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臨死前跟趙雲說了10個字,趙雲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非常忐忑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99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眾所周知, 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 雖然根據三國歷史而改編,

基本符合歷史走向, 其中卻摻雜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即擁劉反曹。 在小說中, 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奸詐小人, 令人憤恨;劉備卻是仁義的化身, 代表著真善美。 因此, 拋開正史不談, 很多人認為, 最起碼演義中, 劉備在托孤之時, 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 則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一言, 是出於真心的。 那麼事實果然如此嗎?

對於這個觀點, 很多人持支援態度, 他們認為演義中的劉備, 並非梟雄, 反而非常的仁善, 為了做到仁義, 甚至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例如他離開荊州的時候, 當地的百姓大都想要追隨他。 其實帶上這些百姓, 會嚴重影響他的行軍速度, 很可能使他遭到曹軍的追擊, 可是在身邊的文臣武將都勸他放棄百姓的時候, 他卻堅定地說:“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 吾安忍棄之?”於是他最終在長阪坡為曹軍所敗, 損失慘重, 可是他從未後悔。 的確, 此事的確是劉備做過的, 而且類似的事情他還做過不少, 例如不忍殺害勒索自己的督郵, 不忍取西川, 等等。

除此之外, 他還對諸葛亮非常倚重, 例如為請諸葛亮出山, 他甘願三顧茅廬, 顯盡誠意。 請得諸葛亮之後, 他以師禮待之, 並且在關張二人心懷不滿的時候, 出言道:“吾得孔明, 猶魚之得水也。 ”登基之後, 則拜諸葛亮為丞相, 給予了諸葛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等等。

但是劉備的仁義, 以及對諸葛亮的看重, 並不代表他在托孤之時, 對諸葛亮所言是發自肺腑。 因為他接下來便將趙雲喚至身邊, 當著諸葛亮之面, 給了趙雲一個特權。 小說第八十五回中寫道:“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 相從到今, 不想於此地分別。

卿可想朕故交, 早晚看覷吾子, 勿負朕言。 ”這個時候, 他沒有與趙雲談君臣之義, 反而用了一紀回憶殺, 提起了兩人多年的交情, 並提到, “我去世之後, 兒子就託付給你照顧了”。 尤其是“早晚看覷吾子, 勿負朕言”這10個字, 如果我們仔細品讀, 就會意識到, 此言與他向諸葛亮托孤時的正式詔告不同, 反而多了幾分話家長的意味。

但是他去世之後,劉禪貴為皇帝,誰又能欺負的了呢?軍政大事有諸葛亮在,也不必擔心,他為何專門向趙雲囑託,說“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呢?結合他對諸葛亮的托孤之言,我們不難想到,他害怕自己去世之後,諸葛亮真的萌生野心,搶奪帝位,這個時候,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已去世,所有的元老中,也只有趙雲能夠憑藉資歷和功勞,對諸葛亮形成一定的牽制。也就是說,他說出此言,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諸葛亮篡位。

只是,趙雲雖然“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但以他的正直,並不一定明白劉備的言外之意。不過劉備並不指望趙雲一定能夠聽懂,他既然敢於當著諸葛亮和百官的面,如此對趙雲交待,便不僅是對趙雲一個人的囑託,還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敲打和警示,只要諸葛亮聽懂了,就足夠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仁義,也倚重諸葛亮,但是他在托孤之時,說劉禪如果爛泥扶不上牆,諸葛亮可以廢掉劉禪,自立為王,僅是一種客套,當不得真。為了避免諸葛亮“拿雞毛當令箭”,他特意當著諸葛亮的面,託付趙雲看顧劉禪,對諸葛亮進行了警告與敲打。估計諸葛亮聽了非常忐忑難安,不過,他雖費盡心機,卻是多此一舉,因為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有不臣之心。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但是他去世之後,劉禪貴為皇帝,誰又能欺負的了呢?軍政大事有諸葛亮在,也不必擔心,他為何專門向趙雲囑託,說“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呢?結合他對諸葛亮的托孤之言,我們不難想到,他害怕自己去世之後,諸葛亮真的萌生野心,搶奪帝位,這個時候,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已去世,所有的元老中,也只有趙雲能夠憑藉資歷和功勞,對諸葛亮形成一定的牽制。也就是說,他說出此言,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諸葛亮篡位。

只是,趙雲雖然“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但以他的正直,並不一定明白劉備的言外之意。不過劉備並不指望趙雲一定能夠聽懂,他既然敢於當著諸葛亮和百官的面,如此對趙雲交待,便不僅是對趙雲一個人的囑託,還是對諸葛亮的一種敲打和警示,只要諸葛亮聽懂了,就足夠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仁義,也倚重諸葛亮,但是他在托孤之時,說劉禪如果爛泥扶不上牆,諸葛亮可以廢掉劉禪,自立為王,僅是一種客套,當不得真。為了避免諸葛亮“拿雞毛當令箭”,他特意當著諸葛亮的面,託付趙雲看顧劉禪,對諸葛亮進行了警告與敲打。估計諸葛亮聽了非常忐忑難安,不過,他雖費盡心機,卻是多此一舉,因為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有不臣之心。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