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德軍計畫6個星期結束戰鬥,不料集結軍隊就花了1個月!

【軍武次位面】 作者:liutang2020

普法戰爭之後, 就當時的歷史進程和歐洲形勢而言, 下一場規模更大的歐洲戰爭距離不遠了。 隨著協約國和同盟國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歐洲各國均加緊擴軍備戰, 進入20世紀時這種戰爭準備進入了白熱化。 最終, 一場歐洲人發動的世界大戰在各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 以塞拉耶佛事件為導火索, 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的刻板印象, 是疲憊的士兵蜷縮在深深的塹壕中做著漫長的等待。 而在大戰爆發前, 防禦並非地面戰鬥的首選, 歐洲各國只有比利時制訂的是防禦計畫,

其他大國精心準備的基本都是戰略進攻。 這其中, 最為著名的就是時任德國總參謀長A.von施利芬於1905年制訂的的戰爭計畫, 又稱施利芬計畫。

▲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 1891年—1905年出任總參謀長

施利芬就任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時, 正值法國與沙皇俄國簽署法俄軍事協定,

正式成為盟友。 在當時, 法國和俄國都與德國有領土接壤, 法俄結盟後一旦對德宣戰, 那麼德國就必須面對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其實, 這種可能出現的被動形勢, 早在普法戰爭結束後, 德國人就已經有了預判。 施利芬之前的兩任總參謀長——老毛奇和瓦德西都有過避免兩線作戰的設想, 不過他們的計畫是先和俄國交戰而對法國採取守勢。

施利芬計畫設想的是法軍企圖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這和後來法軍制定的第17號作戰計畫相吻合。 按照施利芬計畫, 德軍將以少量兵力於西線左翼牽制法軍進攻, 集中87%的兵力在右翼, 經荷蘭、比利時沿西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向西面迂回巴黎, 圍殲法軍主力于阿爾薩斯、洛林至瑞士邊界之間,

進而迫使法國投降, 爭取在6—8周內結束對法戰爭。

▲乘火車開赴前線的德軍士兵

根據先法後俄的戰略方針, 德國預計俄軍動員緩慢(預計其至少需1個月集結), 德軍將先以少量兵力在東普魯士阻滯俄軍進攻, 待西線擊敗法軍後,

主力轉移至東線與俄軍決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德國當時已建成完備的鐵路網, 德軍可以通過鐵路快速地在東西兩線實施部隊機動。

1906年, 小毛奇接替施利芬就任德國總參謀長。 一戰開打前, 小毛奇對施利芬計畫進行了相應的修改, 重點是削減了右翼的兵力:為了防止法軍攻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威脅左翼安全, 從右翼分兵加強左翼;為避免俄軍攻入東普魯士而在政治上造成不利影響, 決定相應加強東線兵力。 這一調整的結果使得德軍西線主要突擊方向上的兵力, 由原來占總兵力的87%減至60%。

而為了使荷蘭保持中立, 德軍規定右翼集團全部經比利時和盧森堡進入法國, 從而使部隊的展開和機動受到了限制。

此外德國人還有一些設想, 比如上面提到的開戰後俄軍動員緩慢, 以及比利時不做抵抗、英軍來不及增援法國、法軍不堪一擊等。 這些設想在如今看來, 過於一廂情願。 雖然作出了相應調整, 但德軍進攻計畫的基本目標不變, 仍然是左翼牽制右翼突擊, 迂回巴黎、包抄殲敵、速戰速決。

▲列日要塞遺址,施利芬計畫原定德軍要經荷蘭迂回至列日要塞後方,修改計畫後德軍要正面攻擊這個擋在面前的比利時要塞

1914年8月2日,德軍發起進攻,進佔盧森堡。此後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施利芬計畫實施的,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德國原希望中立的比利時不做抵抗,德國政府在給比利時的最後通牒中,要求比利時允許德軍通過其領土進入法國,但遭比利時拒絕。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並攻擊列日要塞。雖然比軍進行了激烈抵抗,但德軍仍在規定的時間表內,於16日攻克要塞,20日比軍棄守布魯塞爾。

德軍在比利時展開行動時,法軍經一周動員後,其右翼第1、第2集團軍在8月8日—18日攻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但被德軍第6、第7集團軍擊退。8月21日,德軍第1—第5集團軍從比利時和盧森堡向法國推進。法軍判明德軍主攻方向後,遂命令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在邊境地區阻滯德軍。8月23日,英國遠征軍登陸法國,加入法軍左翼參戰。

▲圖中展現的,是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法國邊境之戰階段的示意圖,德軍所進行的是迂回運動

東線戰場上,由於戰前協約國曾獲得了施利芬計畫的副本,俄國在接到法國求援的請求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集結動員。俄軍動員的速度超出了德國人的預計。8月17日,俄軍于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亞兩個方向,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同時發起進攻。到這時,德國已經在東西兩線與協約國同時交戰,原計劃在俄軍行動前完成對法作戰的設想已無法實現。

不過,德軍西線的戰略進攻並未受到影響,通過法國邊境之戰,英法聯軍已經無法攔住勢頭正盛的德軍,在凡爾登以北全線失利。英法聯軍全線後撤,巴黎岌岌可危。而此時,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德軍對初勝後形勢出現誤判,從主突方向的部隊抽調部分兵力至東線支援,並分兵圍攻比利時軍隊在安特衛普等地的要塞,這造成了德軍右翼兵力的削弱。

9月初,英法聯軍撤至馬恩河以南,於巴黎至凡爾登一線佈防。在追殲法第5集團軍的過程中,德第1、第2集團軍偏離原定進攻方向前出至巴黎以東地區,德第1集團軍的右翼暴露了。小毛奇在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以東轉入防禦,以策應東面各集團軍的行動,但第1集團軍司令克盧克拒不執行,繼續率軍南下,造成了有利於聯軍的局面。法軍遂組織左翼的第5、第6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對德第1、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其他方向則牽制德軍。

