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英雄史詩的召喚

2011年11月22日, 唐江同志托人給我送來一本紀念集, 書名是“溶入生命的歌”。 這本集子是紀念《長征組歌》的, 書內收錄了我的一篇評論文章。 唐江於1938年、在他10歲時就參加了八路軍, 真正是“吃部隊乳汁長大”的音樂家。 他還曾任原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團長, 是《長征組歌》的首任指揮。 一看書名, 就知他對長征和《長征組歌》用情之深。

《長征組歌》和參與《長征組歌》創作、演出, 都是值得紀念的。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 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其艱難, 其險惡, 其英勇, 其悲壯, 都堪稱偉大英雄史詩。

我是一個長征的崇拜者。 在我的意識裡,

每一個走過長征的人, 都是穿越苦難與死亡的勇士。 他們的每一個腳印, 都是一曲壯歌。 崇山峻嶺, 關河險阻, 長驅二萬五千里, 槍林彈雨、饑餓和死亡, 那是怎樣一種生活, 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勇氣!長征對於軍人, 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 永遠都是一面旗幟, 一座精神高地, 永遠鼓舞和召喚後來者。

毫無疑問, 長征是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 已經產生並將繼續產生許多偉大作品。 《長征組歌》就是其中之一。

《長征組歌》的產生本身帶有傳奇性。 歌詞的作者蕭華將軍是長征的親歷者。 他18歲時, 任少共國際師的政委, 一生戎馬, 直至任解放軍原總政治部主任。 就是這樣一位沙場上將、軍中才子, 1965年,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前夕,

寫出了不朽的組詩《紅軍不怕遠征難》, 也就是後來《長征組歌》的歌詞, 重現了當年的鐵血征途、風雲歲月。 真實、大氣、感人、史詩品格, 是這部組歌的特點。

1975年的一天, 我和原戰友文工團的唐訶應邀去人民日報社撰寫評論文章。 唐訶是《長征組歌》的作曲之一。 交談中, 我問及組歌的創作過程。 他說, 中央非常重視, 周總理親自過問, 要求作品是革命的、民族的、大眾的;主創人員通力合作, 依靠集體智慧, 反復推敲修改。 上下努力, 《長征組歌》才渾然一體, 臻至完美。

長征已經遠去。 但“長征”二字就像神祇一樣, 在不斷召喚你的信念, 你的勇氣和靈魂。

199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 我和首都文藝界的部分代表重走了長征路。 我是懷著朝聖的心情上路的。

我們從江西瑞金出發, 一直到達陝北的吳起鎮。 在於都河畔——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 我仿佛覺得長空中有歌聲飄來, “紅旗飄, 軍號響。 子弟兵, 別故鄉……紅軍夜渡於都河, 跨過五嶺搶湘江……”悲壯之聲, 久久回蕩。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許多人就此一別, 竟成永訣。 我在遵義城那棟熟悉的樓房邊, 思考偉人的作用和歷史的走向。 我在大渡河的瀘定橋上徜徉, 體驗兵凶戰危, 丈量歷史的距離和精神的海拔。 “踩波踏浪殲敵兵……鐵索橋上顯威風”, 摸著冰冷的鐵索, 我感覺到了勇士熱血的溫度。 在雪山草地, 我心中不斷浮現紅軍將士身處絕境的那份堅強, 仔細體味“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真實內涵。 在吳起鎮, 望著山坡上殘破的窯洞,
我仿佛聽到了歡快的鑼鼓和秧歌聲, 看到了滿是風霜和征塵的戰士臉上的笑容。

2008年8月初, 原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在保利劇院隆重舉辦《長征組歌》第1000場公演, 我有幸得以觀賞。 一部合唱作品, 由原創單位歷經幾十年, 公演上千場, 並依然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殊屬不易。 這也足以證明《長征組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長征組歌》是一場藝術的接力。 許多著名藝術家都曾經參加《長征組歌》的創作和演出, 如唐江、唐訶、生茂、馬玉濤、馬國光、賈世駿等。 光陰荏苒, 其中許多人已經謝世, 但他們的名字和業績都將留在中國的藝術史上。

崇高與美麗不朽。 就像新的長征還會繼續一樣, 《長征組歌》這樣的經典之作永遠常青, 必將成為我們永久的精神財富,

鏗鏘嘹亮的歌聲會永遠回蕩在歷史的天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