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山南市脫貧攻堅工作:向著美好生活前進

圖為隆子縣隆子鎮貧困群眾在溫室大棚內勞動。 記者 段敏 攝

一個個易地搬遷點建成, 一戶戶貧困家庭喬遷新居;

一個個外出務工組織建成,

貧困群眾靠一技之長增加了現金收入;

……

2017年, 是山南市脫貧攻堅工作成績輝煌的一年, 國務院扶貧辦公佈乃東區成為第二批脫貧摘帽縣;經過考核, 瓊結、洛紮、錯那、曲松、加查、桑日6縣達到脫貧摘帽標準;172個村(居)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6130戶1841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

搬出“窮窩窩” 走上“致富路”

如今, 桑日縣絨鄉卓吉村群眾再也不用為泥石流而擔驚受怕了, 去年該村104戶421名群眾搬進了追塘壩易地扶貧搬遷點。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追塘壩易地扶貧搬遷點不僅通水、通電、通寬頻……當地黨委、政府還帶領群眾搞溫室大棚蔬菜種植, 把“致富路”修到了家門口。

看著溫室大棚內綠油油的蔬菜,

倫珠高興地告訴記者:“新房是党和政府蓋的, 溫室大棚也是黨和政府幫助建的。 僅靠種大棚蔬菜家裡一年就能增加2萬元收入, 家裡再也不用為沒有經濟收入發愁了。 ”

追塘壩易地扶貧搬遷點只是山南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 該市正確處理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係, 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帶領貧困群眾搬出“窮窩窩”, 走上“致富路。 ”截至去年年底, 共易地搬遷、隨同搬遷累計開工建設1089戶3698人。

同時, 該市堅持搬遷與產業、安居與樂業同步, 投入18.2億元為4個市級集中安置點配套產業項目17個, 按“每名搬遷群眾不少於1.5畝優質農田”的標準實施了集中安置點土地開發。

技術送到家 “輸血”變“造血”

扶貧年年搞, 貧困群眾還是脫不了貧, 原因在哪裡?

過去一年, 山南市改變以往扶貧方式, 堅持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幹會幹, 確定了清潔能源、特色農牧、綠色飲品等“九大扶貧產業”。 全市扶貧產業項目開工142個、竣工50個, 完成投資14.06億元, 帶動1.1萬人增收。

——堅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游則遊, 實施百畝車厘子、千畝葡萄、千隻綿羊、萬畝黑青稞、萬頭黃牛整村整鄉改良等27個產業扶貧“百千萬工程”。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大力推廣“三變”促“四金”“公司+基地+農牧民”“專合組織+農牧民”等模式, 推動184個產業項目與5522戶貧困群眾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實施光伏扶貧。 投資26.82億元實施光伏扶貧專案11個,

帶動貧困群眾3173人。

——實施旅遊扶貧。 投入6630萬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溫泉旅遊、自然旅遊、人文旅遊, 帶動743名貧困群眾實現增收280萬元, 人均增收3700元以上。

——實施電商扶貧。 洛紮、桑日、瓊結、錯那、貢嘎、紮囊、浪卡子、隆子等縣投資3600萬元, 借助網路管道銷售松茸、氆氌、藏藥材、銅器、藏香等特色產品, 總銷售額達630萬元, 帶動貧困群眾433人。

扶貧先扶志 對症拔窮根

消除貧困是一場持久戰。 部分群眾脫貧後, 仍會返貧。 其原因在於, 這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 幫得了其一時, 幫不了一世。

為了讓貧困群眾徹底脫貧, 山南市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 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依靠勤勞雙手改變貧困面貌, 實現“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強化宣傳, 引導群眾轉變觀念。 該市結合“四講四愛”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缺乏自主脫貧意識群眾作為教育重點, 大力開展“感黨恩教育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教育”活動。 截至去年年底, 共召開“感黨恩、算富賬、要穩定、求發展”主題教育大會4792場次, 開展“送智送志”教育和扶貧開發政策宣傳11747場次。

示範引領,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該市深入報導脫貧攻堅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 成功推出邊久倫珠、大巴珠、旦增列單、達瓦頓珠、邊久等典型人物報導, 紮囊縣西卡雪村、曲松縣堆隨村、措美縣紮西松多村、浪卡子縣雜玉村等解放勞動力、促進群眾脫貧增收等典型報導, 紮囊縣打造車厘子基地帶動群眾增收, 澤當嘩嘰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頗章功德建築有限公司等產業項目促進群眾脫貧增收典型報導, 為脫貧攻堅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為脫貧攻堅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