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3歲孩童以上心理密碼:缺乏安全感或模仿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會通過打人彰顯自己的強大, 其實因為缺安全感而打人的孩子是可憐的孩子, 因為他們沒能從父母處得到足夠的愛, 他們時常感覺不安全, 當他們打人後, 尤其是對方表現出恐懼和害怕, 他們的心靈便找到些少踏實。 當孩子由於這種原因而打人, 大人尤其不要輕易責駡或毆打孩子, 而是要通過正確的引導, 否則會加重他們的心理傷害。 常見於缺少父母陪伴或經常被家人冷酷對待的孩子屬於這種。

3歲以上的孩子打人, 也有可能是模仿, 模仿物件可能是父母家人、電視電影或其他小朋友。

因為他人的行為, 給這些孩子帶來誤導, 他們以為打人或打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其他人都在這樣做, 我也可以這樣做。 尤其是當他們一次次用暴力“解決”了一些事情後, 他們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便一次次得到強化。

這階段父母更多的是需要自省,

是否太少陪伴孩子?是否經常打罵孩子?大人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上演打鬥劇?是否讓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電視?孩子的小玩伴是否喜歡打人?杜絕了以上不良因素後, 還要糾正孩子打人的不良行為。 比如隔離法、優缺點提醒法。 具體如何做呢?

隔離法也叫面壁, 即當孩子出現打人的粗野行為後, 讓孩子站到或坐到一個指定的區域, 進行5~10分鐘的自我反省, 當然這種教育不能當著其他孩子的面進行, 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隔離結束後, 詢問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錯誤的行為, 或者由父母告訴孩子原因。

優缺點提醒法可能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但對一些缺少自律的孩子效果會差一些。 具體的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時,

比如說他是個好孩子, 他有3個優點1個缺點(這個缺點就是總愛打人), 如果改正了這個缺點就更棒了。 給孩子列舉了優點後, 重點說出孩子喜歡打人是個缺點, 然後告訴孩子如何改正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從而讓他們知道, 暴力不是處理問題的方式, 溝通才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