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處級“老農”蹲點扶貧記

萬純博 特約記者 梁憲龍 本報記者 趙洪秋

一身迷彩服, 一雙綠膠鞋, 一副黑紅的臉堂, 一雙長滿老繭的雙手。

4月10日, 走進靠山村村委會大院, 遠遠就望見這樣一個人正在揮鍬培土。 那就是陳華, 他正一腳泥、一身土地和村民一同栽李子樹。 “這李子樹是我昨天去省園藝研究所買的……”陳華說。

“陳書記可真是党的好幹部, 百姓的貼心人……”“老陳什麼事都親力親為, 示範帶頭……”“村民有事就找‘老陳’都已成了靠山村民的順口溜啦……”提起陳華的“實績”, 村幹部和村民們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陳華, 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工會主席、駐綏棱縣靠山鄉靠山村“第一書記”。

今年59歲的陳華, 40多年工齡, 有11年工作在農村, 他先後在饒河、甯安、東寧等7個縣(市)駐村蹲點, 幫建幫扶。 2015年9月, 本來可以回原單位的他又扛起鋪蓋卷來到靠山村, 任職駐靠山村的“第一書記”, 又一次開始了他的“蹲點扶貧”之旅。

“要活出一股勁兒”

靠山村是陳華“駐紮”過的第8個村。

來到靠山, 最讓陳華頭疼的不是小村的滿目髒亂, 而是:“無論是黨員還是普通群眾, 眼神裡看不到那種勁兒。 ”

“首先要活出一股勁兒!”陳華把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放在抓黨員形象上、抓思想建設上。 他把黨員召集起來, 組建黨員義務模範先鋒隊, 自己帶頭走進百姓中間, 清掃垃圾、清運冰雪、巷道維修、栽花種草。 挽起褲管的陳華,

是人群中幹得最歡的。 於是, 先鋒隊開始壯大, 慢慢從幾人發展到十幾人, 最後有27名黨員參加, 最大年紀78歲。

在陳華的積極運籌下, 靠山村購置挖掘機、大馬力拖拉機、鏟車、旋耕機等機械6台(套), 成立近30人施工隊。

靠山村有了自己的施工隊, 貧困戶腰杆都硬起來, “咱們種地只交個油錢就行啦!”

靠山村也熱鬧起來, 這邊村屯巷道翻建、那邊“幸福大院”施工, 曾經寧靜的村委會大院“奏起”擴建進行曲。 陳華說, 村裡的基礎建設全部由施工隊承擔, 每年可節省專案資金80萬元, 還能為村積累增收5萬元, 施工隊隊員工資總額60多萬元。

“有困難找老陳”

剛到村裡工作時, 大家都用一種審視的眼光看陳華, 第一個議事會上村民就尖銳地提出,

“農田路和橋都破損了, 你能幫修上嗎?”

陳華沒有當場拍胸脯, 而是走到田間, 實地考察。

村民李彥斌家距地幾百米的路程, 可是開四輪車去也得10分鐘, 因為橋壞了, 走不了, 就得繞道。

“修!”陳華跑到省農業開發辦, 幫助協調8萬元資金, 鄉里投入15萬元, 先後修了13座橋涵。

修橋期間, 陳華每天泡在工地現場指揮, 一身泥水, 對品質“吹毛求疵”, 老百姓都以為他是包工頭, 也對他指手劃腳, 他也不解釋, 一笑而過。

橋修好了, 陳華的形象在村民心中高大起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 “有困難找老陳”成了大夥的習慣。

貧困戶田德紅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後帶著兒子改嫁, 後來第二任丈夫也因病去世了, 她帶著兩個異姓的兒女, 求借無門, 找到陳華。

陳華先把的田德紅的兒子送到靠山村機械大戶孫員龍那裡學農機, 幫田德紅的女兒在黑龍江省林業衛生學校找到求學門路。 之後又協調扶貧貸款3萬元, 幫助田德紅和現任丈夫開起了磨米點和農機修理部。 如今, 田德紅的兒子已經可以獨立工作, 每月3000多元工資, 女兒性格也變得開朗, 在學校獲得了“優秀班幹部”和“優秀團幹部”等多項榮譽。

“如果沒有陳書記, 我家的日子真不知要如何過下去, 現在不但住上了‘幸福大院’, 兩個孩子的前途也充滿了希望,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田德紅說話間, 眼裡閃著淚花。

為了解決靠山村貧困戶住房問題, 陳華與鄉村商量後, 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在靠山村建起了“幸福大院”, 解決了33戶貧困戶住房難題。

貧困戶孫永江夫妻都是殘疾人, 住著破舊的土坯房, 一天大雨後, 煙囪突然倒塌。 孫永江起早找到陳華, 尋求解決辦法。 陳華規勸他去“幸福大院”, 可他執意不去。 陳華只好啟用扶貧專用資金1萬元, 組織先鋒隊和施工隊, 尋求村裡在外的創業人員捐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孫永江的新房建成了。

拎包入住新房的孫永江老兩口逢人就說“共產黨好!”

