋的女性都歸結為懶和饞。

這些是看得見的,生育對女性身體的影響還有很多是外表上看不見的,譬如常見的盆底肌鬆弛,中年之後為何有部分女性憋尿能力下降或者因為咳嗽或大笑而漏尿,就是因為生育造成的。

當然趁著年輕通過一系列的複健有可能會得到改善,但這都是生育帶來的一系列需要女性承受的問題,所以人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生育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身體的消耗,有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消耗。

目前女性所有的產後恢復,都是以孕前狀態為目標,最幸運的新手媽媽得到的誇讚不過是看起來和沒生過一樣,當然這只是表面看上去而已。產後身體到底差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腹直肌分離、內臟下垂、妊娠糖尿病……所有的這一切可能出現的妊娠期病症往往被認為是女性理所應當承受的義務,你如果說我很痛苦,大家只會罵你矯情。

老一輩的人會說:“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就你嬌氣!”年輕人會說:“我看別人都很輕鬆的就你事兒多!”

真相是,孕育孩子的過程完全不像名人明星們表現出來的那麼輕鬆,她們有一整個團隊為孕婦和孩子服務,讓她可以在產後愜意地洗個澡、吹個頭髮、化個妝,再穿上美美的裙子和高跟鞋亮相,而新手媽媽完全沒有這樣的待遇,她們要拖著自己傷口還沒有癒合的身體照顧新生兒,為一萬件瑣碎的事情忙的焦頭爛額,她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在乎自己的外表如何。

她們那時候更需要的是來自家人的關愛和幫助,而不是如何儘快地讓自己穿上懷孕前的衣服。

所有人都把媽媽當超人,認為她們就得無堅不摧才是正常的。其實,這是非常不正常的,況且,把孩子生下來只是一個開始,育兒是更嚴酷的考驗。

近年來全國發生了多起新手媽媽抱著新生兒跳樓的新聞,事後證明大多數跳樓的媽媽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產後抑鬱,但是她們身邊最親近的丈夫和父母卻往往對此一無所知,而網上的鍵盤俠們還要跳出來抨擊這樣的媽媽太冷血了、太脆弱了、太矯情了,自己要死就死還要害孩子跟著一起死,簡直是殺人兇手。

這些媽媽們,就是在這樣的認知裡一點點絕望的,例如去年6月24號,上海閔行區某社區,一位新手媽媽在和丈夫爭吵後,將自己5個月的女兒扔下樓,隨後自己也縱身從5樓跳下。

據這名媽媽的婆婆介紹,她的媳婦今年27歲,孩子才5個多月。24號當天由於一時疏忽,孩子不慎從床上摔下,但沒什麼大問題。“掉下來以後,我兒子說了她(媳婦)兩句。”“你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

“後來兒子就去參加同學的婚禮了。”等到丈夫晚上回家後,這名新媽媽與丈夫發生肢體衝突,此時驚人的一幕發生了:這位新媽媽竟然爬上了窗臺,把孩子從五樓扔了下去,隨後自己也從五樓跳下……

幸運的是樓底鬆軟的草坪救了母女倆,都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新媽媽多處骨折,女嬰顱腦重傷。

事發後,婆婆對兒媳很不滿,稱“不會原諒”“不會接納”兒媳,而且還說“孩子不會給她”。而公公呢,也是認為兒媳“沒有承認錯誤的想法”“心腸太硬”。新爸沒有接受採訪,但從其父母的態度應該可以窺探一二吧。

當記者詢問婆婆是否知道自己兒媳有產後抑鬱的時候,婆婆只是輕描淡寫道:“沒注意,沒感覺她有什麼抑鬱的。”

我在複述整件事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新手媽媽的絕望,她在從事著一份二十四小時無休的、且沒有任何報酬的、低價值感的工作,沒有任何人理解她的疲憊和付出,把孩子照顧好是她的分內之事,她得不到任何肯定,但是孩子一旦出了事,就是她的全責。

孩子不小心摔了,本身她已經夠自責了,但是本應安慰她的丈夫卻只知道譴責她,覺得“你都不上班了,怎麼連個孩子都帶不好?”問題是,你上班了且還有下班回家休息不用工作的時候,她呢?她雖然不上班,但是工作時間遠比你多得多,不考慮工資的話,你們倆換一下工作,你願意嗎?

到底要到什麼時候這些人才能明白,產後抑鬱不是矯情,而是產褥期精神綜合症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發病率在 15%~30%。

造成產婦發生產婦抑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有生理變化(激素水準的下降)、軀體變化(軀體不適、傷口疼、身體虛弱等),當然,心理因素更多一些。

產婦在生完小孩後,因為家庭角色發生變化,家庭成員彼此間的矛盾,會引發產婦在心理上發生很大變化,家庭成員的漠視、不理解甚至是指責,會給產婦心理造成雪上加霜的後果,嚴重的情況就會演變成產後抑鬱症。

現在感覺整個社會從方方面面都在“騙”女性去生孩子,明星、影視劇、媒體都在美化生育的痛苦,把生孩子描述地像代孕一般輕鬆,甚至還列舉出種種生孩子之後對身體帶來的好處,更不要說社會上一直都在施加的催婚催生的壓力,將生育描述成每個女性都必須承擔且完成的義務,否則你就“不是個女人”。

為了這個大目標,生育前後過程中的痛苦被最大程度地輕描淡寫了。但是,既然這種痛苦是每個新手媽媽必將經歷的,我希望她們每個人在被迫選擇之前起碼要有“知情權”,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麼,她們的配偶和親人也該具備起碼的常識,生育對女性身體健康的影響應該被全社會瞭解、正視,且被尊重。

這一切,絕不是誇一句“母愛偉大”就可以抵消掉的。

對母親的神聖化是非常可怕的行為,你神聖,你偉大,你就必須要無條件為孩子獻出一切,所有試圖發出聲音的女性只會被指責被審判:”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你不配當一個母親!”

為什麼非要以歌頌的態度去誇讚媽媽們的犧牲是偉大且甘之如飴的呢?在這種語境下新手媽媽的茫然、痛苦和絕望都被家人視作是自私和矯情,得不到任何理解。

生孩子固然會帶來幸福,可是因此所需要承受的痛苦也是真的痛苦啊,兩者都是存在的,也不能互相抵消,為什麼不能正視這一點?所以我們不需要吹捧一個又一個的“凱特標準”,那種扭曲的完美根本就不是現實。

生育的前後過程都存在巨大的、且無法被人類精神力所抵抗的痛苦,認識並理解這點,才是對新手媽媽最大的幫助。

關愛女性,愛自己的媽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