▲馬恩河戰役示意圖

9月5日,馬恩河戰役打響。此時打算圍殲法軍主力的德軍發現,雙方兵力對比為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兵力少於敵方的德軍,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有力反擊。雖然在整條戰線上的其他地域佔有上風,但鑒於右翼第1、第2集團軍面臨被英法聯軍包圍的態勢,小毛奇於9月10日下令全線撤退,後撤至努瓦永至凡爾登一線,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

馬恩河戰役宣告了施利芬計畫的破滅,此後交戰雙方逐漸轉入了塹壕戰,蹲戰壕成為了歐陸戰場的常態。德軍沒能實現殲滅法軍主力、速戰速決的目標,同時陷入了兩線作戰(雖然德軍取得了東普魯士戰役的大勝),他們甚至沒能佔領巴黎。施利芬計畫的失敗,也證明了在當時的總體戰形勢下,依靠單次戰略進攻是無法徹底擊敗對手的,戰爭必然會拖入持久拉鋸。

小毛奇在馬恩河戰役後被德皇威廉二世解除了總參謀長職務,後人多批評小毛奇對施利芬計畫的修改,導致了德軍主突方向上的兵力被削弱。確實,前任總參謀長施利芬的遺言所提及的那個不應該削弱的右翼,在開戰前以及推進中途被多次分兵,最終導致在馬恩河戰役,德軍兵力弱于英法聯軍。不過,施利芬計畫仍然讓法國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也使得德國在戰爭之初,仍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完)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列日要塞遺址,施利芬計畫原定德軍要經荷蘭迂回至列日要塞後方,修改計畫後德軍要正面攻擊這個擋在面前的比利時要塞

1914年8月2日,德軍發起進攻,進佔盧森堡。此後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施利芬計畫實施的,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德國原希望中立的比利時不做抵抗,德國政府在給比利時的最後通牒中,要求比利時允許德軍通過其領土進入法國,但遭比利時拒絕。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並攻擊列日要塞。雖然比軍進行了激烈抵抗,但德軍仍在規定的時間表內,於16日攻克要塞,20日比軍棄守布魯塞爾。

德軍在比利時展開行動時,法軍經一周動員後,其右翼第1、第2集團軍在8月8日—18日攻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但被德軍第6、第7集團軍擊退。8月21日,德軍第1—第5集團軍從比利時和盧森堡向法國推進。法軍判明德軍主攻方向後,遂命令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在邊境地區阻滯德軍。8月23日,英國遠征軍登陸法國,加入法軍左翼參戰。

▲圖中展現的,是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法國邊境之戰階段的示意圖,德軍所進行的是迂回運動

東線戰場上,由於戰前協約國曾獲得了施利芬計畫的副本,俄國在接到法國求援的請求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集結動員。俄軍動員的速度超出了德國人的預計。8月17日,俄軍于東普魯士和加利西亞兩個方向,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同時發起進攻。到這時,德國已經在東西兩線與協約國同時交戰,原計劃在俄軍行動前完成對法作戰的設想已無法實現。

不過,德軍西線的戰略進攻並未受到影響,通過法國邊境之戰,英法聯軍已經無法攔住勢頭正盛的德軍,在凡爾登以北全線失利。英法聯軍全線後撤,巴黎岌岌可危。而此時,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德軍對初勝後形勢出現誤判,從主突方向的部隊抽調部分兵力至東線支援,並分兵圍攻比利時軍隊在安特衛普等地的要塞,這造成了德軍右翼兵力的削弱。

9月初,英法聯軍撤至馬恩河以南,於巴黎至凡爾登一線佈防。在追殲法第5集團軍的過程中,德第1、第2集團軍偏離原定進攻方向前出至巴黎以東地區,德第1集團軍的右翼暴露了。小毛奇在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以東轉入防禦,以策應東面各集團軍的行動,但第1集團軍司令克盧克拒不執行,繼續率軍南下,造成了有利於聯軍的局面。法軍遂組織左翼的第5、第6集團軍和英遠征軍,對德第1、第2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其他方向則牽制德軍。

▲馬恩河戰役示意圖

9月5日,馬恩河戰役打響。此時打算圍殲法軍主力的德軍發現,雙方兵力對比為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兵力少於敵方的德軍,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有力反擊。雖然在整條戰線上的其他地域佔有上風,但鑒於右翼第1、第2集團軍面臨被英法聯軍包圍的態勢,小毛奇於9月10日下令全線撤退,後撤至努瓦永至凡爾登一線,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

馬恩河戰役宣告了施利芬計畫的破滅,此後交戰雙方逐漸轉入了塹壕戰,蹲戰壕成為了歐陸戰場的常態。德軍沒能實現殲滅法軍主力、速戰速決的目標,同時陷入了兩線作戰(雖然德軍取得了東普魯士戰役的大勝),他們甚至沒能佔領巴黎。施利芬計畫的失敗,也證明了在當時的總體戰形勢下,依靠單次戰略進攻是無法徹底擊敗對手的,戰爭必然會拖入持久拉鋸。

小毛奇在馬恩河戰役後被德皇威廉二世解除了總參謀長職務,後人多批評小毛奇對施利芬計畫的修改,導致了德軍主突方向上的兵力被削弱。確實,前任總參謀長施利芬的遺言所提及的那個不應該削弱的右翼,在開戰前以及推進中途被多次分兵,最終導致在馬恩河戰役,德軍兵力弱于英法聯軍。不過,施利芬計畫仍然讓法國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也使得德國在戰爭之初,仍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完)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