十多年來, 陳華常年“泡”在農民中間, 全然忘記了自己是一名正處級幹部, 而成為一個地道的“老農”。 入駐靠山村以來, 陳華協調省市縣各部門修橋、建路, 解決部分稻農用水、用電難題。 一件件關乎百姓生產生活的大事, 架起了他與百姓之間的連心橋。

“脫貧致富不能紙上談兵”

樂著農民的樂,苦著農民的苦,年過半百的陳華,鄉村蹲守,目的很簡單,只想為農民做點事。

“我要讓靠山村鮮花滿地,笑聲滿院。”這是陳華的追求。

清明節時,陳華沒有回家,而是帶著村幹部來到呼蘭三園花卉種植基地挑選花卉品種。他一邊挑選花種,一邊尋找銷售管道,哈市7個區的一些機關單位承包了他種植的花卉。“今年種植80萬株,純利潤就能達20多萬元。”

“老陳帶領咱們種花可掏上了!”靠山村村黨支部書鄒喜清說,2016年年景不好,加之收儲制度改革,種地的都叫苦不迭,他們村種花的30多戶,一夏天人均可增收4000至5000元。

陳華說,致富不是擺花架子,更不是紙上談兵。2015年年末,別人在貓冬的時候,陳華帶著鄒喜清去大連石港鎮學習花卉種植,籌建15棟花卉蔬菜大棚基地。2016年4月末,拉著50萬株花苗的大車開進村。花苗移栽完,陳華就帶著銷售團隊走出村,哈爾濱花卉市場、呼蘭花卉基地,跑了一處又一處,把村裡的花卉跑成了俏銷貨。6月下旬,鮮花吐蕊,一車車鮮花從小村運出,僅群力新區花卉市場就用了8萬株,這些花卉為小村帶來了10多萬元的收入。

陳華幫富,有“附加條件”!村民胡志國曾是奶山羊養殖大戶,這些年受市場的衝擊,就剩下羊舍和基地,還有一大堆外債。在胡志國一籌莫展的時候,陳華來了,還給他帶來了從伊春引進的森林豬養殖項目,附加條件是要帶上15個貧困戶一起發展。胡志國豬舍裡的豬賣上了高價,不但他自己走出困境,15戶貧困戶也跟著脫貧。

來到靠山村,陳華把農民當親人,把農民的事當自己的事,一年中除了跑項目,整天和鄉親們待在一起。扶貧這些年,每年有300天是在村裡過的。 “清明節,我回了一趟家,拿了些換洗衣服,上樓下樓也就20分鐘。家人理解我都是為村裡忙,過後,女兒開著車和老伴專程來看我!”有了家人的支持,陳華蹲點扶貧勁頭更足了。

樂著農民的樂,苦著農民的苦,年過半百的陳華,鄉村蹲守,目的很簡單,只想為農民做點事。

“我要讓靠山村鮮花滿地,笑聲滿院。”這是陳華的追求。

清明節時,陳華沒有回家,而是帶著村幹部來到呼蘭三園花卉種植基地挑選花卉品種。他一邊挑選花種,一邊尋找銷售管道,哈市7個區的一些機關單位承包了他種植的花卉。“今年種植80萬株,純利潤就能達20多萬元。”

“老陳帶領咱們種花可掏上了!”靠山村村黨支部書鄒喜清說,2016年年景不好,加之收儲制度改革,種地的都叫苦不迭,他們村種花的30多戶,一夏天人均可增收4000至5000元。

陳華說,致富不是擺花架子,更不是紙上談兵。2015年年末,別人在貓冬的時候,陳華帶著鄒喜清去大連石港鎮學習花卉種植,籌建15棟花卉蔬菜大棚基地。2016年4月末,拉著50萬株花苗的大車開進村。花苗移栽完,陳華就帶著銷售團隊走出村,哈爾濱花卉市場、呼蘭花卉基地,跑了一處又一處,把村裡的花卉跑成了俏銷貨。6月下旬,鮮花吐蕊,一車車鮮花從小村運出,僅群力新區花卉市場就用了8萬株,這些花卉為小村帶來了10多萬元的收入。

陳華幫富,有“附加條件”!村民胡志國曾是奶山羊養殖大戶,這些年受市場的衝擊,就剩下羊舍和基地,還有一大堆外債。在胡志國一籌莫展的時候,陳華來了,還給他帶來了從伊春引進的森林豬養殖項目,附加條件是要帶上15個貧困戶一起發展。胡志國豬舍裡的豬賣上了高價,不但他自己走出困境,15戶貧困戶也跟著脫貧。

來到靠山村,陳華把農民當親人,把農民的事當自己的事,一年中除了跑項目,整天和鄉親們待在一起。扶貧這些年,每年有300天是在村裡過的。 “清明節,我回了一趟家,拿了些換洗衣服,上樓下樓也就20分鐘。家人理解我都是為村裡忙,過後,女兒開著車和老伴專程來看我!”有了家人的支持,陳華蹲點扶貧勁頭更足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