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如何讓你愛的人永遠愛你

真愛是無恨無悔的, 永遠沒有恨, 永遠沒有悔。 如果你愛了還有悔恨, 說明你的愛不是全然的愛, 不是至愛。 就像飛蛾撲火一樣, 死了也無怨無悔, 因為那是至情至愛。

但是世間人所謂的愛, 最終不是恨就是悔, 把自己傷了, 也把對方傷了。 因為凡夫的愛不是至情至愛, 不是全然的愛, 含金量不夠。 而聖人的愛是永遠無怨無悔, 無恨無憂的, 因為它是全然的, 是100%的含金量。 如果你全然地愛一個人, 你是沒有恨的, 你已經超越了恨。

所以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恨因愛而超越, 輪回因大悲而超越。 菩薩不懼輪回地來到娑婆世界,

一次又一次, 為什麼?因為他有情, 他有愛, 他有悲心, 而且他的情、他的愛、他的悲心是至情、至愛、至悲, 是全然的。

眾生就是下到萬丈深淵, 他也會下到萬丈深淵去把眾生托起來。 就像花落了又開一樣, 為什麼花落了還會再開呢?這也是一種情, 這也是一種愛。 而我們凡夫的情、凡夫的愛, 開了就落了, 落了就不會再開了, 不會梅開二度。 如果你梅開二度, 說明你還有點情, 還有點愛。

在座的是不是也有人梅開二度啊?(眾哄笑)看, 你們都不敢承認!這是人性, 是很正常的, 不可否認, 也不需要掩蓋。 數千年來, 唯獨情和愛被人們歌頌不衰, 永遠都是最熱門的話題, 為什麼你們不吭聲, 不敢承認呢?

不要說我們凡夫俗子了, 就是超越了三界的菩薩,

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回到三界。 因為他們的情、他們的愛已經昇華為大悲心了。 菩薩與凡夫只是境界的不同, 菩薩的悲心與凡夫的愛只是同一個概念的放大與縮小, 從某個層次而言, 它們的性質是相同的, 根是一樣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見因即見果, 看到一粒種子, 就看到一棵參天大樹, 並不需要等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才看得到。 天下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 見因必見果。 作為一個修行人, 如果你心中的情、心中的愛、心中的慈悲沒有生起來, 你想開悟, 想了生死, 想成佛, 那是絕無可能的。

但是, 如果你停留在這三個層次上, 不再向上昇華、超越, 你也開不了悟, 了不了生死, 成不了佛。 就像一棵樹一樣, 首先種子要發芽,

發芽之後才能長成一棵小樹苗, 小樹苗再慢慢地生長, 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我這個觀點肯定又有很多人要排斥、反駁了:宗教都是主張離欲、淡情、割愛, 怎麼你這個和尚說必須經歷情、愛、悲心, 次第上升呢?今天中午正好與一個信徒講到這個話題, 因為他放棄了婚姻、家庭、財產、職位, 把什麼都放棄了, 準備去修行, 說得好聽一點就是他什麼都放下了。

如果有一種宗教, 為了讓你成仙、成聖、成菩薩、成佛, 要求你放棄愛情, 放棄婚姻, 放棄兒女親情, 放棄錢財, 放棄權力等等, 你們說這個宗教還會有生命力嗎?可是, 是不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徒就是這麼宣傳的?有沒有一種宗教支持這種理論, 是建立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的?(答:沒有)既然如此,

為什麼很多信徒會支持這種觀點和理論呢?

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 信徒傳播的只是他個人的思想, 並不代表這個宗教的核心思想。 我可以很大膽地告訴大家, 沒有一個宗教的教義是建立在放棄金錢、放棄權力、放棄親情、放棄愛情、放棄婚姻、放棄家庭的基礎上, 任何一個宗教都不會支持這種觀點。 可是有相當一部分宗教徒就是這樣宣傳的, 這就叫邪教徒!教主的思想並沒有錯, 但是教徒的素質不夠, 邪知邪見, 把老祖宗的東西歪曲了, 宣傳錯了。

一個真正的教徒, 一個合格的教徒, 一個成功的教徒, 一定是事業成功, 婚姻成功, 家庭幸福美滿的。 如果一個人情感失敗, 婚姻失敗, 家庭失敗, 事業失敗, 入教之後,

他的心態也是扭曲的, 不健康的。

將來要是當了傳教士, 當了“大師”, 他所傳播的思想, 就會像前面所說的那樣, 讓追隨他的信徒放棄家庭, 放棄婚姻, 放棄金錢, 放棄權力等等, 什麼都放下, 什麼都放棄, 因為他曾經是一個失敗者。 但是, 他的教主絕對不是這樣說的, 也是不允許這樣做的。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在出家之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男人, 家庭成功, 婚姻成功, 感情成功, 兒女親情、父母親情都成功, 所以他創立的教義也是圓滿的, 教出來的弟子也是成功的。 但是他的一些徒孫把他的教義扭曲了, 徒孫沒有見過祖師爺嘛, 祖師爺一死, 徒孫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了, 沒有人能證明了!

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在世間法上沒有成功, 是失敗的,比如感情是失敗的,婚姻是失敗的,事業是失敗的,兒女親情是失敗的,那麼當他入教之後,想在宗教這個領域裡有所建樹,有所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他也一樣是失敗的:師徒感情失敗,師兄弟感情失敗,與信徒的感情失敗。

因為他在世間法上就不會經營感情,學了出世間法之後,當了信徒,當了傳教士,他也一樣不會經營感情,一樣不懂愛,不會經營愛——慈悲心。

(禪修 心理學 佛學 詩詞大會 國學 哲學 傳統文化 孔子 經典永流傳 南海 臺灣 敘利亞)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複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是失敗的,比如感情是失敗的,婚姻是失敗的,事業是失敗的,兒女親情是失敗的,那麼當他入教之後,想在宗教這個領域裡有所建樹,有所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他也一樣是失敗的:師徒感情失敗,師兄弟感情失敗,與信徒的感情失敗。

因為他在世間法上就不會經營感情,學了出世間法之後,當了信徒,當了傳教士,他也一樣不會經營感情,一樣不懂愛,不會經營愛——慈悲心。

(禪修 心理學 佛學 詩詞大會 國學 哲學 傳統文化 孔子 經典永流傳 南海 臺灣 敘利亞)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複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