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美英法對敘利亞進行“精准打擊” “默契”源自何處?

前, 英國、法國參與了美軍主導的對敘利亞政府軍事設施進行“精准打擊”, 以作為對敘東古塔地區發生所謂的“化學武器襲擊”的回應。 英法兩國參與此次軍事行動, 不單是對美國對外政策的配合, 更有著對現實和戰略利益的考慮, 是其近代以來對敘利亞政策的延續。

殖民歷史與冷戰思維作祟

“東方問題”對英法應對敘利亞危機產生了深刻影響。 18世紀末, 奧斯曼帝國愈加羸弱, 英法等列強試圖肢解並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屬地, 於是便有了“東方問題”, 敘利亞地區即在其中。 1798年, 拿破崙遠征埃及時,

就曾將矛頭指向敘利亞地區, 而英國為了自身利益, 阻止了法軍的侵入。 1839年, 第二次土埃戰爭爆發, 敘利亞地區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英國通過支持土耳其獲得勝利進一步獲得了在敘影響力。 此後, 兩國圍繞敘利亞紛爭不斷。 雖然隨著一戰後現代土耳其的誕生, “東方問題”在名義上得到了解決, 但是依然深刻影響著英法兩國應對敘利亞危機的思維方式。

英法歷史上的野蠻侵略殖民為當前敘利亞危機的解決留下了負面遺產。 一戰期間及結束後, 先是1916年英、法兩國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 在沒有考慮到阿拉伯人感受的情況下就將中東地區人為地劃分為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等國, 並由此形成了當代中東政治版圖。 之後法國取得了對敘利亞的委任統治權, 政治上奉行民族分化與宗教對立政策, 大力實施文化專制主義, 限制敘利亞本民族教育文化發展;經濟上執行竭澤而漁的控制及掠奪政策, 壟斷控制了敘利亞的貨幣發行權和金融體系, 大量掠奪敘國內的黃金儲備,

致使敘工農業日益凋敝。 法國的委任統治遭到了敘國內民眾的大規模抵制。 二戰結束後, 英國殖民者試圖取代法國在敘利亞的勢力, 只是在敘民眾的強烈反對下不得已而撤兵。 1947年1月1日, 英法兩國撤軍完成, 敘利亞才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偉大勝利。

冷戰思維的延續讓英法的對敘政策逐漸固化。 二戰後, 隨著美蘇在中東地區對峙的形成, 敘利亞成為冷戰期間歷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參與者, 是蘇聯在中東地區最為重要的“代理人”之一。 英法等國所在的西方陣營長期將敘利亞視為在中東地區的重要對手, 對該國進行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 冷戰結束後, 英法等歐洲國家仍以冷戰思維審視中東, 將敘利亞視為中東地區所謂的“極權國家”,

而無視在西方封鎖下持續改善的敘利亞經濟及民生狀況, 反而是處處刁難, 以服務於兩國在中東的地緣戰略利益。

現實利益考量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後, 面對中東難民的湧入及其帶來的社會後果, 傳統殖民主義國家英法兩國所謂“文明優越感”突然崩塌, 再加上近年來兩國國內社會的持續動盪, 使得現任執政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此種狀況下, 英法兩國希望通過有限度地參與打擊敘利亞的軍事行動, 展現其領導人的大國外交政策, 維護昔日大國威風。

自馬克龍上臺後, 法國外交重回傳統目標, 即謀求獨立自主和確保自身的世界大國地位。 敘利亞問題無疑是一張好牌, 法國與美英聯手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有限軍事打擊,

對內可以緩解政治壓力, 對外則可以鞏固盟友關係, 彰顯法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英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則一直主張推翻巴沙爾政權, 並且參與轟炸了敘境內的“伊斯蘭國”極端組織。 在英國“脫歐”背景下, 除了打擊恐怖分子、維持在中東影響力的考量外, 敘利亞問題也成為英國與美、法增進盟友關係的機會。

凡此種種, 均反映出英法骨子裡依然存在舊日幻想, 只顧本國一己之私, 肆意踐踏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 飽經戰火摧殘的敘利亞因此再受新的創傷。 這也為未來英法與中東國家關係埋下了新的隱患。

原標題:美英法的“默契”源自何處

作者:閔捷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