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香港除了怪獸大廈,隱藏在安逸的漁村裡面,還有獨特的水上棚屋

鄉音穿越清明時代

路上的腳步還在上世紀徘徊

河湧的炊煙煟著去年柴火的老湯

屋簷的鳥窩又飛來一堆燕子

走進大澳

我決定 慢下來

——節選自三盞燈觀光點上的牌匾

從東湧坐纜車來到昂坪, 再轉景區內的巴士到達大澳漁村。 一下車, 海風撲面, 空氣都彌漫著鹽水的氣息。 午後、陽光、大海、棚屋、小吃, 這似乎就是我們嚮往已久的生活。 大澳村落被一條河道分隔, 沒想到這一隔,

時光仿佛倒退, 呈現出來的是與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香港市區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

大澳背山面海, 綠樹成蔭, 海水碧藍, 景象別致, 海上漁船雲集。 岸上沒有來往的車輛, 沒有喇叭的鳴笛, 與一切喧囂隔絕, 只有欣賞美景的遊客和三兩成群在大樹底下閒聊的當地居民。 這裡更適合慢慢地走, 慢慢地感受。

跟隨著人流, 步入小巷。 發現巷子內又是一個新天地, 商鋪林立, 售賣的都是一些海鮮海產,

蝦醬蝦膏, 以及自家做的小吃, 小吃也是海產品為主, 墨魚丸、蝦幹魚肚、現烤的魷魚幹, 鹹香撲鼻, 不一樣的小吃風味。

看到大人小孩手上幾乎都拿著一個超級大的魚蛋,基本是普通魚蛋的3倍,就像一個雪糕球般大小,分外吸引,不過價格也跟著漲了幾倍,5-6元一顆魚蛋球。迫不及待地買了兩顆試一下,有分辣和不辣的,原味和咖喱味,其實沒有平常吃的魚蛋彈牙,但是可以大口吃,這個感覺還是挺爽的。

走街串巷,感受大澳的閒暇時光,時而跟隨遊客的腳步看看當地的特產,與商家砍砍價;時而追隨小貓小狗的身影,與他們嬉戲玩樂;用鏡頭記錄下眼前美好的一幕幕,累了就與愛人並肩而坐,這是我最喜歡的旅行方式。

眼前的大樹枝繁葉茂,背後一座獨立的建築,五顏六色的圍牆,窗戶上貼著繽紛有趣的貼紙,不難看出這是一所幼稚園,在這藍天白雲底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學校中成長,裡面的孩子是自由快樂的,雖然今天是週末,此刻的幼稚園是安靜的,但是耳邊似乎回蕩著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草地上是孩子們在互相追逐奔跑快樂的身影。

沐浴在午後的陽光,初春萬物復蘇,身心沉浸在大澳的安寧中,思緒追慕那春暖花開的憧憬,螢火飛舞的光景,想到的是兒時睡夢的甜蜜笑靨。

小艇開出,以不慢不快的速度在河中行駛,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最能體現大澳昔日的漁港風情。眼前是一間間豎立於水面木柱之上的棚屋,這是大澳漁村的標誌,也是香港最為獨特的景觀之一,戶戶相連,櫛比鱗次。

這種原生態的人文景觀,在經歷時代變遷之後,卻成為遊人眼中的風景一樣,歷史的痕跡不會被時光抹去,反而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的過往。

這樣獨特的棚屋,不得不讓人想去瞭解它的歷史,這可能要追溯到16世紀,佛朗機人(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香港屯門海戰時被明朝軍隊擊退,當時的大澳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粵語指洋人)。

以船為家的漁民稱之為疍民,對於陸地缺乏安全感的疍民來說,搭建水上棚屋無疑是他們最佳的選擇,所以才有了眼前的景象。傳統棚屋依漁船的概念設計,棚頭是漁民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海帶等海產品。

