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自學成才的高級技工不簡單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一絲”是江南一帶機械工人對0.01毫米的俗稱。 如此微小的長度單位, 眼睛無法分辨, 一般的量具也無法測量, 而他卻可以憑著手感修復珩磨夾具裡0.01毫米級別的誤差。 他就是今年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威孚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工杜建華。 在該公司“大師工作室”牆上, 各種獎狀和證書見證著30多年來, 他從一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技工的歷程。

自學成才

最難過的時候也不放棄學習

1985年, 杜建華從無錫油泵油嘴廠技工學校畢業, 進了威孚公司。 在學校裡, 他學的是車工,

到廠裡開始接觸到各種機床設備, 他憑著自學融會貫通。 2002年, 廠裡開始使用數控機床, 杜建華又開始自學程式設計, 最後學齊了不同機床的不同數控系統。 有這樣“功夫”的, 在整個威孚集團也屬鳳毛麟角。 車間裡的同事都誇讚他愛學習。 只要是與工作有關的技術, 他都會去學。 甚至在父親癱瘓、妻子腦溢血的困難時期, 他在照顧親人的空隙裡, 抽空學會一種加工曲面刀軌的程式設計軟體。 當時, 廠裡並沒有製造此類產品的需要, 只是他覺得以後肯定會碰到, “提前”學習。 到了2013年, 廠裡引進了可以加工曲面的新型機床, 杜建華只是摸索了一下各個按鈕的功能, 便馬上上手了。 以至培訓的老師問他是不是以前做過。 其實,
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這種新機器。

作為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 如今杜建華更多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 “技術工人的待遇相對來說, 還是偏低, 這會導致人才的流失。 ”一個跟了他兩三年的徒弟, 在這裡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後, 跳槽去了上海, 因為那裡能開更高的工資。 同時, 他也感歎一些年輕人不像前輩們那樣好學了, 只有在工作中碰到問題時, 他們才會願意學, 很少主動性。 今年51歲的杜建華, 對培養年輕技工多少有些擔憂。

生產遇難題

他憑“絕活”力挽狂瀾

當時, 杜建華是負責設備製造的, 機器調試、維修不是他的業務範疇, 但他還是接下了這樁棘手的工作。 “光找毛病就花了一個月”, 杜建華回憶, 他幾乎把珩磨機的零部件查了個遍。

“但是夾具沒法測量, 因為它是一個浮動的結構, 無法固定。 ”最後他想了個辦法, 在座標鏜床主軸中心與夾具中心裝了一個工件, 結果發現兩個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 “夾具的作用是用來定位珩磨杆的中心點的, 如果它不能保持水準狀態的, 做出來的產品肯定不直。 ”找出了原因, 他便開始修復夾具。 一套夾具有8個孔, 如果任何一個孔出現偏差, 就會導致夾具失去水準平衡。 “一套要研磨一天時間。 ”用一根研磨芯棒, 塗上研磨膏, 伸進夾具的孔中, 反復測量、反復研磨, 修復偏差。 孔洞直徑只有10毫米, 根本無法用肉眼查看, 要研磨掉多出來的那0.01毫米, 完全憑著手感, 所以一天只能修復一套。 半個月的時間內, 杜建華硬是靠著自己的一雙手,
修復了12套夾具, 又製作了4套備用夾具。 憑藉著他的技術絕活, 威孚把每套夾具的成本降到了4.5萬元, 再生產各種孔徑的產品都不用愁了。 他們開發的這套夾具還申請了專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