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不能說京師同文館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1859年, 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郭嵩燾上奏咸豐, 請求設立外國語學校。 這是近代中國首次提出設立外語學校。

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鴉片戰爭後, 國門被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打開。 在抵抗外強侵略時, 一些注重社會實際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重要。 於是, 要師夷、制夷, 就得先知夷;而知夷就要懂得洋文, 這樣才能瞭解外國。

但是, 郭嵩燾的建議並未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

同文館

直到1860年9月, 英法聯軍攻陷京師, 咸豐逃往熱河, 恭親王奕欣受命前往議和。 奕欣不知從何開始, 只好委託之前俘虜的英國參贊巴夏裡致書聯軍統帥聯繫議和。 這巴夏裡可能是懷恨在心吧, 親書了一封中文信, 但在旁邊也寫有數行英文。 這下可難到了大清王朝的大臣們, 因為沒人認識這些英文的意思, 哪裡敢立即發出。 之後, 聽說天津的一廣東人通曉洋文,

隨即八大轎將他抬進紫禁城。 最後,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 經此人辨認, 那幾行英文不過是巴夏裡的簽名及年月日而已。 這讓清政府很沒面子。 這樣, 朝中開始有人支持郭嵩燾開設外文學校的建議了。

不過,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簽定和重新修改的《天津條約》, 兩個條約中都有關於兩國交涉使用文字的條款。 規定:兩國交涉均使用英文或法文, 暫時附送中文, 待中國選派學生學習外文後, 不再附錄中文照會, 而且此後若是對各項檔或文詞有爭議的, 都以外文為准。

就這樣, 主持對外交涉事務的恭親王奕欣不得不與桂良、文祥聯名上奏:請開辦外語學館。

同文館的學生跟洋教頭學外語

俗話說, 朝中有人就是好辦事, 咸豐皇帝很快就批准了恭親王奕欣等人的建議。

1862年6月11日, 總理衙門挑選八旗學生十人, 聘請英國傳教士包爾騰為英文教習的京師同文館正式開學。

次年4月, 俄羅斯文館並了進來, 俄國駐華使館翻譯柏林被聘請為俄文教習。 不久,

也開辦了法文館, 聘請法籍傳教士司默靈為法文教習。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建館伊始還沿用私塾教學, 加上學生基礎又太差, 同文館難免受到頑固派的指責。

直到丁韙良出任總教習後, 開始添設德文館, 規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語以外, 學生要兼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航海測算、萬國公法、政治學、世界歷史、世界地理、譯書等課, 成為兼併西學的綜合性學校, 一改之前只是單純的外語學校變成以外語為主的局面。 之後還設置東方館, 主要就是學習日文。

京師大學堂

1902年(光緒二十七年) 1月, 清政府正式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 光緒帝下令將同文館併入京師大學堂, 改名京師譯學館, 並于次年開學, 仍為學習外文的專門學校。

而這個京師大學堂始建於1898年, 為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1902年學堂恢復時設速成、預備兩科。 速成科分仕學、師範兩館, 預備科分政科及藝科。 次年友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因此, 也可以說京師大學堂和作為京師大學堂一部分的同文館, 實際上至今還存在著。

實際上至今還存在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