還沉浸在欣賞棚屋的景觀中,漁船突然一個調頭,我以為遊船要結束了,這時船夫卻加大了碼力,往海中央疾馳而去。碧海藍天下,任由海風吹拂,吹亂了髮絲,吹散了憂愁。

船夫說運氣好的話有可能看到中華白海豚出現,可惜與海豚沒有這緣分。然而卻終於看到了跨越港珠澳的世紀長廊——港珠澳大橋,佇立在海上魏然壯觀。

下船後行走在木道之上,與棚屋來了個近距離接觸,穿梭在棚屋間的小木橋上,彷佛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經過風吹雨打的木頭泛著灰色,顯示著年代的久遠。在遊人眼裡,漁棚的建築特色有趣且很美,其實不少木屋裡面,還住著當地的居民,環境簡陋惡劣,仿佛能感受到漁民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

看到大人小孩手上幾乎都拿著一個超級大的魚蛋,基本是普通魚蛋的3倍,就像一個雪糕球般大小,分外吸引,不過價格也跟著漲了幾倍,5-6元一顆魚蛋球。迫不及待地買了兩顆試一下,有分辣和不辣的,原味和咖喱味,其實沒有平常吃的魚蛋彈牙,但是可以大口吃,這個感覺還是挺爽的。

走街串巷,感受大澳的閒暇時光,時而跟隨遊客的腳步看看當地的特產,與商家砍砍價;時而追隨小貓小狗的身影,與他們嬉戲玩樂;用鏡頭記錄下眼前美好的一幕幕,累了就與愛人並肩而坐,這是我最喜歡的旅行方式。

眼前的大樹枝繁葉茂,背後一座獨立的建築,五顏六色的圍牆,窗戶上貼著繽紛有趣的貼紙,不難看出這是一所幼稚園,在這藍天白雲底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學校中成長,裡面的孩子是自由快樂的,雖然今天是週末,此刻的幼稚園是安靜的,但是耳邊似乎回蕩著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草地上是孩子們在互相追逐奔跑快樂的身影。

沐浴在午後的陽光,初春萬物復蘇,身心沉浸在大澳的安寧中,思緒追慕那春暖花開的憧憬,螢火飛舞的光景,想到的是兒時睡夢的甜蜜笑靨。

小艇開出,以不慢不快的速度在河中行駛,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最能體現大澳昔日的漁港風情。眼前是一間間豎立於水面木柱之上的棚屋,這是大澳漁村的標誌,也是香港最為獨特的景觀之一,戶戶相連,櫛比鱗次。

這種原生態的人文景觀,在經歷時代變遷之後,卻成為遊人眼中的風景一樣,歷史的痕跡不會被時光抹去,反而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的過往。

這樣獨特的棚屋,不得不讓人想去瞭解它的歷史,這可能要追溯到16世紀,佛朗機人(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香港屯門海戰時被明朝軍隊擊退,當時的大澳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粵語指洋人)。

以船為家的漁民稱之為疍民,對於陸地缺乏安全感的疍民來說,搭建水上棚屋無疑是他們最佳的選擇,所以才有了眼前的景象。傳統棚屋依漁船的概念設計,棚頭是漁民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海帶等海產品。

還沉浸在欣賞棚屋的景觀中,漁船突然一個調頭,我以為遊船要結束了,這時船夫卻加大了碼力,往海中央疾馳而去。碧海藍天下,任由海風吹拂,吹亂了髮絲,吹散了憂愁。

船夫說運氣好的話有可能看到中華白海豚出現,可惜與海豚沒有這緣分。然而卻終於看到了跨越港珠澳的世紀長廊——港珠澳大橋,佇立在海上魏然壯觀。

下船後行走在木道之上,與棚屋來了個近距離接觸,穿梭在棚屋間的小木橋上,彷佛回到了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經過風吹雨打的木頭泛著灰色,顯示著年代的久遠。在遊人眼裡,漁棚的建築特色有趣且很美,其實不少木屋裡面,還住著當地的居民,環境簡陋惡劣,仿佛能感受到漁民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