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樂鎮能人引帶貧困戶脫貧致富

東北網綏化4月28日訊(莊義彬 特約記者陸洪蓮)慶安縣同樂鎮根據扶貧攻堅工作實際需要, 採取切實可行措施, 建立起一支能人扶貧隊伍, 依靠他們的才幹和智慧以及苦幹實幹精神, 實施扶貧帶弱, 成效明顯。

以往這個鎮扶貧任務和指標都落實到各個村, 也曾提出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 探索多管道、多元化的新路徑, 但由於擔子沒有壓到具體人員肩上, 尤其是抓扶貧的本領不高, 智謀不多, 取得的成效不大。 後來他們從同慶村依靠能人抓扶貧的實踐中得到啟發, 這個村有特困戶12戶, 他們都條件差、能力弱,

對脫貧缺乏信心, 如果把產業扶貧的資金直接投向他們, 容易“打水漂”。 面對這種情況, 村裡決定讓黨員吳有志負責這項工作。 吳有志從貧困戶的實際出發, 第一年辦起大雁養殖場, 第二年又擴展了大鵝養殖場, 使貧困戶的收入有了逐年穩定的提高。 這一實際成效使鎮黨委政府認識到, 能人群體在農村扶貧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帶作用, 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一技之長, 又土生土長, 對村情民意又非常瞭解, 憑藉他們的優勢, 能夠更準確地引帶貧困戶脫貧。

對此, 鎮裡領導深入農戶進行調查, 並認真聽取群眾意見, 逐步建立起一支扶貧能人隊伍。 同發村的張金芝雖然五十剛出頭, 但患哮喘病,

什麼重活也幹不了。 村裡能人李海洋經過多方協調, 為他找了兩份活計。 春夏兩季到附近林場參地鋤草培土, 秋季給合作社採摘菇娘, 每年都能幹上5個多月的活, 這能讓張金芝掙到1萬多元錢。 李海洋還根據張金芝家院子大的情況, 發展庭院經濟, 也能收入3000多元。 張金芝高興地說:“我能在家門口打工, 幹得又是輕巧活, 這多虧了扶貧能人的幫助啊。 ”

扶貧能人有著一種強烈的責任心, 貧困戶的困難不解決他們不甘心。 同慶村86歲的齊曉宇兒子患病去逝, 兒媳身體也不好, 唯一的孫子又在外地上大學, 成為全鎮的極貧戶。 扶貧能人劉小佳根據齊家的情況, 千方百計為他們解決困難, 他先後為齊家辦理了低保戶、優扶卡, 接著又申請學校助學金。

由於學校在外地, 聯繫不便, 他又跑到學校說明情況, 終於為齊曉宇的孫子申請到5000元助學金。

能人扶貧重在把扶貧同扶志、扶智、扶技相結合, 管當前、管長遠、管思想、管技能, 精准發力, 實現真脫貧。 同慶村有12戶貧困戶住的都是危房。 面對這種情況, 村裡的扶貧能人吳有志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 多方籌集資金, 先為9戶解決了危房, 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接著又鼓舞他們的鬥志, 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 貧困戶孫長山雖然身體不好, 但還能幹些力所能及的活計, 主要是有“等靠要”的思想, 吳有志針對他的情況, 反復給他講有些貧困戶煥發精神實現脫貧的事例, 鼓舞他的致富信心。 同時還向他傳授一些實用技術學到了致富本領。

通過這些工作, 激發了孫長山的內生動力, 在致富路上邁出了新步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