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上評|小學生“怒懟”環保局,請耐心傾聽那些“小民聲”

上海某小學四年級學生梁夏福對學校的運動會期盼已久, 然而就在她和小夥伴們換上籃球隊服準備開賽前, 學校突然宣佈比賽取消了。 原因是臨時發佈的空氣重污染預警。

市環保局在調研中被該學生“怒懟”:空氣污染預警你們不能提早一點發佈嗎?她希望“空氣污染預警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 預測未來7天。 ”市環保局局長壽子琪向她承諾, 盡最大努力向這個方向邁進。

這名小學生的失落心情可以理解, 主動“怒懟”環保局, 也足可見其真誠直率, 值得點贊。 不過, 從現實和專業角度來看這份“怒懟”,

不免有些天真, 有些誇張, 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過度苛責”。

“怒懟”背後的關鍵, 是空氣污染預警的時間問題。 其實, 空氣污染預警目前仍處在一個研究發展的階段, 預報預測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有多重因素需要兼顧和考量, 具體的判斷與取捨也非常考驗預報專業人士的經驗和水準。

現在一般採用的預測24小時空氣品質的辦法, 能保持一定的準確性, 已屬難得, 但也不排除存在很多變數和隱患。 近日亮相的《上海市空氣重污染專項應急預案(2018版)》中, 也只是明確今後重污染預警將提前至少一天發佈。 這是基於現實和科學的切實考慮, 是科學嚴謹的態度, 也是對24小時預測靠譜準確的一種要求和期許。

雖然就現在技術條件來看,

預測更長範圍內的空氣品質也可以實現, 不過要認識到, 預測時間一長, 污染源和具體氣象條件等因素的不確定性便會加大。 如此, 污染情況的變化和大氣對污染擴散傳輸的影響都相對難以判斷, 最終預測的準確率也會降低。 有專家表示, 超長持續污染難以精准預測, 提前100多個小時的預測預報, 準確的概率很小, 甚至還得看運氣。 這樣的預測, 其本身的品質和意義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這也是需要認識到位的客觀事實。

也因此, 那位小學生的“怒懟”和建議便沒有太多實質性意義——當然, 我們也不能對其苛責, 畢竟小學生對污染預報原理與機制認知有限。 相反, 其關注民生、敢於直言的勇氣理應得到肯定。 不過,

此事也告訴我們, 在提出自身訴求時, 要考慮實際、兼顧科學。

另一方面, 客觀困難雖然有, 實際努力也要跟上來, 畢竟對空氣污染預警的要求是公眾的“剛需”。 比如通過夯實技術基礎, 借助大資料演算法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成果, 將之與天氣預報相結合, 研究探索更精准的預測, 滿足公眾期待。

另外, 天氣預報的服務性還可以做得更細緻。 比如對預警啟動條件進行優化調整, 降低空氣品質污染預警啟動門檻, 進而實現提前部署應急減排, 更大程度緩解空氣污染的程度。 這樣一來, 雖然預警次數可能更多, 相關部門的工作量要加大, 但公眾的健康卻能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實現服務效果最大化。

其實, 強化空氣污染預警, 也是新版《預案》的重要內容與進步。

比如, 對特殊人群的健康提示, 增加“如有不適症狀, 儘快就醫”;對應急回應期間工地、道路、堆場等沖洗作業頻次進行量化;對重點行業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管控企業名單及主要管控措施進行了更新等。 這些細化和規範, 也是力求精准的體現。

不妨把公眾的苛責轉化為一份期許。 正視問題, 也要去看到環保預測部門的實際努力。 注重科學, 也要追求精益求精。 正常的希望與期待是對環保預測部門的回饋, 也是激勵, 助力其在空氣污染預警攻堅克難、做得更好, 最終落實到改善空氣品質的目標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